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崆峒區柴寺村裡的「牛經濟」

2020-04-28     每日甘肅網

禹文虎和他的寶貝牛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蘭天 通訊員梁璐

柴寺村是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的一個小山村,村子不大,卻是遠近聞名的靠牛脫貧、靠牛致富的「牛村」。2012年11月,白廟鄉柴寺村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肉牛養殖示範村,走出了一條牛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發展模式。

46歲的禹文虎是柴寺村的一名肉牛養殖專業戶。2003年,他放下金昌的饅頭生意回鄉照顧老人,接下了白廟塬上祖祖輩輩的傳家「手藝」——養牛。

從1間3頭,到3間9頭,再到如今2間大養殖棚里的22頭牛,禹文虎和媳婦管著牛,哺育大了一雙兒女。「這些牛都是寶貝,在家養牛比背井離鄉務工划算多了。」禹文虎說。

「以前在金昌,每年最多掙2萬元,現在只要行情穩定,養牛平均每年純收入六七萬元。」禹文虎指著牛棚里體格最為健碩的一頭說道,「這是我家的『牛王』!別看它是雜交牛,1萬8買進後經過育肥,四五個月就能出欄,起碼能賣到2萬5!」

從金昌回家後,禹文虎種起了玉米、養起了牛,開啟了「玉米+肉牛」「種植+養殖」的致富模式,搖身一變,成了一名「牛倌」。「肉牛食草量大,家裡的30多畝玉米都是它們的口糧。」禹文虎帶記者走進牛棚隔壁的「小作坊」,粉料機轟鳴著,地上有序擺放著待粉的玉米、備好的油渣和粉好的飼料。

禹文虎和村裡的其他養牛大戶一樣,既是「生意人」,又是「手藝人」,平日裡還兼任著村裡20多戶養牛新手的技術指導。

92歲的養牛大戶禹長海給牛添加飼料,村子裡的「牛經濟」不斷變好

「農機購買有補貼、擴大養殖有貼息貸款、養母牛還領過補貼、疫苗免費打、培訓免費參加……」禹文虎細數著說,「咱現在得了政策福利,周邊鄰居們只要有養牛的,我們就給大夥引個路,幫著看哪頭牛的『發展前途好』,自家牛出欄時也順帶著幫鄰里把牛運出山。鄉里鄉親搭把手,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柴寺村肉牛年存欄量3300頭,年出欄2000餘頭,年產值可達到820萬元。通過養牛,全村40餘戶貧困戶實現了穩步脫貧。

「我們主要以種植、養殖結合的模式搞散戶肉牛養殖。村裡有2600餘畝玉米用來保障肉牛飼草料供應。全村380戶村民里,70%以上都養牛,村子裡僅10頭以上養殖規模的就有50戶。」村支書馬廣軍高興地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rt_vHEBnkjnB-0z3-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