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刑偵題材確實出了不少爆款,但是能成為經典的,卻如鳳毛麟角。
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題材有兩個難題,很難做到權衡:
一個是取材難,另一個是尺度難以把控。
為了追求真實性,所以故事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取材於真實案件,導致很多大尺度犯罪場面就無法避免。
但是,一旦尺度過大,稍有不慎就會有被禁播的風險。
所以,很少有劇集,能夠在這兩方面做到兩全。
不過,凡是都有例外。
自2016年第一部《法醫秦明》上線以來,這個IP已經成為了影視化的大熱門。
僅從數據上看,這個系列的總播放量,已經突破16億。
故事有血有肉,尺度收放自如,堪稱近年來刑偵題材「最敢拍」的IP。
作為《法醫秦明》原著的開山之作,《屍語者》無疑是整個系列的「尺度之最」。
而這部姍姍來遲的國產劇,就是根據這本小說改編。
據猜測,《法醫秦明之讀心者》是頂替在2016年拍攝的羅雲熙版《屍語者》。
至於當年那部為何遲遲未能播出,一直都是個未解之迷。
坦白來講,《法醫秦明之讀心者》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太偶像劇化。
基於這一表現,觀眾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這部劇很爛。
但是事實上,該劇的質量並非僅浮於表面。
看點一:取材真實,尺度突破天花板
雖說《法醫秦明之讀心者》頂著原著的名頭,但是劇情基本上和原著沒太大的關係,而是選擇表現當下的社會熱點話題。
包括「校園霸凌」、「代孕媽媽」、「網絡暴力」、「花季少女輕生」.....
正因為如此,故事的切入點,沒有玩過多的套路,把「真實」放在了第一位。
比如說,劇中的第三起案件。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劉麗麗,是個網絡女主播。
某天,她選擇在直播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此來報答「父親對自己的那份愛」。
後來,警方經過調查很快鎖定了嫌疑人——劉麗麗的父親劉斌。
劉斌曾經入過獄,出來後對於劉麗麗管教十分嚴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這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劉斌對於女兒的一些特殊癖好,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父女關係,變態得令人髮指。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調查中,警方又發現劉麗麗在校期間,曾因撕裂大出血而住院,結合父親劉斌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是他對女兒實施了暴行。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劉斌卻意外死亡。
這時,女兒劉麗麗也道出了真相,其實自己有男朋友,兩人還發生過關係。
而父親劉斌在臨死之前,給女兒留下了最後的短訊:
「我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走上社會後吃了很多虧,所以自從你上學後,我就一直盯著你的成績,忽略了你的感受。現在你長大了,我才突然發現你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以後你找男朋友千萬別找爸爸這樣的,一定要找能夠保護你的。」
隨著案件調查深入,殺害父親的兇手也浮出水面,而在這起案件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件類似的案件。
不難看出,劇中人物以複雜而非臉譜化的表現,讓角色性格立體豐滿起來。
整部劇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
而每一起案件看似獨立,是背後卻與一個巨大陰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對於觀眾而言,尺度之下的真實故事,更具衝擊力。
看點二:推理邏輯清晰,劇情經得起推敲
國產刑偵劇很重要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懸疑鋪墊完後,如何一層層撥開迷霧。
《法醫秦明》系列有著很明顯的優勢,那就是原著的作者,是真正當過法醫,所有的故事都是根據他真實的經歷改編而成。
正因為如此,所有的案件的破案過程,都有理有據。
比如說第一起案件,代孕媽媽被害。
整個案件的經過,該劇用了4集的時間來敘述。
當警方發現死者後,秦明通過屍檢很快鎖定了死者的男朋友劉玉山,存在著殺人動機。
隨著案件調查深入,劉玉山有殺人動機,但並不是他殺的人,他只是一個幫凶。
一切證據都指向僱主郭長順,案件發展到這裡,其實已經可以結案了。
但是,秦明卻發現整個案件背後還有一層,兇手的背後還藏著另一個幕後兇手,她就是郭長順的妻子。
原來,郭長順妻子以為丈夫要和孫曉月私奔,便假裝自己懷孕,讓郭長順去除掉孫曉月。
於是郭長順聽從了妻子的建議,害死了孫曉月。
碰巧,在清理現場時,郭長順遇到了孫曉月的男友劉玉山,出於對女朋友出軌的怨恨,他還幫著郭長順處理現場。
整個案件的經過,線索環環相扣,人物作案的動機也很明確。
這就是《法醫秦明》與一般刑偵劇最大的區別。
看點三:先入為主,為我們揭開了法醫的神秘面紗
很少有劇集,會以法醫的視角,來講述故事。
一方面,這個職業太過於神秘,又像警察,也像醫生,工作性質介於兩種職業之間。
曾經我看過一個採訪,是關於法醫的日常工作。
有位法醫因參與案件死者調查的工作,而無法回家給過生日的老婆做菜。
原因很簡單,自己的手指甲里,會留有屍臭味,不管是消毒還是洗手,都無法徹底清除乾淨。
而且法醫的工作,並非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輕鬆。
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甚至要比醫生更要了解人體的構造。
摸一下肚子,就能從溫度判斷死亡時間;稍微看一下死者的手骨,就能推測出死因是他殺還是自殺。
外表看起來很酷,實則整天與「冷」作伴。
只有心中尚存一絲溫度,也正是這點溫度,讓他們的內心比任何人還要溫暖。
在劇中,秦明這個角色,簡直就是極致的「理想主義」。
長相帥氣,頭腦聰明,做事有原則,幾乎沒有缺點的一個人。
但是,現實中的秦明,卻十分接地氣。
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的秦明,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護士,他報考大學的時候,一個要求他當警察,另一個勸說他當醫生,最終他折中選擇了當法醫。
多年以來,他忍受著旁人的不理解,無數次想要放棄,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
用秦明自己的話來講:「作為守護生命尊嚴的最後一道關口,我要為死者言。」
《法醫秦明》所有的創作素材,都是來源於真實案例,很多時候秦明就在現場工作。
而這個系列小說的創作初衷,就是想讓觀眾了解法醫真實的一面,改變一些人對於這個職業的偏見。
總的來說,《法醫秦明之讀心者》有立意,有深度。
儘管在劇情和演技上存在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它真正想要傳遞的價值觀,能夠讓每位觀眾都看到,那麼這部劇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