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爭議的河流:寬290公里像河又像海,只能留待後人再定

2019-07-12     行走在陌路

正常來說,一條河流必須具備一定的長度和淡水、水源等條件,比如源自冰川雪水的挪威科瓦塞爾瓦河,剛滿足河流形態就匯入另一條河,以22米的長度被譽為全球最短的河。然而,世界上還有一條無法定義的河,因入海處長寬都是290公里,像河還是像海?

290公里有多長?從福建到台灣島最短距離也就130公里,往返兩趟都綽綽有餘,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這麼寬的河。但世事無絕對,地處阿根廷和烏拉圭交界處的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就很特殊,如果以淡水為分水嶺的話,那它的寬度確實達到顛覆認知的290公里。

事情要從1516年說起:西班牙國王派人尋找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最近的航線,在兩國之間的海域發現異常渾濁區,且最大長寬都達290公里,以水質命名為「淡水海」並上報國王引起關注,麥哲倫聽聞後也特地趕來一睹究竟,以介乎二者之間的「河海」記錄在冊。

探險家賽巴斯為此花了3年時間專程尋找源頭,結果找到巴拉那河中游段的亞松森市時巧遇百年大旱幾近斷流,誤將伊泰普山的瀑布當成源頭,因此以「拉普拉塔(西語譯:銀河)」來命名,在此後的殖民時代中,「銀河」之稱足足被使用了兩百多年,直至二戰結束。

曾經深入南美的葡萄牙戰地記者加西亞偶然間得知,瀑布連帶下游的水量根本不足以支撐水流湍急的「銀河」運轉。在經過飛機高空和實地勘測後,加西亞得出最接近事實的地理測繪:源頭是一千多公里外的巴西巴拉那河,全長達4100公里。

期間反覆流經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共匯聚千餘條大小河流後於阿根廷和烏拉圭交界處入海,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河流,既有巴西聖保羅和里約兩大城市主水源的格蘭德河、誕生伊瓜蘇瀑布的伊瓜蘇河,也有修座橋都差點引發戰爭的烏拉圭河等等。

在不計算小支流的前提下,總流域面積就超過了400萬平方公里,加上所過之處多為熱帶雨林,也被譽為「南美生命線」。從古至今為這條河流引發的戰爭數不勝數,如今更是密密麻麻布滿一千多座水電站,全球發電量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也誕生於此。

在現代技術的確認下, 河流的長度、流量和流域等數據都已確認,再稱其為「銀河」明顯不合適,更何況入海口還有那麼一段290公里寬的爭議段,就算以純淡水測量也有220公里寬度。各國專家為此展開研討,畢竟世界上還沒有確切定義來認證這麼寬的河流。


理論上,290公里的長度和淡水、深度等條件足以構成河流的標準,但專家們犯愁的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爭議來自它剛好處在入海口,稱它為海灣或入海灣也可以。比如錢塘江入海口也叫杭州灣,但95公里寬度的灣口卻以鹹淡水為主,而拉普拉塔河的220公里寬河段則全是淡水。

不僅各路專家在吵,連定義無數地標的NASA和歐空局都為此產生爭議,NASA以密西西比河入海的墨西哥灣為例,傾向於將其定義為「拉普拉塔海灣」;但歐空局則堅持以「淡水」為由,將其定義為河流末端而命名「拉普拉塔河末段」。

兩個全球最大的航天組織都互不相讓、各持己見,苦的是各國教科書和地理書籍的編寫者,因為這條河流的長度(全球第13)、流量(南美第2)、流域(全球第3)在世界領域都相當靠前,其名稱使用頻率相當的高,無法定義也無法命名,導致各種不便頻發。

爭吵好幾年後,南美地質協會以「東道主」的身份宣布這個特殊河段需單獨命名,暫時取源頭和末端河名合併為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就這樣,世界上唯一河段以兩條河名合稱命名的事兒出現了。當然,南美地質協會也說了:「最終名稱由後代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PCyGWwBmyVoG_1ZR6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