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瓊:高中生物學生命觀念項目化學習中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

2019-12-06   現代課程網

摘要

本研究主要關注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這一素養,聚焦如何優化項目化學習中的問題設計,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科生命觀念的目的。



本文作者單位系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高級中學

本文原載於《上海教育》雜誌2019年8月AB刊


相較於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2017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名稱、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部分都有了一定的變化。


新方案中提出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其中生命觀念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係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


本研究主要關注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這一素養,聚焦如何優化項目化學習中的問題設計,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科生命觀念的目的。


生物學中的問題類型及特點


以生物學學科「有絲分裂」教學為例,上述問題的樣例如下圖。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驅動性問題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驅動性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驅動性問題有「學科中心」特性。


驅動性問題中較少存在挑戰性問題中面臨的價值觀或哲學觀的思考,能夠從緊密圍繞學科自身出發實現學科內的核心概念的培養。驅動性問題設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梳理各類問題設計驅動性問題。無論是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其形成過程都是基於「事實(過程)—概念—原理—理論」 的框架,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可以依從此邏輯。因此,設計驅動性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採用逐級向上的思路。即從事實性、概念性問題出發,作為驅動性問題涵蓋的「問題池」,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抽象、總結,運用教師的高階認知策略設計驅動性問題。


基於學生困惑設計驅動性問題。在項目化學習一書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K(已知)-W(未知)-H(解決),這種學習工具與日常教學中的導學單相結合能夠起到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梳理學生的問題,設計出下一階段項目化學習的驅動性問題。



利用「知識調用」設計驅動性問題。學者俞麗萍指出「學生的原有概念體非常頑固,當原有概念的不足或與新情境矛盾時,他們的概念體才會處於『失衡』狀態,才可能『鬆動』,從而促進原有概念體的轉化,進而形成更適合於解決新問題的概念體」。因此,借力於原有認知結構並進行「知識調用」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


在對於「組成生命體的化合物」這塊內容教學中,生命體的構成主要元素有C/H/O等,在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中以各類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結合近期垃圾分類的背景下,引導學生辨析有機體與濕垃圾之間的聯繫。因此該單元的驅動性問題設計為「探究濕垃圾與生命體的關係」,從物質能量的角度看待垃圾分類,該項目成果展示也起到了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