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最火的男子組合,非Mirror莫屬。
出道一年,拍攝廣告300多個。組合海報在香港的商廈、街巷中隨處可見,導演杜琪峰曾說「通街都系,避都避唔到」。
該組合中的成員姜濤,人氣更是高到令人咋舌。日前粉絲在銅鑼灣為他慶生,不但大手筆包下商廈大屏、公交車體廣告,現場更是人頭攢動,擠得密不透風。
也難怪港媒要用「攻陷」這個詞。
只不過,對於這位在香港爆火的頂流,多數內地網友的反應是「這誰?」。善用搜索之後,腦袋上的問號不減反增。
因參加《全民造星》C位出道的姜濤,顏值巔峰時也只能稱一句眉目清秀。可惜自我管理不夠到位,現如今的樣子只能用發福油膩來形容。
更重要的是,作為男團愛豆,唱歌一般般,跳舞不在行,被網友吐槽「歌舞雙廢」。
而另一位跟姜濤人氣相若的成員盧瀚庭,主打就是一個「妖嬈邪魅」。妝濃到看不出本來長啥樣,跳舞時各種扭腰吐舌頭。
看到這樣的「最紅頂流」,讓人只想回顧一下香港娛樂圈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帥哥男星,要顏值有顏值,要實力有實力,真正是神仙打架。
比如在姜濤粉絲眼中,已經被他們偶像超越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之前,香港樂壇基本由譚詠麟、張國榮「雙分天下」。但後來兩人一個淡出,一個暫退,新人們也得以適時而出。
最初,是劉德華和黎明這兩顆「雙子星」之間的競爭。
當時,劉德華已出道近10年。早期的嬰兒肥早已褪去,星目劍眉、英俊逼人。演過《神鵰俠侶》、《鹿鼎記》,憑藉《旺角卡門》中的華仔一角,獲得過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黎明雖然資歷比劉德華淺,但俊朗的外表、貴氣儒雅的氣質,讓他就像一顆明珠,註定會破塵而出。
外形出眾,發展路線相同的兩人,自然成了競爭對手。
走實力路線的張學友,彼時也已經出道多年。首張專輯銷量即高達20萬張,還憑藉其中的《情已逝》獲得了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獎。
之後的專輯,也是張張給力,讓他成為勁歌金曲獎、中文金曲獎的常客。出道第三年,便在香港紅館舉辦了6場演唱會。
成績好,人氣自然不會低,樂壇「雙子星」繼而變成「三劍客」。
1991年,赴台灣發展的郭富城爆紅,專輯《對你愛不完》銷量破百萬,第二張專輯《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同樣大賣,以勢不可擋的人氣被強勢關注。
「四大天王」自此而生,「追星時代」也全面開啟。
此後10數年中,他們不僅是香港娛樂圈的中堅力量,更紅遍整個東南亞地區。即使如今人氣不如過往,影響力也非一般藝人可比。
「四大天王」之後,香港娛樂圈又有「四小天王」。
「四小天王」有多個版本,認可度最高的是謝霆鋒、陳奕迅、陳曉東和陳冠希這一組。
父母都是明星的謝霆鋒,自出生起就備受關注,兩歲後就開始頻繁出鏡。14歲拜師戴思聰,與「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同台,16歲正式簽約出道。
論外表,謝霆鋒集合了父母長相的優點,五官精緻而秀氣、氣質清爽陽光中透著叛逆,對於舞台也有著出眾的駕馭能力。
出道第二年,謝霆鋒就獲得了多項歌壇新人金獎;還未滿18歲,又把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拿到了手;光是1999年,他就擔任了三個形象大使,出演了5部電影,拿了幾十個音樂獎,唱片銷量超過百萬。
而這時,還只能算謝霆鋒的事業起點。
有「張學友接班人」之稱的陳奕迅,被贊擁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唱功,可以駕馭任何類型的歌曲。經他演繹的歌曲,仿佛被注入了靈魂,有著獨特的感染力。
尤其是,他並不拘泥於音樂形式。
出道至今,陳奕迅嘗試過電音、爵士、獨立音樂等不同風格,幾乎每張專輯都會加入新元素。影響到香港樂壇主流風格的同時,銷量、獎項也非常可觀。
據網絡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6年,陳奕迅累計獲得約260個獎項,年均15個之多。
出道當年就獲得「勁爆新人王」獎項的陳冠希,之後人氣也是持續攀升。長相俊美,氣質獨特,是娛樂圈不多見的「壞小子」模板;陽光俊朗的陳曉東,在以《比我幸福》獲得全年最受歡迎專輯大獎後,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
在「四小天王」名單中出現過的,還有孫耀威和鍾漢良。
92年進入娛樂圈的孫耀威屬於出道即紅,一首《認識你真好》,讓無數人認識了相貌俊秀、氣質清朗的他。
之後,他又從台灣火回了故鄉香港,唱歌、演戲雙線發展。
推出首張專輯《OREA》便一炮而紅的鐘漢良,不僅曾是活力四射的樂壇「小太陽」,影視成績也不俗,他飾演的追命、顧惜朝都堪稱螢屏經典。
大小「四大天王」之外,香港娛樂圈顏值和實力兼具的「頂流」男星中,還必須有梁朝偉、張衛健、古天樂、吳彥祖、鄭伊健等等。
且不說他們名下的演藝作品,單論外形、氣質之優越,便足以穿越時光被記住。
梁朝偉的深情電眼,張衛健的眉目如畫,古天樂的俊逸無雙,吳彥祖的貴氣俊美,鄭伊健的瀟洒不羈……尤其是和角色結合後,魅力更是翻倍增加。
可是,即便將上面提到的「頂流」們相加,也並不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期的全部風光。畢竟,港圈女神們的萬種風情、絕世芳華,亦是無數人心頭夢幻般的美好記憶。
相比之下,現如今的香港娛樂圈,新人後繼無力,曾經的大牌們也陷入窘境困局。靠強行造星,或許可以火一把,但卻是靠透支營造的假象。
出了香港就沒什麼人認識的「頂流」,根本救不了氣息奄奄的港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