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這一生,越孤獨,越強大

2023-12-22     洞見

原標題:莊子:人這一生,越孤獨,越強大

莊子:人這一生,越孤獨,越強大

作者:洞見yimo

伏久者,飛必高。

提起「孤獨」,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合群」。

但是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孤獨,是強者的行為模式。

越是弱小的人,才越喜歡和別人湊在一起。

獅子老虎都是獨來獨往,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結隊。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獨,你才能真正變得強大。

01

  • 孤獨的人,經得起誘惑。

《莊子·秋水》里講過一個故事:

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華,於是派人請他出山做官,為自己管理國家。

使者帶著詔命和珠寶找到莊子,許諾他高官厚祿。

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個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現在珍藏在廟堂之上。你們說,這隻龜是刮骨留名、被供在廟堂上好呢,還是苟全性命、拖著尾巴,活在污泥中好呢?

使者說:當然是拖著尾巴在泥巴里好。

莊子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你們回去吧。

莊子當時只是一個漆園小吏,收入微薄。

平時甚至要靠借糧、編草蓆、賣草鞋來維持生計。

按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抵禦得了高官厚祿的誘惑。

但是莊子對此卻嗤之以鼻。

在他看來,心靈的自由,遠比名利地位重要許多。

而也正是這份淡泊,讓莊子得以在山野之中保全自己,成為中國幾千年來,首屈一指的哲人。

不慕名利,不流於俗,這樣的人精神才能強大,卻也曲高和寡,註定孤獨。

周國平說:

一個平庸的靈魂,蒼白而貧瘠,沒有任何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這樣的人談不上孤獨。

真正的孤獨,一定是精神性的,一定是擺脫了物慾的。

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各地團練奉命平叛。

別的團練打仗想的是撈錢撈名,曾國藩想的卻是拯救國家,拯救儒家道統。

在諸多團練中,他的想法最是奇特,別人也不能理解他,為什麼找一堆書生養在軍隊里。

甚至很多的軍官都是書生。

可是他的隊伍凝聚力最好,打仗最凶,一路凱旋,成為平叛主力,他自己也做到兩江總督,一省封疆。

身為湘軍首領,他每年經手的軍費錢糧有千萬兩之巨,他卻毫不心動。

平日裡更是節衣縮食,戒奢以儉。

自己的衣服鞋襪都是妻子做的,衣服破了爛了,補了又補。

自己吃飯每頓只吃一個菜,生怕浪費。

別人送他的名家字畫,他看了一眼,又退還回去。

當官幾十年,最後沒有一分錢留給孩子。

而也正是這份堅守,讓他不必在俗務上操心,專注做事,平定叛亂,成就不世之功。

諸葛亮說: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一個人能看淡名利,抵禦得了物慾的誘惑,才能心境澄明,思慮深遠,真正做出一些事業。

若是耽溺物慾,沉陷於推杯換盞,靡衣玉食,只能無限沉淪。

真正靈魂有深度的人,都懂得克制慾望,抵禦誘惑,而這才是一個人成事的開始。

02

  • 孤獨的人,耐得住寂寞。

尼采講: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必有相當長時間的自我積澱。

耐得住無人問津的寂寞,才能配得上名動天下的繁華。

《舊唐書》里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意思是說:唐代的詩人里,做出一番功業的,只有一個高適。

高適的祖上曾經做過大將軍,但是到他這一代就已經沒落。

他二十歲進京科考,屢試不第。

別人都覺得他不是讀書的料,勸他放棄。

他卻打定主意,要走科考這條路。

回到老家,閉門讀書,一讀就是十二年。

這十二年里,他不問世事,一個人守著草屋枯燈,研究經史文章。

再次出山,再次落榜。

他卻也不氣餒,繼續回到草廬讀書,順帶研習兵法。

一晃又過去了十八年,他已經五十歲了。

他在黑暗裡苦熬了三十年,也積澱了三十年。

終於迎來了一個一飛沖天的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高適走上戰場,他很快擊潰叛軍,被朝廷賞識。

此後十年,高適一路開掛,從一個鄉野詩人,到執掌劍南,加封渤海縣侯,位極人臣。

莊子說: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要去近郊的人,吃飽飯往返,回來時肚子仍是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

一個人的積澱越是豐厚,將來走得也就越遠。

宋代宰相呂蒙正,自小被逐出家門,寄居在寺廟。

為了給自己搏一個出路,他躲在寺廟後山的崖底的窯洞裡,苦讀經史。

一讀就是9年。

9年間,他深居簡出,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讀書上。

寒來暑往,他始終在寂靜無人的角落裡,默默提升自己。

憑著這份執著,他最終考中狀元,得到皇帝賞識,官至宰相。

古人說:「伏久者,飛必高。」

人生路上,想要有所建樹,就得先沉住氣,靜下心,在孤獨中堅守。

耐住性子,蹲下身子,日積月累地努力,循序漸進地改變。

莫為霜台愁歲暮,潛龍鬚待一聲雷。

熬過寂寞中的堅守,早晚有一鳴驚人的那一天。

03

  • 孤獨的人,扛得住流言。

莊子講過一個任公子釣魚的故事。

任公子蹲在會稽山上,把魚竿投入東海,用粗大的黑繩做杆線,用五十頭牛做釣餌。

別人都議論紛紛,哪有這麼大的魚可以釣,這人一定是譁眾取寵。

他不以為意,一直在會稽山上蹲了一年。

一年之後,依然沒有魚咬鉤。

任公子卻不為所動,繼續等待魚兒上鉤。

大家都傳他應該是瘋了。

直到有一天,一條大魚吞鉤,掀起的風浪震驚千里。

任公子如願釣到大魚。

他把這條魚做成魚乾,分給大家吃。

從制河以東,到蒼梧以北的人們,沒有不飽食這條魚的。

那些曾經譏諷他的人驚嘆不已,奔走相告。

叔本華說:孤獨,是優秀者的命運。

那些真正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人,註定是與孤獨相伴的。

他們身邊沒有那麼多的鮮花和掌聲,有的只是非議和不解。

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但是在宋朝還有一個詩宗楊萬里。

唐詩包羅萬象,宋代詩人幾乎沒有創新的空間。

當時流行的「江西詩派」一眼望去全都是唐詩的「模仿秀」。

宗師黃庭堅是這麼寫的,他的同學陸遊是這麼寫的,同事范成大也是這麼寫的,所有人都一樣。

但是楊萬里卻不想這麼寫。

他不想一直模仿別人,他要創新,他要出新,他要寫自己的詩。

35歲那年,他一把火燒掉了自己效仿古人完成的1000首詩。

他決心寫出自己的風格。

身邊人都不理解。

有人說他譁眾取寵,有人說他不自量力。

把仿寫寫好都不容易,這個人居然狂妄到要開出一片新天地。

身邊沒有人支持他,有的只是冷言冷語。

他不在乎,決意一條路走到黑。

最終在51歲這年,他寫出了《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在唐詩之外,他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從「師古人」到「師自然」,楊萬里擺脫了所有的桎梏,開宗立派,「誠齋體」名垂青史。

蘇格拉底說:孤獨,使人強大。

孤獨的人,不從流俗,不被攜裹。

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認識,也有自己的追求。

他們屏蔽了外界的干擾,一心一意走在自己的路上。

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

受得了流言,才見內心的執著。

經得住非議,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那些於人群之中,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熬過孤獨,最終見到黎明的曙光。

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與其人云亦云期待別人理解,不如獨來獨往壯大自己。

學會和自己相處,才能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才能跳脫功名利祿的誘惑,不困於得失成敗,變得豐富而強大。

紅塵滾滾,獨自前行,但盡人事,莫問前程。

願你經歷過荒涼和孤獨之後,最終遇見屬於自己的繁花似錦。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e7c4e48e037c849aa99bcbf15080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