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兩代人三位院士,他們無悔選擇叫「國家需要」

2019-08-05     教育行動

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是不愧於時代的無悔選擇。在中國科技界,就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這個家,相繼產生了三位院士,其中有人甚至是多次放棄熟悉的研究領域,轉換到其他研究方向重新開始。在他們心裡,這樣選擇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需要」!

李四光:蔚為國用 奠基我國地質工作

大家是否還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奇怪的大石頭》?課文講述了少年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故事:李四光的老家屋後有一塊冰川漂礫,他小時候經常跟小夥伴們在這兒做遊戲。「這個石頭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在那時,這個探索科學的種子,就深深埋在了少年李四光的心中。

人們都知道李四光是地質學家。但其實他在15歲被選派留學日本時,學的專業卻是船用機械。因為甲午海戰中國戰敗,李四光立志要造出堅船利炮來保衛國家。這期間,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兩人的一段談話讓李四光永生難忘。

李四光外孫女 鄒宗平:孫中山期望他能夠多學些知識,告訴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那時候李四光想的就是要為中國強盛來努力。

為中國強盛而努力,是李四光回國後的堅定選擇。辛亥革命爆發後,李四光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他準備投入「實業救國」的工作時,李四光卻發現自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

李四光外孫女 鄒宗平:他去英國留學時,特別選了一個採礦專業好的學校。學了一年以後卻發現中國采不出礦來,因為中國沒有地質學。因此他回到中國做地質學,有了科學的指導才能找到礦,有了資源實業才能發展。他的動力就是要有一個富強的中國,但是他的手段是做科學。

為了富強的中國,李四光從學造船到學採礦,再轉學地質。這「三級跳」的背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需要」!。六年學成回國,李四光常走在山川野外,用國際首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為國家尋找緊缺的礦產資源。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因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英國停留,期間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此時,國民黨政府已密令人員尋找李四光,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這一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但面對國家召喚,李四光當機立斷,堅定地朝祖國的方向走去。

把個人安危置之腦後,只是因為心念祖國。1950年,李四光回到新中國的大地,開始奮戰在地質、石油勘探等建設事業的第一線。那時,國家急需石油能源,但探明儲量卻非常少,一些大國大肆散布「中國貧油論」,並進行石油封鎖。

時任地質部部長的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深信我國天然石油資源的儲量十分豐富。在他的建議下,開始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工作,終於在1959年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大慶油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在新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建設國防的年代,李四光為尋找關鍵原料——鈾元素髮揮了重要作用,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找鈾隊伍」發現一系列鈾礦床,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女兒李林:多次為國家需要 改行投身新的科研事業

與國家共奮鬥的決心,也在影響一家人的選擇。就在李四光衝破阻撓回國的1年之後,女兒李林從劍橋大學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第二天,她連畢業證都沒拿,就急忙趕回祖國。

李林的女兒 鄒宗平:她等畢業證等了幾個月,急得不得了,想趕緊回國參加建設。她的博士畢業證書,是到了80年代,劍橋大學的一支代表團給她帶回來的。


回國參加建設的李林,把一生的科研選擇與國家需要緊緊綁在一起。她原本學的專業是金相學和電子顯微鏡,但新中國建設需要鋼鐵,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製「球墨鑄鐵」;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李林又被調入核工業部從事核材料的研究。

而在她快50歲時,李林第三次服從國家需要,轉去研發超導材料。這是世界的尖端科技,在超低溫下的阻力近乎為零,具有節能等方面的巨大價值。為了讓國家儘快掌握這項技術,李林在從頭學起的日子,每天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邱祥岡(李林院士學生):她說國家有需要,我們就要去學,要克服困難掌握不了解的知識。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氣,要不辜負國家的希望,解決一些重大戰略需求。

李四光女婿鄒承魯: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基礎科學研究

在為國家解決戰略需求的歲月,李林有13年與愛人鄒承魯分居兩地。畢業於西南聯大的鄒承魯,在1951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到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簡陋的科研條件下,他和團隊用了8年,成功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讓人類認識生命邁出一大步。


李四光女婿中國科學院院士 鄒承魯(生前採訪):當時有人說是基礎,人家研究好了我們用就是了,這話也不錯,但不能沒有自己的東西。科學是你不做,人家也會做,科學總歸會前進。可對我們國家來講,你不做就是少一個。

 一家、二代人、三位院士的無悔選擇

這張照片,就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家三院士的合照。已白首的李四光院士,用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為新中國建設尋找寶貴的石油能源提供有力支撐;他的女兒李林和女婿鄒承魯,因分別在物理、生物化學領域的成就,於1980年同時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志珍:他們都是用實際行動經歷過戰爭,危及到我們民族存亡戰爭的這種血跟火的考驗的人,對國家、對民族的赤子之心,都能夠說明他們是真正的愛國者。像我們這一代,當然要服務於國家、這個民族,我覺得要有使命感。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Q2CX2wBUcHTFCnf9S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