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降」為進,阿里雲「被集成」

2023-04-28     光錐智能

原標題:以「降」為進,阿里雲「被集成」

文|光錐智能,作者|劉雨琦,編輯|王一粟

大模型的出現,讓企業對雲算力需求在瞬間爆發,在這個節點上,阿里雲做了一個「逆市場」的決定。

按照「供需關係」的動態調整,在需求大於供給時,供不應求,商品應該漲價,而阿里雲卻選擇了在此時「一降再降」。

4月26日,阿里雲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這是繼4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雲智能集團CEO張勇宣布降價之後,一個月內第二次大規模價格下調。

張勇表示:「阿里雲致力於『讓算力更普惠』,這次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

短短的幾句話,卻透露出了幾個核心關鍵詞,算力普惠是破除AI 2.0的最高門檻,讓技術變得更加普世化,回饋客戶和夥伴則意味著阿里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帶動生態共同向上。

這種成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的「被集成」,在阿里巴巴新一輪組織變革下,瓴羊DaaS平台被併入阿里雲,成為核心數據與智能平台型產品;同時釘釘作為協同、開發平台被集成序列,增厚目前阿里雲的PaaS層。

另一方面,是阿里雲以行業Top的身份帶動整個雲生態向前再邁一步。在阿里雲生態大會上,阿里雲智能首席商業官蔡英華發布了新財年的生態政策:專屬於夥伴的市場規模擴大5倍,並大幅提升夥伴佣金率。尤其是在阿里雲開放了通義千問後,更多行業場景和產業落地需要與合作夥伴共同完成。

「降價」、「被集成」、「大模型」是目前阿里雲「進攻」的三板斧,不過與其說是進攻,不如說是「進階」,在此次調整之後,阿里雲將帶動中國雲市場共同走入一個新階段。

01 「沒人不想用雲算力,只要價格足夠低」

阿里雲此時的降價不只是一個市場化競爭的決定。

究其內在原因,降價的背後應該是源頭降本帶來的結果,而非競爭策略。參考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度降價背後,是源於一體化生產、超級工廠提效所帶來成本壓縮。

當特斯拉在全球掀起價格戰,讓所有新能源汽車都如履薄冰之時,人們追問,為什麼特斯拉可以這麼便宜,特斯拉高管們的回答都將指向一個答案——技術變革。

阿里雲的「降價」同樣遵循這個邏輯。

首先是技術驅動的降本,阿里雲自研替代占了主要部分。近幾年,依靠阿里平頭哥,阿里雲在雲端擁有倚天710和含光800兩款自研晶片。其中,含光800是一款AI推理晶片,為平台提供AI算力;倚天710則是一顆通用伺服器CPU,同時他也是雲端算力的主要來源。

倚天710性能超過業界標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而在晶片之外,阿里還有雲作業系統飛天、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等等,都成為阿里雲成本降低的重要原因。

其次則是在規模上,IaaS層形成的規模化效應,進一步帶來大規模降本。

從2009年成立開始至2020年,阿里雲就在國內建成了五大數據中心。從全球範圍來看,阿里雲在28個地域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伺服器的總規模數已有數百萬台。

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平台整體性能的提高,降價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這一點,成立更早,更具代表性的亞馬遜雲(AWS)有更多經驗。

亞馬遜雲成立於2006年,但到2016年,AWS就已經經歷了52次降價,到截止2020年5月,亞馬遜AWS一共降價82次降價。巔峰時期,AWS曾連續3年,每年降價12次。降價,正在成為AWS的家常便飯,也正是依靠著低價,AWS才成為大多數企業的選擇。

亞馬遜AWS降價具體內容(部分)

某種程度上,「降價」本身就是雲廠商走過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標誌。

當然,降價並非簡單粗暴的價格戰,而是要利用技術改進、規模效應釋放讓利空間,形成正循環,阿里雲和AWS的打法類似。

所以阿里雲的此次降價,本質上是雲計算進一步走向成熟的表現,在完成了基礎設施投入之後,能夠再次降本增效。而作為亞太第一、世界第三的雲計算企業,其一次性降價最高50%的激進策略,推動市場加速發展。

降價不僅是實打實的讓利,也能跟夥伴一起擴大雲的用戶基數和規模,推動產業進一步從傳統IT向雲計算轉移,將雲計算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讓更多商業實現「雲原生」。

目前,雲市場遠未飽和,中國IT市場的雲計算滲透率不到15%,餘下的85%,需要更加精細化和規模化,降價便是打低門檻的第一步。

在今年的特斯拉AI DAY上,當記者追問馬斯克對全球市場的看法時,馬斯克說,「需求總是存在的,沒有人不想擁有一輛特斯拉,只要價格足夠低。」

某種程度上,雲計算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經歷過十年的數字化進程之後,「上雲」已經成為一種常識,「沒有人不想用雲算力,只要價格足夠低」。

02 雲廠商回歸科技公司本質

即便沒有大模型的出現,行業也迎來了關鍵節點。

4月23日,據IDC發布的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市場報告顯示,與上年同期比,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為188.4億美元,增長24.5%,增速低於此前預期的30%。

雲廠商的市占排名也有了新的變化,阿里雲仍然保持第一的同時,華為雲從第三升至第二,騰訊雲則掉出前三隊伍,被原本第四的天翼雲代替。

份額變化的背後,與整個雲計算的「吐故納新」有關係。2021年開始,政企、製造業等正成為雲計算行業的重要客戶之一。如何在下個階段打造更強的競爭力,是「阿里雲們」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阿里雲的答案是:把生意做輕,用技術和產品賺錢,回歸科技公司邏輯。

在此次阿里雲生態大會中,更加明確「被集成」概念,把PaaS做厚,做更強的支撐,是阿里雲的選擇。

張勇表示:「阿里雲的核心定位是一家雲計算產品公司,生態是阿里雲的根基。讓被集成說到做到的核心,是要堅定走向『產品被集成』。」

4月初的阿里雲峰會上,張勇曾公開提出了阿里雲的三個層次戰略:更普惠的IaaS層、更高質量的PaaS層及更具引領性的MaaS層。

此次,阿里雲明確「產品被集成」戰略為「1+3+1」結構:頂層為MaaS模型即服務,阿里雲向生態開放大模型能力和訓練底座;中間層為PaaS被集成,開放雲原生產品、釘釘應用開發平台和羚羊數據中心能力;底座為IaaS基礎設施產品被集成。

在中間層,釘釘應用開發平台和瓴羊DaaS平台新加入了PaaS矩陣,同時豐富原來的雲原生產品線,如雲原生資料庫Polar DB、機器學習平台PAI、容器服務ACK。

釘釘和瓴羊的加入,能夠更直接的連接到企業,更快捷有效的為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舉個例子,釘釘作為企業的應用開發平台,提供超過2400個開放接口,通過低代碼、酷應用、連接器等產品和能力,將企業各類系統連接實現數據打通、無縫開發以及嵌入進高頻場景。

光錐智能了解到,在釘釘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後,還將大模型+酷應用能力提供給夥伴集成,進一步降低應用開發和使用的門檻。

而瓴羊則圍繞著數據智能,為夥伴提供「好數據」、「保安全」和「強智能」三個方向,解決客戶「驅動價值」的問題,通過數據驅動業務進步和變現。從本質上來講SaaS解決的是效率問題,而DaaS解決的則是價值問題,價值和效率的結合,也就解決了「買了很多軟體,依舊做不好數字化」的核心痛點。

而將極簡的開發平台、價值驅動的DaaS平台,結合原有的雲原生基礎設施,一起集成後提供給合作夥伴,「被集成」有了產品基礎,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

03 劃分邊界,方得始終

智能化的新市場,給雲計算來了一個新機遇。

「過去幾個月,我碰到的所有客戶、所有夥伴,包括我們所有的企業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新一代的人工智慧技術來武裝自己。」張勇說,大模型讓所有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再次激活了千行百業。

張勇透露,已有超20萬企業用戶申請測試千問大模型,企業合作專屬大模型的需求十分火爆。從通訊、電子產品、企業服務、金融信息,到交通、電力、油氣、服飾甚至乳製品等,幾乎每個行業都有許多企業找來,這是一片巨大的智能化新市場。

為加速大模型落地,阿里雲宣布啟動「通義千問夥伴計劃」,為千問夥伴提供大模型領域的技術、服務與產品支持,共同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的應用。

阿里雲智能CTO周靖人介紹,各行各業的生態夥伴都可以結合自己的行業知識及場景需求,對千問大模型進行再訓練和精調,打造專屬大模型,並集成進自己的行業整體解決方案中。千問專屬大模型具有定製化、易集成、可微調、強安全等特點。

訓練完成後,通過完善前端提示工程,專屬大模型還可以通過Web介面和專屬API向垂直領域的各類企業、開發者提供應用服務,比如通曉行業知識的智能客服、導購、諮詢專家、創作助手、工業機器人等。

與微軟和OpenAI推出的服務類似,阿里雲的MaaS層,也支持API、編程兩種方式接入,這次也明確了收費方式。

未來,阿里雲將推出多種參數版本的千問大模型,夥伴和企業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模型規模的訓練服務,按token計價。專屬大模型雲上推理可選擇按token計量計費的後付費模式或帳號權限+資源包的預付費模式。

大模型是「被集成」很好的抓手,也將推動阿里雲進一步向合作夥伴開放。

雲計算服務的分工方式,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全球雲廠商都在摸索一條更為合理的路徑。

AWS在十年前,建設了APN(合作夥伴網絡),通過利用AWS的能力,為客戶構建解決方案和諮詢服務,也包括提供業務、技術和營銷支持,進而滿足各行各業、各種規模的客戶需求。光錐智能了解到,通過APN,AWS與合作夥伴的綁定是十分深度的,不僅提供財務幫助、培訓計劃、業務拓展,同時也會與合作夥伴一起匹配用戶需求,聯合推出線上應用。

這種深度綁定不僅為用戶帶來了差異性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聚焦在共同建設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和創新上。通過明確責任邊界、各司其職來進行更高效的配合。

阿里雲的思路大抵也是如此。「阿里雲希望夥伴的收益更可期、協同更高效、發展更持續,這是今年的三大重心。」蔡英華講道。

今年,阿里雲分銷夥伴規則大幅簡化,各級別分銷夥伴的佣金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時推出了「夥伴專屬市場」,將分銷夥伴的專屬市場規模擴大5倍,從20億提升到100億,更將腰部客戶市場明確交給夥伴重點跟進。

至此,千億規模的非公共雲市場、腰部客戶市場由夥伴來主導覆蓋,阿里雲則通過服務行業標杆和區域燈塔客戶,形成行業模版和經驗,再通過合作夥伴進行大規模覆蓋。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阿里雲與12000傢伙伴服務了超過45萬客戶,有300多家合作夥伴在阿里雲上年銷售額過千萬,超過900傢伙伴增速超過100%。過去五年,阿里雲夥伴業績規模從25.8億增長至192億,五年增長超7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雲計算如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也就回歸了基礎設施的本質。未來雲計算的各項概念可能會如同發電技術一般消失,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雲計算才能真正融入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bc18946070b72f7454c268e121e20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