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已2年多,為何長江白鱘仍會滅絕?能用克隆技術救回來嗎?

2022-07-22     動物速遞

原標題:長江禁漁已2年多,為何長江白鱘仍會滅絕?能用克隆技術救回來嗎?

近期一則有關於我國長江白鱘的消息牽動了許多人的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7月21日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我們赫然地在上面看到長江白鱘的瀕危等級是「滅絕」,而長江鱘的等級是「野外滅絕」。

這是什麼意思呢?「滅絕」和「野外滅絕」都是兩個概念,滅絕的意思就是整個物種從世界上消失了,跟之前的中國犀牛、新疆虎一樣。而野外滅絕的情況要好一點點,即沒有了野生個體,但存在人工養殖的個體,跟華南虎的狀態差不多。

長江白鱘也叫「中國劍魚」,是我國特有的品種,其吻部較長似象鼻,成年之後能長到2-3米,重達200-300公斤,號稱「淡水魚之王」,最大的個體甚至能長到7米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讓無數人倍感痛心,同時也有人不理解,農業農村部在2020年1月份的時候,曾發布著名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公告,大致意思就是要在長江禁漁,時間長達十年之久。

如今已經過去兩年多了,長江許多水域的魚類數量翻了幾番,在「桃花汛」期間,甚至有些水域的魚多到把江水染黑了,而長江白鱘怎麼就滅絕了呢?

十餘年尋覓未果,滅絕早有徵兆

很多網友其實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可能是存在一定誤區的,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那天更新了名錄,將長江白鱘的等級調整為「滅絕」,那麼長江白鱘就是這天滅絕的。

事實上不是,根據專家們的推算,長江白鱘的滅絕時間可能是2010年,甚至更前,2005年的時候就已經滅絕了,因為自2003年之後,人們就再也沒有在長江見過它們了

2003年1月份,四川宜賓漁民誤捕了一條300多斤的長江白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等專家聞訊立馬趕過去進行救助,雖然當時救助成功,並且給這條白鱘安裝了跟蹤裝置,但不幸的是在後來,信號丟失了。

長江白鱘的滅絕並非突然的,而是早有徵兆,早前《整體環境科學》里的一篇論文,也透露出了相關的信息。作者正是危起偉博士,他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的成員。

根據論文數據顯示,1981-2003年期間,長江白鱘的目擊事件共210起,其中很多都發生在1995年以前。長江白鱘的種群數量在整個19世紀裡面都是下滑的,不過在60年代以前,它們的數量還算比較可觀。

70年代時,漁民每年仍能捕獲大量的長江白鱘,而1983年之後,雖然明令禁止捕殺,但依舊也會有誤捕的情況發生。2003年之後,專家們長達十年多的尋覓仍沒有結果,噩耗還是來臨了。

長江白鱘的滅絕,原因是很複雜的,有生境被破壞、人們過度捕殺,也有水利設施興建,切斷了它們洄遊通道等原因,加上城鎮化、航運、漁業發展等等,最終才導致這一結果的。

滅絕並不意味著再無相見的可能

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是不是就真的再也無法相見了呢?其實並非如此,儘管可能性低,但我們仍懷抱希望。

野外物種調查並不能做到挨個數清楚,只能利用一些統計方法結合目擊事件等各種數據,最終計算出來的結果。既然是計算出來的,那麼必然會存在誤差。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裡的野生老虎數量是50頭,那麼這50頭是挨個數出來的嗎?顯然不可能,這只是計算出來的一個理論值。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中下遊河段也很長,加上支流眾多,還有湖泊,因此不排除在那些人跡罕見、生態比較完好的區域,仍存在極少量個體的可能

現實中也存在一些例子,一些被宣告為滅絕的生物,人們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又重新找到了一些個體。

比如竹生羊奶子和大花石蝴蝶,是兩種「消失」了上百年的植物,早就被人們宣告滅絕了。但是在2021年的時候,我國科考團隊深入雲南蒙自天坑進行野外調查,意外地發現了這兩種植物的野生植株。

之後再次進入天坑時,又發現了另外一種「消失」了上百年之久的植物——異葉苣苔,可謂是驚喜連連。

所以長江白鱘會不會仍存在野生個體?這個誰也無法百分百保證。

能靠克隆技術拯救長江白鱘嗎?

看到長江白鱘滅絕了的消息時,很多網友也曾問過,既然早已知曉它們有滅絕的可能,為何不早點進行人工養殖,或者利用克隆技術拯救這一物種呢?

就像當初的華南虎一樣,捕獲野生個體之後,嘗試進行人工養殖?其實並非是人們沒有想到,而是條件不允許。

這是一種對生境有著極高要求的物種,甚至比雪豹還要苛刻,它們體型巨大,不僅有巨大的食量,對生存空間也有很高的要求。

而早些年由於技術、硬體環境等原因,一直無法人工繁殖,人工養殖的最高記錄,也只是存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而已。然而等到後來技術有所進步,有能力對它們進行幫助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見過它們了。

克隆也是一樣,前提就是要找到這一物種,然後提取相應的遺傳物質,最終才能造出個體。但當下所面臨的困境是,長江白鱘無養殖的個體,物種又被宣告滅絕,沒有捕獲野生個體,這就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了。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前面所述的那樣,它們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河段裡面,依然存有個體,隨著生態環境漸漸改善,種群數量有所增殖,再次與人們相遇。

不過與其傷心白鱘的逝去,不如把目光放在沒有滅絕,但已經岌岌可危的動物身上,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長江的這些精靈。

十年禁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長江白鱘作為長江生態下的旗艦物種,它對我國乃至是世界的意義都十分重大,它的滅絕也給了我們思考,長江生態保護勢在必行,而應運而生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這是一件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業。

長江作為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原本有4000多種生物,但近幾十年時間裡,已經消失大半了,不僅僅是一些著名生物,比如中華鱘、白鱀豚等的銳減,就連鰱鱅等一些常見的魚類,數量都相應減少了許多。

長江禁漁已有2年多,已初見成效,比如今年「桃花汛」水位上漲比去年要高許多,沿岸的坑坑窪窪被河水沒過之後,形成了一片片的淺灘,不少魚兒隨河水游上了淺灘,形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

不過我們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快速增多的,首先是鯉魚、鯽魚等一些基礎的食草性魚類,它們繁殖速度快,一年半載就能翻番。而江豚、中華鱘以及一些肉食性魚類,增長起來的速度就相對慢許多。

只有當這些魚類的數量恢復了起來,才能說計劃是成功的。這也是為何禁漁需要長達十年的緣故,我們必須給足時間讓長江恢復生態。

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讓很多人心痛,但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對野生動物們進行更好地保護?是像現在這樣,在消失之後寄希望於可能在某些河段還存在野生個體?還是像亞洲獅一樣,捕殺殆盡時才緊急進行人工飼養?

都不是!而是一開始就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防患於未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對野生動物不打擾、不傷害,是力所能及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b04736a599c740a93d39d05acb6b4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