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確定了同意設置的備案專業, 其中清華大學新增備案「體育教育」專業赫然在列。
為應對2024改革高水平「停招」, 清華大學開設「 體育教育」專業, 為即將到來的高水平運動隊改革做準備,此前通過高水平進入清華大學就讀「 經濟管理 」專業,此後清華高水平就讀「 體育教育 」專業,目前清華大學即將開設的體育教育專業與各省體育統招無關。
清華大學將開始「體育教育」本科,引來很多網友詫異,其實這並不奇怪,除去國家政策影響不說,你可知道「無體育、不清華」?
清華大學第一個體育館——西區體育館(建於1916-1919)
清華大學體育教育聞名於全國,「 無體育不清華」 成為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清華大學學制由5年變4年,許多課程相應縮短, 但體育必修課卻從3年變為4年; 陽光長跑每周至少3次,女生跑2000米,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體育必測項目;新生軍訓20天;從去年開始, 清華大學規定不會游泳不能畢業……清華大學的這些規定都是強制性的,但馬新東認為,正是這些強制性體育,明顯改善了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馬新東介紹,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學生台階運動試驗測試 不及格率入學前為52.6%,入學半年後,不及格率下降為7.2%,入學一年半後下降為3.1%。而良好率則從入學前的10.2%,入學半年後上升為36.8%,入學一年半後,優良率達到45.5%, 學生的耐力素質明顯提高。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學生入學前體質測試平均分只有57.5分,進入清華大學後,經過一年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鍊的要求,平均分提高到67.5分。
2018年清華大學校園馬拉松(2018-04-14)
2013年教育部在北京8所高校開展的學生體質抽測結果,也驗證了強制體育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正面影響。在男生1000米跑測試中, 清華大學男生平均成績為3分51秒,而其它7所高校的成績平均為4分23秒;在女生800米跑測試中,清華大學女生成績平均為3分45秒,而其它高校的成績為4分08秒。2013年,首都高校體質健康測試賽上,在反映心血管耐力水平的台階運動試驗測試中,清華大學參賽學生的台階試驗指數優良率達到80%,而其它22所高校參賽學生的優良率平均不到60%,差距明顯。
馬新東認為,強制體育不僅僅是制度強制,還存在文化強制、環境強制,清華大學的體育文化傳統和體育氛圍,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一定時間內,強制性運動干預對學生體質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也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
2018年4月16日上任的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在「清華大學2016級本科新生第一堂體育課」上分享自己的跑步經歷
清華為什麼青睞 「體育特長生」
2018年2月22日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提到:要繼續清理和規範中考加分項目, 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
和上述政策不同,就在大家都在談論中考、高考取消體育特長生政策時,清華大學公布的自主招生簡章,對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除了國家規定的招生優惠政策外,還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
清華大學每年自主招生自主認定的優惠降分一般為10到60分,對自願參加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對一個個體而言,這相當於8%到50%的優惠幅度。在1分就能擠掉成千上萬人的高考獨木橋上,拿出5分的優惠,無異於開通了一條快捷通道!
不僅如此,在今年具備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資格的279所高校中,清華大學的招生項目最多,有8個項目。清華大學在體育上的特立獨行還不止這些。去年9月大學新生剛入學時,清華大學就成功地搶了一次鏡,該校規定學生不會游泳不能畢業。寒窗苦讀十二年,沒想到進了清華還有50米的游泳池攔在面前,你不游過去,就拿不到畢業證。
說起清華大學的體育,扳起手指來還真是一樁樁一件件,新生「第一堂體育課」、新生20公里野營拉練、本科四年體育課、下午四點半「強迫運動」、每年男生測試3000米女生測1500米、每周參加2次陽光長跑、「赤足」運動會、人生啟航畢業長跑……作為一個工科院校,在教育部前四輪學科評估中,清華大學也一直穩居全國「體育學」前10位。
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現在大學生的體質還不如中學生,體育鍛鍊是增強體質最好的辦法,但有多少個高校能像清華大學一樣把學生都拉到操場、趕到游泳池?
其實,清華大學這些特立獨行,只是給了體育在教育中本應有的位置。體育是什麼?體育是強身健體,體育是精神意志,體育是與智商、情商一起構成現代人完整人格的動商。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正是站在了智商、情商、動商三商一體的現代人才培養的高度上。
清華歷史上的體育鍛鍊
近來,一則清華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游泳、否則不能畢業的新聞,引起眾多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其實,正如學校體育部負責人所回應的,這個要求並非新舉措,清華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過。清華大學對外證實,從2017級開始,該校學生必須通過游泳測試,否則不能獲得畢業證書,有特殊情況除外。清華大學認為, 體育也是一種能力。事實上,重視體育是清華悠久的傳統,體育鍛鍊蔚成風氣貫穿了清華的百年歷史。
早期的清華,曾以「三好學校」著稱,這三好指的是校舍好、英文好、體育好。1911年2月擬訂的《清華學堂章程》中,就把「體育手工類」列為學堂的十類學科之一。當時,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強迫運動」。1931年出版的《國立清華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刊》曾刊載《清華二十年來之體育》,其中記載:
清華由宣統三年至民國七年期間,雖無體育正課,但實行強迫運動。其法:即於每日下午四時後,將全校各處寢室、自修室,以及圖書館、食品部等處之大門一律關鎖,使全體學生到戶外運動場,投其所好,從事運動。……此法行至民七體育館已落成,體育課改為正課後為止,是為清華強迫運動時期。
1921年,《清華周刊》本校十周年紀念號介紹學校體育教育情況。
那時校園面積已有數百畝,而學生只有四百餘人,所以要在綠樹成蔭、荒丘小溪比比皆是的清華園,找個地方「躲」起來讀書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於是,當時擔任體育部助教的馬約翰一到鍛鍊時間,就拿著小本子,四處尋找學生,說服那些躲避運動的學生努力鍛鍊身體。為什麼如此強調體育鍛鍊呢?馬約翰曾深有感觸地對校長周詒春說:「清華每年要送出一百名學生到美國去,送出的學生,總要像樣一點,不能送出『東亞病夫』。」
為了督促學生鍛鍊、檢查運動效果,學校提出了具體標準。1919年《清華一覽》在「體育課程」篇章中,闡述了「體育實效試驗法」,並規定試驗注重的幾點內容:甲、康健;乙、靈敏;丙、泅水術;丁、自衛術;戊、運動比賽時具有同曹互助之精神並能公正自持不求徼幸。1927年,《清華周刊》刊登教務主任梅貽琦的文章《清華學校的教育方針》,其中就體育講到:
凡在校諸生,每學期皆為必修,學分固不算在學分總數之內,然非體育及格者,不得與畢業考試。
近代體育教育家、時任清華體育部教師的郝更生也在1927年撰寫了《十五年來清華之體育》的長文,其中同樣談到:「高級生赴美遊學時,皆須經過以下兩種試驗,不及格者,即不能畢業」。兩種試驗,一是靈敏試驗,二是游泳20碼。
馬約翰先生指導學生參加體育鍛鍊。
著名學者吳宓和梁實秋,都曾因體育測試不過關而補考,吳宓還因此延遲了畢業和留洋。 清華體育從來就不「溫柔」。梁實秋後來在《清華八年》一文中,生動地回憶了強迫運動的經歷和補考游泳的經過,並不無惋惜地說:「……可惜到了高等科就不再強迫了。經常運動有助於健康,不,是健康之絕對的必需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清華保持了重視體育的優良傳統。學校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勞衛制,即學習蘇聯的「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這一年全校參加勞衛制鍛鍊的同學達95%以上,只有病弱同學未參加。年末舉行勞衛制驗收,80%以上的同學達到及格標準,有25%的同學達到優良標準。1955年2月,《新清華》公布各年級男女生勞衛制測驗計劃,內容有體操、跑步、跳、擲、爬繩、游泳、引體向上、俯臥推伸等。
1955年,《新清華》刊登勞衛制測驗計劃。
校長蔣南翔身體力行推動清華體育,經常參加長跑活動。他希望同學們能100%參加鍛鍊,逐步爭取做到除特殊原因以外,都通過清華鍛鍊標準才能畢業。為此,校務行政會議作出決議,「更改作息時間,集中上午上課」。校長辦公室又專門發出《關於保證學生體育鍛鍊時間的通知》,要求:
為了更好地使同學們進行經常的體育鍛鍊,特規定在每日下午體育鍛鍊時間內:不要開會,不要安排學生看電影,不要安排其它活動……
1957年11月29日,蔣南翔在全校體育幹部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大學,除了要培養青年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業務的人才外,還同時必須是體魄健全的能勞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1961年3月9日,蔣南翔就健康等問題與團委幹部談話,其中談到:「……『要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提法還是合適的。」1964年1月4日,師生代表舉行馬約翰教授在校工作五十年祝賀會,蔣南翔在講話中又一次號召全校師生「向馬約翰先生看齊,同馬約翰先生競賽,爭取至少 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每天下午四點半,操場上都活躍著同學們積極鍛鍊的身影。
從此,「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成為清華人的響亮口號。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天下午四點半校園廣播里都會響起:「同學們,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參加體育鍛鍊,保持強健的體魄,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操場上、道路旁,到處都是積極鍛鍊的身影,整個校園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清華重視體育運動,絕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習一些運動技能,而在於愛國,在於全人格的培養。馬約翰先生常說:「 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2001年初,校黨委常務副書記、校體委主任陳希在全國高校體育工作研討會上講話,指出「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要真正體現『體魄與人格並重』的指導思想,必然要求我們在學校體育的價值體系中,要堅持『育人至上』的原則,即培養人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價值。」清華大學做到了 將體育貫穿教育全過程。
2007年11月,校領導帶頭參加紀念「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口號50周年長跑活動。
新世紀到來前,清華本科學制由五年改為四年,是否將過去的三年體育必修課相應減少?1998年,陳希召集教務處、體育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力主大學四年應體育課不斷線。這一主張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學校的批准, 在學制縮短的情況下,清華的體育課時不減反增。2003和2006年,清華「游泳教學」和「大學體育」課分別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精品課程。
在延續了百餘年的傳統薰陶下,體育早已成為了學校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是清華人終身的必修課。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坦言:體育鍛鍊是一種自強的精神、一種拼搏的氣質、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正是當年在清華園養成的良好鍛鍊習慣,才使得他在緊張的學術研究中能夠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他在清華每天都要跑3000米,被親切地稱為「風一樣的男神」。如今在清華, 不重視體育的校領導往往被視為「另類」。
生態體育:體育場館園區小鎮綜合體投資設計運營規劃,康養文旅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升級。
免責聲明:【生態體育】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標註錯誤或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生態體育及時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