赫山區新月村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見聞

2023-12-27     益陽日報

原標題:赫山區新月村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見聞

赫山區新月村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見聞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燦 洪瓊婷 通訊員 李微 郭軒

冬日,田野沐浴在暖陽下,水鳥在荷塘里覓食、憩棲。

位於赫山區龍光橋街道新月村的葉紫故居前坪,一輛輛滿載遊客的大巴車的到來,讓原本靜謐的鄉村變得熱鬧起來。78歲的解說員余玉豐,飽含深情地向大家講述革命烈士葉紫的事跡。這樣的講述,多的時候,一天有四五次,而他一講就是15年。

講好紅色故事

如同餘玉豐一樣,生活在新月村的人們,上至垂暮老者、下至幾歲孩童,都聽說過葉紫的故事。「只要有人來參觀,就開門;只要有人需要講解,我就免費提供講解服務。」余玉豐告訴記者,作為遠近聞名的紅色名人故里,在新月村這片熱土,誕生了葉紫、余璜、余達才、余也明、郭雄等革命先烈。其中愛國主義戰士、作家葉紫的故居就坐落在新月村余家垸。為人所熟知的益陽文化名人「三周一葉」,其中的「一葉」就是葉紫。

葉紫(1910-1939),中國現代劇作家、小說家,原名余鶴林,又名余昭明、湯寵,代表作有《豐收》《火》。葉紫出生於一個革命家庭,在農民運動的「洪流激盪里」,成了縣、鄉農民運動的中堅。1926年春天,勢如暴風驟雨的農民運動,席捲湖南農村。在葉紫的滿叔、益陽著名的共產黨員余璜的帶動下,葉紫全家主要成員都投入了革命鬥爭。年僅15歲的葉紫,在全家革命精神影響下,從長沙回到家鄉,也投入了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寫標語、編歌謠、喊口號、演節目,成為當時農民運動出色的宣傳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的父親和二姐慘遭殺害,母親精神失常。葉紫離開家鄉後,學過道、當過兵、要過飯,任過報館編輯。1939年,未滿29歲便離開人世。「葉紫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即使在他貧病交困的時刻,也沒有放棄對革命文學的創作。」說到這裡,余玉豐的眼眶變得濕潤起來。

在作品裡,葉紫以飽滿的熱情,運用犀利的筆鋒,塑造了許多光彩照人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中國農民的生活面貌和工農紅軍的鬥爭,大都取材自湖南農村的生活和鬥爭。這些充滿熱烈戰鬥呼號的篇章,描繪並歌頌了農民的不滿、覺醒和鬥爭,為千百萬農民指明了翻身解放的道路。

葉紫的英雄事跡受到世人傳頌。據統計,近年來,葉紫故居年平均接待參觀人數約15萬人次。

塑造文明鄉風

「葉紫豎起了精神豐碑,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新月村黨總支副書記曹興華告訴記者,新月村把握髮展趨勢,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引領,發掘和張揚作為左翼作家和紅色先驅的葉紫的影響力。2008年以來,在市區兩級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愛國主義文化和農耕文化為主題,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修繕了村內文化地標葉紫故居。同時,建起了文化長廊、「浩氣長存」群雕廣場、忠烈渠、生態停車場等配套景點、設施,打造了183畝「荷塘月色」旅遊景點。2022年,葉紫故居被列為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進一步讓葉紫的革命事跡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家喻戶曉,村裡聘請了對葉紫生平事跡頗有研究的村民余玉豐作為專職講解員,負責日常管理和講解工作。村裡還通過葉紫故居短視頻的製作、在葉紫故居內開展黨建活動、學生社會實踐等,不斷向外宣傳推廣。

傳播鄉村好風尚。近年來,村裡修改村規民約,將葉紫的大無畏的鬥爭精神納入其中,激勵村民為美好生活而奮鬥。同時,倡導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由紅白理事會把好第一道關口,著力整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炫富攀比、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和陋習,做到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開展最美系列評選、道德講堂、理論宣講等活動,積極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弘揚向上向善正能量。

豐富群眾生活

器樂演奏、歌舞、詩朗誦、獨唱、彈詞……11月23日晚,葉紫故居文化廣場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原來,這是「醉美鄉村暨葉紫故里——新月村鄉村音樂會」。此次參與演出的人員,不僅有專業的音樂家、舞蹈家,還有當地的村民。村民們精心演繹的舞蹈《張燈結彩》、樂器演奏《紅色歌曲六聯奏》、旗袍秀《杏花落》等節目,讓現場觀眾領略到鄉村藝術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新月村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支持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村民積極響應,組建了軍鼓、腰鼓、廣場舞、T台模特、舞龍、舞獅等文藝隊伍,其中全村僅舞龍隊就有15支,目前,村裡有文藝愛好者500多人。「我們隨時能拿出一台晚會,甚至不用排練。」曹興華頗有底氣地說。

農忙時,種田、挖藕、搞養殖;閒暇時,唱歌、跳舞、玩樂器。這是新月村人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新月村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村裡已形成了以善緣製衣廠、春暉米粉廠、合眾攪拌場、月新街涼蓆廠、潘氏腸衣廠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小圈;擁有以草苺園、火龍果園、無花果園、稻蝦混養、龜鱉養殖、牛羊養殖為代表的農業主體。產業發展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300餘個,年均總產值超5400餘萬元。如今,越來越多遊客來此旅遊、觀光,購買優質農產品,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發展產業,走上了致富路。

鄉村美麗、鄉風文明、鄉民富有……盛世里的幸福之光,已然照進了新月村的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09bd8c857129fe737e9bda9d749d8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