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最受歡迎的伴侶類型TOP1

2023-10-12     十點讀書

原標題:婚姻中最受歡迎的伴侶類型TOP1

前不久,很多人都被「全網最高情商」凱凱奶奶魔性洗腦,紛紛模仿她說話。

「我的個逗來,你怪厲害嘞」;

「你真是城牆上的守衛,高手」;

「這菜切得不長不短,真好」……

凱凱奶奶的說話方式,就是連綿不斷地誇讚。

在一聲聲讚賞當中,老伴心甘情願地就把活都乾了。

有人誇她情商高;有人說她嘴巧,馭夫有術。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說她命好,動動嘴就什麼都不用干,只因為正好遇到一個勤快人罷了。

但仔細了解後,我們有不一樣的發現:

凱凱奶奶常坐在一輛小車上幹活,走路時還要扶著小車,明顯她腿腳是有毛病的;另外,她並不只是動動嘴而已,老伴在做家務的時候,她一直在旁邊輔助和陪伴。

很多細活也是她做,比如夏天她會主動燒火,就怕熱到老伴。

這些無聲的付出和鼓勵的話語,對爺爺很受用,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也讓他覺得,好像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

攜手走過幾十年,他們的關係仍舊融洽而親密。

凱凱奶奶的「彩虹夸」作為一種積極有效的夫妻相處之道,被廣大網友效仿,大家都覺得這種方式十分奏效:

「以前我總嫌棄、打擊我老公,現在每天鼓勵他幾句,他幹活都積極多了。」

「一句簡單的誇獎,就能讓彼此的關係緩和,好神奇!」

「希望凱凱奶奶能開個培訓班,這樣就會有更多幸福的夫妻了。」

如果說爺爺是勤勞的「執行型」伴侶,那奶奶就是一位睿智的「鼓勵型」伴侶。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稱讚美的話語,可以讓我充實地活兩個月。」

鼓勵對一個人來說,真有這麼神奇嗎?

今天,想和你聊聊:「鼓勵型」伴侶。

我們可以從主觀和外力兩個方面分析:

1、主觀層面

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是主觀的,會受家庭、性格、外力等影響,會出現判斷偏差。

比如,小A平時能言善道,反應迅速。

可學校舉辦辯論賽,他卻不敢報名。

因為小A父母總是教育他要低調,所以他性格「沉穩」,不輕易表達,比較膽怯。

他不參加是源於自我效能感的判斷,認為自己不具備上台辯論的能力。

但實際上,他是具備這個能力的,只是家庭和性格導致了他判斷失誤。

其實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許多被「雪藏」的能力。

如果有人肯定地告訴我們實際情況,甚至願意陪伴實踐。

這些被壓抑的能力,一定可以釋放出來。

2、外力層面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別人肯定。」

這句話也印證了「羅森塔爾效應」

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讚美和肯定,更會把他人(尤其親近和權威的人)的期待和讚許內化,影響自己的認知和情感,進而改變行為。

所以說,人們對自己的伴侶有天然信任感,因此來自伴侶的鼓勵更有說服力。

此外,伴侶也是最了解我們的人,更容易從我們身上發現一些未經開發的潛能,這就是「旁觀者最客觀原則」。

通常只要TA們能夠肯定一句「你能行」,我們會更願意追求更好的自己。

朋友小c從小跟隨爺爺奶奶長大,膽小敏感又自卑,但她男友很善於讚美和鼓勵她。

所以自從和男友一起,她整個人仿佛在發光。她說:

「他用鼓勵和行動,讓我感覺被重新養育了一遍,我發現了自己有無限潛力。

他的肯定總能讓我充滿勇氣和力量,遇到困難也不再像蝸牛一樣縮入殼中。」

可見,不論從哪個層面來看,有一個鼓勵型伴侶,的確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們會在各種激勵和感染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好。

「鼓勵型」伴侶,需要擁有一套強大的「自驅系統」,自己強勁才有能量推動伴侶進步。

TA們通常具有這3個心理特質:

1、堅定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不但可以認清自己的優勢,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情緒和不足,還擁有極大的心理容量,去容納自己的伴侶。

TA們容錯力強,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伴侶犯錯,會給對方試錯空間。

不會因一點小事就責備、埋怨伴侶,能給予伴侶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alpha male阿爾法男」(當然alpha規則同樣適應於女性,即「alpha female」)。

一般指人群中強勢、起主導作用的男性和女性。

alpha有等級分層,高級alpha的標籤是:堅定、自信、領袖、控制力、容納等。

《妻子的浪漫旅行6》中的鮑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節目中,她和陸毅一起製作套娃,把彼此畫在套娃上。

陸毅畫工一言難盡,連旁邊的鄭愷都在笑他。

鮑蕾卻鼓勵丈夫說:

「我覺得你畫得挺好的。這個項鍊墜子畫得特別像,而且是有光感的、是立體的。」

聽到妻子這麼說,陸毅開心地繼續畫完。

很顯然,鮑蕾是一位質素很高的「阿爾法女」,外表柔和,內心堅定且自信。

她對伴侶的包容力和兼容力,來源其內心全方位的安全感。

2、深遠的洞察力

洞察力常用在心理諮詢中,指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簡單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親密關係中,擁有洞察力的人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伴侶,發現ta的優勢;

且能對伴侶的決定和評估,做出客觀的回應和判斷,也能給伴侶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曾看過一個國外暢銷書女作家的訪談節目,她的原專業是金融,因酷愛寫作,又修讀了新聞學。

最開始,她投稿給多家雜誌被拒,沮喪下她想放棄寫作。

這時丈夫認真地研讀了她所有的手稿,並真誠地告訴她:

「你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你的作品應該刊登出來。這篇文章邏輯清晰,很有畫面感,我仿佛身臨其境。」

後來,這位女作家果真成功出版了書籍。

她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得益於丈夫的鼓勵。

而丈夫預見性的鼓勵,源於他敏銳而深遠的洞察力。

3、持續的自我成長

持續的自我成長,能夠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執行力。

持續自我成長的人,也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支持伴侶。

持續的成長能讓一個人處理矛盾和突髮狀況的水平不斷提升。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的最高層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屬於成長性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是指個體向上發展和充分運用自身才能、品質、能力傾向的需要。

比如剛提到的鮑蕾,婚後息影成了全職太太,但是優渥的生活沒有消減她的心氣,相反她一直利用當下資源不斷增值自己,持續成長。

她在家務、車技、理財方面都有很強的能力,還能給老公孩子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這些與她持續的自我增值是分不開的。

當然鼓勵型伴侶也不都是完美無缺的,但TA們一定會利用自身優勢去助力對方,給這段關係騰出更多自由的空間,給予對方更多支撐。

沒有鼓勵型伴侶,就無法擁有幸福了?

當然不是。

畢竟,世界上最可靠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沒人鼓勵,我們就學習自我鼓勵,自我養成。

自我鼓勵,可以通過正向的自我心理暗示來實現:

香港精神科院士林震指出,在催眠治療中,「心理暗示」是極為重要的技巧。

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潛意識。

自我暗示是一種啟示、提醒和指令,能夠引導人的認知和行動。

即,我們越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認知行為治療中也強調,人的想法會影響情緒,支配行為。

持續反覆地訓練這種自我暗示,可以藉由潛意識的力量,讓人獲得成功。

巴菲特就是「正向自我暗示」的踐行者。

他說:「我始終相信我會富有,對此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

於是他11歲開始嘗試賺錢,到了大學畢業,他資產累計達2萬美元。

自我鼓勵不但可以讓我們覺察潛能,還能通過自我暗示來釋放發揮;

一個善於自我鼓勵的人,自我驅動力日趨強大,會更加自信,久之養成堅韌的內核。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方式,做自己的「good enough mother」:

做自己的好媽媽,照顧好自己。

自我鼓勵,也是在履行good enough mother的職責,鼓勵自己去行動,去直面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培養更好的自己。

同時,自我鼓勵也會讓我們有勇氣面對過往的傷害,自我療愈和安撫。

具體怎樣自我鼓勵呢?不妨試試以下3種方法。

1、積極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用一種委婉的方式,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滿。

你可以事先擬好積極的自我暗示語言,例如:

「我相信我可以的」 「我很棒」 「我值得被愛」 「我值得被尊重」……

之後找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放鬆身心,再導入自我暗示的語言。

反覆練習後,你會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2、自我接納:

要意識到,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理性地認識和接納真實的自己,才能減少自我鬥爭和內耗。

3、增加行動力:

自我鼓勵是為了轉化成行動力。你可以將一個大事件分成多個小目標去實現,或者將一個大工程分階段完成。

做好每個步驟,就等於成功。

總之,即使沒有一個「鼓勵型伴侶」,能把自己養成「鼓勵型人格」,也是一種能力。

我們想告訴大家,鼓勵型伴侶並非像soulmate一樣可遇不可求,並不是非要離開現有的親密關係,才能找到鼓勵型伴侶。

沒有伴侶天生是完美的。

就像開頭提到的凱凱奶奶和她的老伴,都是日積月累,一點點地培養默契、增進感情的。

對的人,是在相互影響、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塑造出來的。

雙方一同向這3個方向努力,也可以收穫美好關係:

1、共情彼此

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共情」,指個體在觀察他人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

關係中的共情原則,能增加彼此的涵容和接納能力,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愛意。

共情對方只需一點,即用伴侶的視角去看世界,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如此才能理解對方的困難和需求,體會其當下的情緒和感受。

當你共情對方的情緒後,提出的建議更能引起共鳴。

2、積極溝通和回應

積極的溝通,是親密關係的潤滑劑和粘合劑,不但可以增進感情,也能消除誤會,讓關係一直保持在正軌上。

實操步驟如下:

發現問題-真誠溝通-提出需求-積極反饋。

提出問題、描述需求,會讓伴侶感覺被尊重、被需要;

積極的反饋和回應,也能讓伴侶感覺被關注、被愛。

這樣的溝通不但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還能使雙方感情更加穩固升華,而穩定的感情又會促進溝通更為暢通。

3、設立界限

過度依賴伴侶的人,會漸漸失去方向,給對方造成壓迫感,相處越來越累,這樣的關係如同沙堡般脆弱。

要知道,即便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感,允許彼此有各自的獨立空間。

兩個人在一起時,全情投入,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分開時,又能各自在獨立的空間裡補充能量,自由做自己。

好的關係是相互成就,相輔相成的。

有獨立空間、有界限、和而不同的伴侶,才能一同營造良性健康的親密關係。

當然,不是所有會說鼓勵話語的伴侶,都是鼓勵型伴侶。

真正的鼓勵型伴侶會共情你,鼓勵你的正面愛好,而不是逼迫你做違背初心和原則的事情;

真正的鼓勵型伴侶會尊重你,有分寸感,而不會用鼓勵的幌子去控制你,滿足私慾。

鼓勵型伴侶固然可貴,但是用時間和真心磨合的愛情更彌足珍貴。

無論如何,兩人設立共同的目標,努力建立拉鏈式的親密關係,分亦相連,合則緊密契合。

人生艱難,請彼此珍惜,攜手一步步穩穩前行。

如胡適說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作者 | 一琳,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楚翹,治癒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ff0a838e4f591c8e6e5e96a56f5db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