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楊之後》里的中國人楊死了之後

2022-03-19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科幻片《楊之後》里的中國人楊死了之後

本文作者:李嘯天

很難想像,春節已經過去很久了,電影院裡卻頑固地將春節氣息保留著。

實在是沒有什麼電影值得看了。就等著《新蝙蝠俠》的上映了。

沙裡淘金,最近看了兩部科幻片,一起來談一談。

首先,是《楊之後》。

不得不說,「楊之後」(After Yang)這個直譯的名字實在是太爛了。「after yang」這兩個單詞看似簡單,看似說「楊的後面」,其實講的是「楊去世之後」。

就像劉若英的《後來》,她唱的是失戀後對於曾經的愛情的懷念與傷感。「後來」才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上的後來,而是愛情消失後的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與傷痛。

《楊之後》裡面播放了一會兒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讓華語觀眾頓生好感。

實際上,整部影片的意味,還是更偏向於溫婉一些的《後來》,而不是偏向於熾烈的《盛夏的果實》。

作為一部科幻片,《楊之後》是典型的軟科幻。它不注重科技發展的理論與細則,也不注重科技對於生活的影響,而偏於人類與家庭之間的情感,科技只是背景。

楊是一名擁有中國背景的仿生人,就像《西部世界》里的那種招待。楊之後,就是他之後的故事。

《楊之後》的故事發生在未來,那時候白人科林·法瑞爾與黑人朱迪·特納-史密斯組建了一個家庭,然後收養了一名中國小孩。為了能夠照顧孩子,他們又購買了一名通曉中國文化的仿生人楊,好讓他來照顧小孩。

可是,有一天,楊發生了故障,再也無法工作。

但是孩子又格外想念楊,於是科林·法瑞爾就試圖去修復楊。可是,由於他們不是通過正常渠道購買的楊,也就享受不到常規的售後服務。楊是一名被改裝過的仿生人,屬於翻新的產品。就像你買了一款翻牆版的蘋果手機,去正規店裡是不會給你提供售後服務的。科林·法瑞爾只能去找民間的機構,看能夠修復楊。

結果,這個過程中,發現的存儲條里存有一些他所不了解的記憶。而透過這些記憶,科林·法瑞爾發現了楊身上所藏有的秘密。這些秘密也不是什麼陰謀,就是講楊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還有作為仿生人的自我認知問題。

其實,《楊之後》整個展現的還是機器人與人類之間融合的問題,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

對於中國裔小女孩美香來說,楊早就是她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她最親密的哥哥,是這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科林·法瑞爾作為成年人,儘管這種感覺會少一些。但是他在家常中穿著中式寬鬆的對襟衣服,品著香濃的中國綠茶, (西方人儘管也喝茶但以紅茶為主),還有吃飯也是用的筷子,吃的是中式的麵條。楊對於他的改變,將中國生活方式也早已潛移默化地植化入他的生活當中。

所以,當中國化機器人楊出現宕機,不再為法瑞爾一家提供服務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不止是一名機器的消失,而是一名家庭成員的去世。所以,《楊之後》全片都瀰漫著一種家庭成員去世後的那種悲傷的感覺。

所以,我把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那個中國人死了以後」,就是這個意思。

當他在的時候,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當他消失了,那種存在感一下子就凸顯了出來。

而楊到底想不想成為一名人類?則進一步將影片的主題升華。

要知道,《楊之後》的導演郭共達是一名韓國人(或者說是韓裔),而科林·法瑞爾是一名英國白人,而朱迪·特納-史密斯則是一名非裔黑人,女兒美香則是一名華裔孩子,楊又是一名長了一幅韓國人面孔的亞裔。這個全膚色的家庭,又瀰漫著濃濃的中國文化。

所以,《楊之後》的主題就是在講文化的融合問題。白人、黑人、黃種人如何在一起共生,外加上機器人如何與人類共生,一下子將影片的主題轉化成了文化融合與情感記憶之中。

楊作為一名被改裝過的仿生人,在來到法瑞爾家之前,已經服務於其他家庭之中,儘管他被改裝了,然後被重啟了,但是在記憶深處,他依舊保留著對上一個家庭的記憶,並根據記憶找到了他記憶中的女孩,甚至瞞著法瑞爾他們將女孩帶回家。

楊想找到自己的歸宿嗎?楊想要一直陪伴美香嗎?楊想要深入改變法瑞爾的生活嗎?

《楊之後》沒有深入揭開,也沒有給出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考。

當然,這種思考有點兒蜻蜓點水,論感情的細膩,尚不如《人工智慧》,那裡面的機器人小孩,為了能夠得到人類的認可,為了能夠回到媽媽的懷抱,那種執念與念系,才能夠打動人。

《楊之後》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情節,就是很散文化的,一點點將情緒演出來,很文藝,很舒緩,也很治癒。

要想看情節稍微激烈一點的,當看《亞當計劃》。

這是第二部要說的影片了。

其實,《亞當計劃》有點尷尬,在於說它文藝,它不夠文藝,說它商業吧,又商業性不足,不上不下,不太過癮。

《亞當計劃》雲集了 「死侍」瑞安·雷諾茲、「卡魔拉」佐伊·索爾達娜、「綠巨人」馬克·魯法洛、「艾麗卡」詹妮弗斯·加納等人,簡直就是一個漫威演員的大合集。這樣的卡司,自然得是一部商業化比較濃重的影片才對,起碼像《失控玩家》那種。

其實,並不是,《亞當計劃》儘管有一個硬科幻殼,講的是「時空穿越」的話題,但是根子裡依舊是講家庭情感元素的。不像《楊之後》就是一部毫不掩飾的軟科幻,《亞當計劃》則是一部披了硬科幻外衣的軟科幻。

「綠巨人」馬克·魯法洛是一名大學教授,提出了「時空穿越」的概念。但是他並沒有看到自己學說的成果,因為他不久後因車禍去世了。不過,他的學說被他的合伙人加以利用,最終成真了。

不過,這個合伙人,在未來的時空里,利用了「時空穿梭機」,回到了過去,並修改了關鍵事件,並讓自己大肆斂財,發了不少不義之財。

而教授的兒子,也就是「死侍」瑞安·雷諾茲,他的女朋友「卡魔拉」佐伊·索爾達娜回到了過去執行任務,卻回不來了。於是,他穿梭著要回去救她。可是,他未經批准的行為遭受到了無情的狙擊,這使得他的穿梭任務發生偏移,結果回到了12歲的自己的身邊。然後,他與年輕的自己一番相認與打趣後,又與年輕的自己,再次穿越到了父親未死的時候。

再然後,影片就徹底變成了一部親情片了。講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以及孩子對於父親由愛而恨的情愫,歸根結蒂是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如果沒有時空穿越學說,可能父親就不會死,也不會給孩子留下深深的痛,那麼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一些嗎?有了時空穿梭,科技發達了,就一定會好嗎?

科學被壞人掌握了,並不是好事。這個命題還是一個經典的「科學恐懼論」的論調,相關的影片很多了。但《亞當計劃》並不著眼於這個,它更強調的是家庭與愛,講父子關係,母子親情。

所以,想要看商業刺激的科幻片的觀眾無疑會感到失望,覺得這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種影片。儘管表面上它也有槍戰,也有爆炸戲,也有追蹤等商業元素。但是對於喜歡刺激的觀眾來說,遠遠不夠。

所以,對於《楊之後》《亞當計劃》,你要問我推薦哪一部?其實都不太推薦,非要說的話,《楊之後》稍好一點,只要你喜歡文藝片,大抵上就會喜歡那種軟綿綿的調子。

但是,看《楊之後》《亞當計劃》有一個很不舒服的點,就是太政治正確了,必須是白人老公加黑人老婆,這種設定整齊劃一,實在是過於執念過於狗血了。何況,《楊之後》原著里的夫妻,原本就是一對白人夫妻,但影片為了政治正確,非要改成一個黑人妻子,這種改編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太大意義。可是,它就是發生了。

如果想看好一點的文藝氣質的科幻片,早些時間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芬奇》倒是可以看看,感情細膩,末日氛圍,還有對於人世的留戀與感念,表達的都挺不錯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0779e97d6d5cc598d9f25d056a8f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