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曾說:
「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情緒。只要把情緒變一變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確實如此,生活中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被情緒操控的人。他們在遇到一點小事後就會氣急敗壞,心灰意冷,導致事情很難推進,甚至可能往著更糟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人是:戒掉情緒的人,他們則能緊盯目標,專注自身,一點點提升能力,突破自己,從而活出更好的人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那些人生開掛的人,大都有一個共性——能夠駕馭情緒、戒掉情緒。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01看淡外界聲音,專注目標行動
戒掉情緒,方能看淡外界聲音,專注目標行動。
說起情緒化,大家很快就會想到一個畫面,那就是:內核不穩定,十分在意外界的聲音,根據外界風向和判斷來做選擇:
一會兒聽說這個賺錢,就想做這個,一會兒聽說那個發展前景好,就想干那個;
一會兒被「天不欺我少年窮」的雞湯鼓舞,一會兒又被「不過都是資本的奴隸」打擊;
被鼓舞時,就充滿激情,想要大幹一場,被打擊了,就只想要縮回殼子躺平擺爛。
這樣情緒化的人總是三分鐘熱度,被外界聲音影響,很難專注堅持一件事,自然也很難成功。
相反,那些戒掉情緒的人能夠看淡外界的聲音,專注自己的目標,並且為之付出行動,就算這個過程中受到再多質疑和嘲諷,他們也不會因為負面情緒和別人的評價而選擇放棄努力。
90歲寫出暢銷書《人間值得》的恆子奶奶就是這樣一個人:
恆子奶奶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按照當時的條件,人生歸宿多半是到先去廠里打工貼補家用,到了年紀便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生子,一輩子被困在鄉鎮……
然而,她不甘心這樣的命運,只因為叔叔的一句話:「誰願意當醫生,我就資助誰」,而就毅然決然地踏上了獨自前往大阪求學的道路。
原以為,此後的道路會一帆風順,然而,僅僅兩個月後,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在美國聯軍的控制下,日本面臨著教育體制改革:
一是教育時間四年制變成五年制;二是新增國家醫師考試,必須順利通過才能結業;三是畢業後必須免費當一年實習醫生才有機會轉正。一句話,畢業難度加大,就業前景變差。
針對這一改革,當時外界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 「學校這是言而無信,欺騙學生」,「這太難了,肯定畢不了業」,「就算畢業後還要無薪實習一年,這太虧了」。
於是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退學回家。
但恆子老師沒有被這些負面的聲音所影響,而是冷靜下來,想到自己家庭條件不富裕,學醫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同時自己喜歡讀書、想要讀書。
所以,她沒有被困難嚇退,而是定下了必須順利畢業、當上醫生這一目標。
此後,無論有多少同學中途退學,她都每天早起晚歸,認真聽好每一堂課;
無論有多少或勸說或鄙夷的話語,她都不為所動,專注完成每一次練習;
無論有多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她都咬牙堅持,珍惜過好每一天。
經過她五年如一日的堅持,終於順利畢業,後來又經過種種艱辛,最後終於成為心理醫生領域的專家,更是在90歲高齡寫出了飽受人們喜愛的暢銷書《人間值得》。
恆子奶奶說: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她的一生都沒有為外界評價而停留,更沒有被負面情緒所影響,只是專注自己的目標和行動,直至成功。
情緒化的人,人云亦云,三心二意。
戒掉情緒的人,專注自身,一心一意。
戒掉情緒的人內核穩定,對自己的優勢和能力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不會因為外界各種雜亂聲音影響心緒和選擇,一心深耕在自己的領域,不斷精進提升能力,這樣的人,終能挖到屬於自己的寶藏。
02看清挫折失敗,攻克困難挑戰
戒掉情緒,方能看清挫折失敗,攻克困難挑戰
徐特立說:
「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苦悶,失敗了再來,前途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是啊,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之路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充滿挫折。
那些人生開掛的成功者們,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苦惱,而是能夠看清挫折失敗背後的原因,及時走出陰影,攻克困難挑戰,取得成功。
楊天真就是這樣。
楊天真出生於1985年一個普通家庭,17歲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導演系,結合自身優勢果斷放棄導演進軍經紀人領域,5年時間就做到行業前端。
2020年,楊天真毅然決定轉行,不做經紀人做大碼女裝品牌。21年11月《智族GQ》人物盛典,楊天真一身紅裙盛裝出席,卻沒想到海風太大,導致大蝴蝶結一直拍打臉部,一路上造型很是狼狽。
這一組照片被迅速罵上熱搜,網友群嘲她像是「泡發了的枸杞」, 攻擊她又丑又胖,不會身材管理,更是質疑她做不好大碼女裝……
面臨這一危機,普通人要麼選擇怒懟網友證明自己,要麼品牌陷入負面聲譽。
但她極度冷靜,沒有陷入造型失敗搞砸紅毯的痛苦中,也沒有陷入身材焦慮自我懷疑中,而是抓住免費營銷的時機,先是高情商回覆:「我也不知道它在想什麼,可能三亞的風想帶走它吧。」
接著錄製視頻發聲:「自己因為存在而發聲,不在意惡意評價,而是覺得每個群體都應該多元化,大碼女孩的自我表達之路還很長。」
她的語錄獲得大家紛紛點贊,打破了白幼瘦的審美偏見,給了女性群體勇敢做自己的示範,收穫了大批粉絲。
可能紅毯上那個造型失敗的楊天真,成為了大家的槽點,但是她卻帶著自己的槽點,反敗為勝,在娛樂圈建立了一股大碼清流。
她曾在採訪時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訣:
「我目光所及的所有事情,只有一個東西叫解決問題,我覺得我沒有情緒。」
沒有多餘的情緒,才能看清問題,始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情緒化的痛苦,也不是挫敗沮喪,而是分析原因和尋求解決方案。
沒有多餘的情緒,就不會被失敗影響,有死磕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加上冷靜的思考、成熟的方法和不斷提升的能力,怎麼會不成功呢?
成功路上,最可怕的是讓自己情緒變成風雨的一部分,成為最大的絆腳石。
成功與失敗的一牆之隔,也許就是情緒控制,戒掉情緒一小步,成功路上一大步。
03 梅娘說
戒掉情緒腦,方能看透人性弱點,主動掌控人生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
「我們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多數行為和決定都是在本能和情緒的控制下做出的,而人生來就有懶惰,安於享樂,急於求成等人性弱點。想要克服這些人性弱點,就要反本能,反情緒。
分享以下方法幫助我們戒掉情緒,擁有開掛人生。
第一、以事實解讀替代情緒解讀
教育學中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指誘發事件,B是指在遭遇誘發事件後,個體所做出的判斷、解釋和評價,C是指個體依據自身判斷和評價,做出相應反應後的情緒和結果。
那麼改變B,即改變對事情的解讀方式,就能改變情緒。
例如,發生了以下情境A:老闆說你的工作沒做好,不能服眾。
面對這件事,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委屈、憤怒、埋怨、自卑沮喪等。
情緒化的解讀方式可能是:我這麼辛苦老闆居然看不到,老闆這人不行,沒眼光。
或者是:難道我工作能力不行,不能勝任這份工作,陷入內耗甚至想要不要辭職等。
這樣就是陷入情緒化解讀,片面化、災難化和絕對化,寧願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卑沮喪也不想著提升能力解決問題。這樣的結果就是心生間隙和不滿,但對工作毫無幫助。
而排除掉這些委屈、憤怒、埋怨、沮喪後,事實解讀方式可能是:老闆給我提出建議是希望我能快速調整,快速成長,把工作做好,那麼分析原因並改善就好。
可能是我工作辛苦但是忽視了和老闆的交流,導致他沒有看見我的工作,那麼和老闆多交流讓他了解我的工作進度。
以事實解讀替代情緒解讀,情緒消失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二、以高格局替代低心胸
稻盛和夫說過:
「我站在一樓,有人罵我,我聽見了很生氣。我站在十樓,有人罵我,我聽不太清楚,還以為是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100樓,有人罵我,我根本看不見,也聽不見」。
有時候之所以被情緒控制是因為缺乏高度,格局不夠。
還是上面那個被老闆批評的事情,兩種格局兩種心態:
第一種是:把自己當成他手下的打工人,那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委屈和怨恨,委屈自己的辛苦工作他看不見,怎麼遇到這麼一個老闆。
第二種是:把當下工作經歷當作歷練和成長的墊腳石,自己有更大的目標和夢想,比如升值加薪跳槽炒掉老闆。那你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怎麼給老闆這種印象,是最近工作完成的不好還是工作價值沒有讓他看到,查漏補缺快速成長。
當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有更大的目標為之奮鬥,有更好的夢想要去追求,便能釋然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第三、以主動宣洩替代沉淪
有這樣一句話: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負面情緒來時,最容易沉淪淹沒,這個時候要主動意識到:不好,掉進情緒陷阱了,撤退!
主動意識到自己被情緒控制,堵不如疏,記得及時發泄,去做一項喜歡的運動,去親近大自然,去吃一頓美味的食物……
約翰·米爾頓說:
「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激情、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你的大腦控制著你的情緒,你的情緒決定著你的未來。
情緒就像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遇事太過情緒化,日子只會陰雨連綿,不見晴天,伴隨著歲月積累的,不應該只有年齡,還應該有戒掉情緒的能力。
戒掉情緒,才能看淡外界聲音,不再受外界影響;
戒掉情緒,才能看清挫折失敗,不再為自己內心所困;
戒掉情緒,才能看透人性弱點,不再受控於弱點之下。
願我們都能主動駕馭情緒,戒掉情緒,擁有開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