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位寶媽在社交媒體上求助,她表示自家娃在幼兒園,把同學臉給劃了一道2cm長的傷口。
按理說,作為「施暴者」一方,理應積極賠償、向對方道歉,該求助的是受傷的孩子才對,怎麼會「惡人先告狀」呢?
原來對方家長帶孩子找上家門後,剛開始這位寶媽確實覺得非常抱歉,對方要求賠錢、孩子登門道歉、寫保證書,三者缺一不可。
可在調取幼兒園監控後,這位寶媽發現,自家娃並非故意傷人,是對方孩子一直在推他,他不斷後退,反抗過程中手上的玩具無意中將對方劃傷,才出現了這次意外。
所以這位寶媽認為,賠償對方醫藥費可以,但應該道歉的是對方,至於寫保證書更是絕無可能,一時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面對這位寶媽的求助,不少網友都對其表示了支持,認為「必須還手」,但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去哪了?
事實上,很多幼兒園中都有類似情況,由於矛盾不夠「激烈」,大多數時候,孩子們的身體不會受到明顯傷害,所以老師即便察覺到,也大多會聽之任之,不去刻意處理。
而對被「欺負」的孩子來說,內心卻已經受到了傷害,長期處在這樣的「隱形霸凌」之下,很容易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所以對於幼兒園中的「隱形霸凌」,即便老師不會明說,我們身為家長也一定要清楚,提前做好預防。
幼兒園流行的兩種「隱形霸凌」:行為欺凌與言語欺凌
行為欺凌
與上文中小男孩的遭遇類似,很多時候,雙方並沒有過於激烈的動作衝突,但某些孩子的一些惡意行為,仍然會造成「行為欺凌」的效果。
比如不懷好意的推搡,仗著身強體壯蠻橫待人,對一些女同學進行惡意的肢體接觸等等,或許就連受到欺凌的孩子也只是感覺不開心,很難感受到對方明確的惡意,察覺到這是一種欺凌行為。
但久而久之,仍然會對受到欺凌的孩子造成消極影響,性格上變得自卑懦弱,懼怕正常的人際交往,甚至是養成討好型人格,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言語欺凌
這種更常見,比如我家娃上幼兒園時,就有過不少類似的經歷。
有段時間「泡泡機」玩具非常火,我給孩子也從網上買了一款,天藍色的卡通造型,看起來非常漂亮。
可第二天孩子帶泡泡機去幼兒園,有名同學看到後,就走過去說「你把泡泡機拿出來,我們一起玩吧」。
我家娃還沒來得及拒絕,對方就緊接著說道:「你要是不給我們玩,我們以後都不會和你玩。」
而這就是常見的另一種「隱形欺凌」:言語欺凌。
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看某個人「不爽」,或者想要對方的某個玩具,不經意間就會在言語上對對方進行排擠,更有甚者,則是嘲笑某人的缺點,比如起外號等等。
表面上看,孩子們或許只是心思單純,覺得這樣有趣、好玩,或者是表達能力有限,不會更善意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同樣是明顯的欺凌行為,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何防止自家娃在幼兒園被「隱形欺凌」?
由於「隱形欺凌」不易發現,老師大多也不會及時處理,所以家長幫自家娃做好預防,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做好引導,讓他們意識到欺凌行為的存在。
比如在孩子入園前,就告訴他「當遇到同學說不和你玩,還不讓別人和你玩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和媽媽」,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當遇到類似情況時第一時間求助,由家長來代為解決。
其次,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在眾多校園暴力、欺凌事件中,受欺負的大多都是那些「看起來好欺負」的孩子,這類孩子通常有兩個特點:一是性格上比較內向孤僻,不會跟別的孩子交朋友;二是生活自理能力差,被同學們認為是不夠「優秀」或者不夠「聽話」的孩子,甚至老師不經意間也可能會表現出一點「嫌棄」,小朋友的是非觀念很弱,欺負這樣不夠「優秀」的孩子時往往會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正義」的事情。
針對第一個特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入園前多帶著孩子跟小夥伴們一起玩,並引導他學會交朋友,鍛鍊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有第二個特點,很可能是家長的育兒方式不當造成的,比如有些老人就對孩子太過溺愛,啥事都喜歡幫助孩子,導致孩子穿衣服、上廁所等遲遲學不會。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興趣啟蒙期,早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某段時間孩子突然對自己穿鞋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那麼家長就要抓住機會引導他學會穿鞋子,否則一旦錯過時機,孩子後面可能就對這件事不再感興趣了。
最後,我們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做好親子溝通。
當孩子遭遇隱形欺凌時,常常會伴隨產生厭學情緒,或者出現明顯的精神低落,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留心孩子的精神狀態,做好親子溝通,萬一發現孩子「不對勁」,及時查明情況,解決問題。
老苗結語:
與普通的欺凌行為相比,「隱形欺凌」由於其隱蔽性,往往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預防,教會孩子自理,教會與人相處,避免成為「隱形欺凌」的受害者。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受到「隱形欺凌」的孩子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