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中國美國都沒有?

2023-10-13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中國美國都沒有?

《軍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外披露,「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已經試驗成功,其研製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海燕」是一款戰略懾止武器,俄軍代號9M730。它採用核反應堆作為動力,理論上具備無限射程,可以在天上停留好幾天。它能對全球任意目標進行超遠程打擊。「海燕」的戰鬥部能夠安裝核彈頭,一旦突破對方的防禦,能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早在2018年,「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就和「薩爾瑪特」洲際彈道飛彈、「先鋒」高超聲速導、「匕首」高超聲速飛彈、「佩列斯韋特」雷射武器系統、「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被並稱為「六大新型武器系統」,並被寫入了當年的國情咨文中。類似「海燕」飛彈這樣的武器,中美都沒有。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普京,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2018年時,「海燕」飛彈的技術水平並不成熟。截止到當年年底,「海燕」一共只進行了5次試射,但全部以失敗告終。最成功的一次試射,「海燕」也不過只是飛行了2分鐘,飛行距離也僅有35公里,距離所謂的「無限續航」還差得很遠。2019年,在對「海燕」的各分系統進行完測試後,俄技術部門正要對其進行集成組合測試時「海燕」發生了故障,事故造成俄羅斯斯紐諾克斯村軍事試驗場內的8名研究人員傷亡。

2020年和2021年,普京兩次在國情咨文中談到了「海燕」飛彈,但也承認它的開發還沒有結束,預計得等到2025年部隊才能正式裝備。但十分有趣的是,在明明知道這款武器還沒有服役的情況下,早在2021年俄羅斯在北極地區新地島的部隊就已經部署「海燕」飛彈的發射器。或許是由於從這裡打擊美國本土的距離比較近,加上「海燕」能夠進行超低空突防的緣故,俄軍認為在此地部署這款武器,可以提高命中效率。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俄軍部署在新地島的「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海燕」飛彈的幾次試射失敗,都是由於核動力裝置的不穩定性導致的,這說到底還是技術性的問題。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就出台過代號「375」的核動力巡航飛彈研製計劃,當時由蘇聯的拉沃奇金設計局負責設計工作,但最終也沒有拿出什麼成果來。主要的困難點是五個:一是核動力裝置的小型化工作無法進行,二是無法解決核輻射技術難題,三是武器裝備的保養維護非常困難,四是資金消耗量巨大,五是無法對已經飛出去的核動力巡航飛彈進行有效的飛行控制。要知道,當年的蘇聯可謂是「財大氣粗」,蘇聯都沒能解決的問題,俄羅斯其實就更難解決了。尤其是這些技術問題即使是時代發展了,也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充足的科研人才方能徹底解決。「海燕」飛彈的多次試射失敗,某種程度上已經證明了俄羅斯可能並未把這些問題徹底解決掉。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俄羅斯媒體公布的「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海燕」飛彈的外形還是比較科幻的,其中的一個版本中,它有一個四棱形的彈頭、矩形截面的彈體和V字形尾翼,這些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其隱身能力。另外一個版本的「海燕」飛彈則和俄羅斯已經裝備的Kh101巡航飛彈區別不大。「海燕」飛彈究竟具體採用哪種布局,目前還存在爭議。俄羅斯官方電視台的兩次報道中出現的「海燕」飛彈,其核動力裝置的布局方式和外形居然也是不同的。根據俄羅斯軍方此前使用的9P113型發射裝置進行試射可以推測出,「海燕」飛彈的長度大約為12米左右,彈徑約為1.5米左右,而要在如此小的空間中設計出核動力反應裝置和輻射屏蔽裝置,整體質量不能太大不說,還得為戰鬥部預留足夠的空間,這對核動力裝置的小型化技術的考驗,可以說已經逼近極限了。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兩款外形不同的「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目前「海燕」飛彈的動力裝置布局,大概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由於「海燕」飛彈的動力裝置的整體工作流程,是首先吸入一定量的空氣,然後使用壓氣機進行空氣壓縮。壓縮後的高壓空氣隨後會從核反應堆處獲得高溫,高溫氣體再進入渦噴發動機中,為飛彈提供動力。這樣的一個流程中,空氣如何從核反應堆處獲得熱量就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俄羅斯方面目前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個方案是空氣直接經過核反應堆,另一個方案則是核反應堆把熱能提供到熱交換機上,然後再傳遞給空氣。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集成式動力部局的「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顯然,前一種方案的集成式動力部局,其熱交換效率更高一些,而且結構也比較簡單。但是這種方案核防護性差,而且需要排出輻射空氣。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很容易被探測到,這樣一來「海燕」飛彈的隱身設計就完全沒意義了。第二種方案的熱交換效率低,說白了就是可能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雖然核防護性提高了,也不存在輻射空氣問題,但是結構也更複雜了,更容易出故障了。而基於這兩種不同的熱交換方式,「海燕」飛彈採用的布局,可能是把核動力裝置放在飛彈主體的尾部,也可能是位於彈體兩側,這才出現了兩次官方報道中,兩種完全不同的「海燕」飛彈的情況。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熱交換機動力部局的「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普京此前強調過,俄羅斯之所以要研製「海燕」飛彈,一方面是因為美國退出了《中導條約》,另一方面也是俄一直以來尋求「非對稱制衡戰略武器」的結果。也就是說,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力量究竟如何,已經在「特別軍事行動」中展現的非常清楚了。從整體上看,俄常規軍事力量早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和美國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從戰略上,俄羅斯已經無法遏制住北約東擴和西方國家的全方位戰略包圍了。對烏克蘭的戰爭本是俄羅斯最後的示威,結果俄軍打得並不是很好,而且常規軍事力量再一次遭到了削弱。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海燕」飛彈,圖片來源:網絡

於是俄羅斯不得不再一次搬出了「海燕」飛彈,並不斷強調其「無限續航」、「突破能力強」、「具備核打擊能力」等等優勢,體現的就是一個俄羅斯非常傳統的「不走尋常路」的思路和核武優先的戰略思想。這樣的思想不僅體現在「海燕」飛彈上,當然也體現在了「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據稱其同樣具備無限續航的能力,不僅能夠打擊美國沿海的所有目標,就是在海上爆炸掀起的小規模海嘯,也能對美國的沿海城市造成重創。俄方稱「波塞冬」還能直接潛伏到美國航母編隊的下方引爆,一枚就能摧毀整個美國的航母編隊。不過「海燕」飛彈、「波塞冬」潛航器這樣的「末日武器」究竟實戰起來如何,也就沒人知道了。當然,我們可能也確實沒有機會,看到它們實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ad218a90ab6af2728a83d6e93e7a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