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筷子,其中有什麼玄機?

2022-07-15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筷子,其中有什麼玄機?

自古以來,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一改稱兄道弟的嘴臉,開始瘋狂地殺戮開國元勛,最後僅僅只剩下湯和等老兵得以幸免於難。

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皇帝的必修課題。心狠手辣如朱元璋,將功臣們一一殺掉。慈悲如李世民,不斷地敲打位高權重的尉遲敬德等老將。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更是被稱為處理君臣關係的模範。

可是,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會借坡下驢。大多數的功臣因為居功自傲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譬如漢朝。

漢高祖劉邦長樂宮誅殺韓信,自有漢以來,君臣之間矛盾不斷。遇到聰明人如張良,自當謙虛謹慎全身而退。可但凡遇到具有個性的功臣,下場往往是魚死網破,西漢的周氏一族,可謂其中的典型代表。

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雉開啟了漢朝的禍源——外戚專政,國家的軍政大權如同玩物一般被呂后把玩。繼承人更是如同傀儡被呂后操縱。呂后百年之後,周勃、陳平聯合老臣們在長安發動兵變,迎接代王劉恆繼承大統,是為漢文帝。

周勃此人被漢高祖高度評價。高祖劉邦彌留之際,呂后曾問誰可輔佐少主曹參、王陵、陳平等人,最後著重地說出:「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可見漢高祖成為一代帝王是不無道理的,他眼光毒辣,早已預知身後事。

周勃有擁立之功,在漢文帝登基不久便被予以重任,一度官至宰相。周勃一生中兩度拜相,又兩度被罷相。這又是為什麼?

周勃此人雖有治世之才,但無奈於非常狂妄,不懂得向漢文帝低頭。為了鞏固皇權並且敲打周勃,漢文帝曾使得周勃下獄,幸得薄太后勸說,周勃才得以全身而退。

有其父必有其子,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繼承了父親的一身武藝,同樣繼承的還有一身「臭脾氣」。周亞夫並沒有把父親作為前車之鑑,於是最後活活餓死。

一次,漢景帝請周亞夫進宮共享佳肴。周亞夫面向天子而坐,但是入座後發現景帝僅僅只是賞賜了自己一大塊五花肉,並沒有賜給自己使用這塊好肉的餐具。於是周亞夫向侍從們索要餐具,侍從們都充耳不聞、一動不動。這時,漢景帝讓周亞夫起身,周亞夫行禮後,便揚長而去。此一去,漢景帝起了殺心。

為什麼漢景帝與周亞夫的君臣關係到了如此地步?周亞夫其實是漢文帝的託孤重臣,不僅如此,在景帝一朝發生過唯一一次叛亂——七國之亂,也是由周亞夫所平定的。得此忠臣良將,為何君臣二人之間要鬧得不歡而散呢?

至剛易折,周亞夫此人太有「個性」了。

文帝在時,曾親自坐著馬車尋訪各處的兵營。灞上和棘門的兵塞一見到皇帝車駕便通通放行,兵塞的將領也是匆匆整理衣冠來迎接皇帝。可是周亞夫不同,漢文帝乘車來到周亞夫的兵塞,士兵沒有立即放行,而是等到皇帝亮出虎符才肯放行。並且這些將士囑咐皇帝的車駕不可在軍營中疾馳。漢文帝大感意外,等見到周亞夫,他更覺得這位將軍非同尋常。周亞夫披堅執銳,以軍營之禮拜見文帝,而不行跪拜禮。使得文帝十分欣賞這位「異類」將軍,在此之後他深深記住了周亞夫並不斷誇讚他,並囑託漢景帝應重用周亞夫。

果不其然,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慌了陣腳。只有平日裡訓練有方的周亞夫能擔此重任。本來漢景帝對周亞夫是充滿著感激之情的,誰知周亞夫戰場抗命,使得景帝對周亞夫有所顧忌。

七國之亂,叛軍猛攻梁國。周亞夫以為應放棄梁國,側面進攻。誰知竇太后愛子心切,責令景帝下旨使得周亞夫救援梁王。周亞夫自然抗旨不遵,他按部就班地實施計劃,七國之亂如期平定。周亞夫論功行賞官至宰相,在這凱旋高歌的表象下,是君臣二人相互猜忌的裂痕。

景帝想要廢除太子劉榮,周亞夫不肯,對這件事大加阻撓,文帝開始疏遠周亞夫。加之,梁王入宮經常向太后抱怨周亞夫見死不救,周亞夫在皇室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漢景帝約周亞夫進宮用膳之前,曾發生過兩件大事。

一是,漢景帝想要彰顯自己的恩德,將匈奴降將冊封為侯爵,周亞夫在朝堂上萬般阻攔;

二是,漢景帝欲立王皇后的弟弟為侯爵,周亞夫又向漢景帝訴說外戚專政的危害,誓不同意漢景帝的做法。

這兩件事使得漢景帝意識到,無論是前朝的軍國大事還是後宮的兒女情長,周亞夫都要插上一腿。這使得漢景帝非常的惱火。他請周亞夫進宮進膳,其一大目的就是敲打周亞夫,讓他少多管閒事。

景帝賞賜周亞夫一大塊精美的肉食,卻不給他享用佳肴的餐具,就是想讓桀驁不馴的周亞夫向他低頭。側面告訴他,我可以給你更多的賞賜,但是如果你不順從我的意思,那麼這些賞賜便觸不可及。周亞夫終究是食漢室俸祿,既不順從漢帝,怎食漢祿,怎為漢臣。

然而,周亞夫冥頑不化。寧願放棄賞賜,也不願向景帝低頭。在這場「宴會」後不久,周亞夫便辭官回家。

這之後,周亞夫日漸蒼老。其子周陽提前給父親準備後事,其中一些盾甲為國家的禁用品,不想此事被下人誣告,朝廷想要拿周亞夫謀反說事。

周亞夫忍無可忍,想要自殺以證清白被夫人攔下。之後他閉門謝客,五日後周亞夫餓死在家中。

盾甲一事其實只是個小事,只要周亞夫肯低頭,廷尉便不會為難老將。可是周亞夫的性格不允許他向任何人低頭,周亞夫有錯嗎?漢景帝有錯嗎?他們都沒有錯,錯在制度的必然性。

相權和君權的衝突在所難免,畢竟權力是有限的、是自私的。人生在世,學會妥協是多麼的重要。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