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在過一種很新的端午節

2024-06-08     新周刊

「艾草花束祝你百毒不侵」 「女子龍舟水上『狂飆』」「端午節就要放『粽』!」

就在人們以為工作忙碌的年輕人不再重視傳統節日的時候,當代年輕人看透了——難得的節假日,儀式感必須有!追求鬆弛的一代人,正在把傳統的端午節玩出新花樣。

賽龍舟,

年輕人的「划水」式發泄

如今人們熟悉的端午節慶祝活動,大多自古有之。

《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的龍舟。(圖/圖蟲創意)

不少古代藝術作品都曾以「端陽節」為題材。像是清乾隆年間,蘇州畫家徐揚創作的《端陽故事圖》,就囊括了古時普通人在端午節的慶祝儀式。這幅畫共八開,分別描繪了端陽節日期間的各項活動,令人有移步換景之感。其宏大的畫面場景之中,是滿滿的節日生活細節。

其中的「觀競渡」,類似人們今天所說的「賽龍舟」。畫中,男女老少聚集在岸上,觀看和討論著水中競渡的龍形船。畫題為「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觀競渡。(圖/徐揚《端陽故事圖》)

「競渡」的起源有著多種說法,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也有說法認為早在屈原出生以前,就有了划龍舟的習俗。很多地區都對賽龍舟活動高度重視,比如在湖北,民間就有著「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的說法。

而在今天,這一看似古老的競技娛樂項目正變得年輕化起來:賽龍舟成為職場年輕人「團建」活動的熱門選項;各地的龍舟活動常常登上熱搜;年輕人日夜操練,快把龍舟比賽玩出了奧運會的規模。

賽龍舟。(圖/圖蟲創意)

不同地區的龍舟活動也有很濃的地域特色。如廣東東莞有著全國持續時間最長的「龍舟月」,比賽也細分成表演性的「趁景」和競技性的「扒標」;杭州蔣村的賽龍舟不比速度,更重視造型上的花樣;溫州的龍舟競渡「懸賞奪標」,更主張速度和對抗;福州的龍舟活動則不局限於龍的造型,也有青蛙、大象、牛等動物形象……

「龍舟女孩」也成為競渡場上新的風景,參與女子龍舟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不少融合了現代創意和審美的新造型龍舟,也成為一種觀賞藝術。年輕人越來越會玩,那些職場裡沒能「劃」成的「水」,都在龍舟上拚命劃。

大學生女子龍舟隊參加比賽。(圖/視覺中國)

甜咸休戰,

粽子的一萬種包法

「包粽子」可能是人們對於端午節印象最深刻的習俗,《端陽故事圖》中,第七開《裹角黍》就描繪了女子與孩童一起包粽子的畫面,畫題為「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那時的粽子還不叫粽子,是用菰葉將黍米包成牛角狀的食物,稱為「角黍」,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節日時出現在市場上的熱門食物。到了元、明時期,人們才用箬葉包粽子,餡料和形狀也變得更加豐富。清代,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會在考試前吃家人包的粽子,粽子形狀細長如毛筆,被稱為「筆粽」,寓意著考試「必中」。

裹角黍。(圖/徐揚《端陽故事圖》)

多年以前,網際網路上還曾圍繞「甜粽子還是咸粽子」展開調侃;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南北粽子之爭」早就不再是他們在意的焦點。畢竟如今的年輕人,總能把粽子包成你無法預料的樣子。

端午節粽子。(圖/圖蟲創意)

習俗本就會隨著時代融合人們的創意發揮。粽子的造型如今突破了「三角形」,出現了各種動物造型、卡通造型。而「可鹽可甜」的餡料之外,芋泥、抹茶、海鹽、奶黃等豐富的餡料種類也都開始出現……

幾年過去,年輕人對粽子的包容心已經達到了巔峰。以為自己這輩子都學不會包粽子的00後,驚艷了一眾長輩。畢竟可能他們做的不是粽子,而是手工。

懸艾草,

年輕人護身符的 next level

在過去,端午又稱為「浴蘭節」。浴蘭,指的是用艾草和菖蒲消毒。在《端陽故事圖》中,「懸艾人」就展現了這一個人們熟悉的場景。荊楚有懸艾人於門戶上的風俗,以禳毒氣。端午當天,在門上懸掛艾草,可以驅蟲辟邪。

懸艾人。(圖/徐揚《端陽故事圖》)

傳統民俗中,掛艾草講究「掛長不掛短,掛倒不掛順」。小時候的端午節,早上一睜開眼睛,大門上迎接你的是家人掛上的長長艾草。而如今,年輕人開始主動提前準備。艾草化身精緻的現代裝飾品,不僅講究種類搭配,也被做成花束、花環造型。

社交媒體上也流傳起艾草掛件的DIY教程,艾葉做的香囊掛件,粽子造型、紙鳶造型的擺件,都成為年輕人之間互送的小禮物。至於小時候懶得系的五彩繩,長大了要挑最華麗、最顯眼的手鍊高調戴上。

艾葉做的粽子造型香囊掛件。(圖/圖蟲創意)

以傳統習俗作為靈感,新的節日活動在年輕人手裡總能花樣百出。節日不僅僅是傳承,更是他們放鬆身心、表達自己的節點。當代年輕人,算是把創新和復古都玩明白了。

小糊塗仙聯合新周刊推出的《端陽納福游》H5 遊戲,也是結合了傳統與新意的端午趣味活動。遊戲特別將「納五福之祥」的寓意融入互動環節。用戶完成五個民俗關卡挑戰,便可集齊象徵「財富福」「長壽福」「康寧福」「好德福」和「人和福」的「端陽五福」。這不僅契合了農曆五月初五「五福臨門」的美好期盼,更充分表達了「喝小糊塗仙,幸福每一天」的品牌主張,與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相融合。

點擊海報,體驗《端陽納福游》H5遊戲。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工作太忙、沒時間出門的年輕人,一樣能在虛擬互動中體驗清代古畫《端陽故事圖》里原汁原味的傳統節日習俗。觀競渡、裹角黍、懸艾人、射粉團、系彩絲,這些古畫中描繪的傳統儀式都變成了指尖上的小遊戲,端午節在手機螢幕上也要儀式感滿滿。

同時,也可以通過小程序參與《端陽納福游》活動,在手機上集齊「端陽五福」並雲抽獎,給節日博一個好彩頭!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也影響廣泛。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慶祝,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們渴望幸福的具象化體現。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小糊塗仙正不斷以新方式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與年輕人對話,與世界對話。年輕人在這個端午佳節創造的,不僅是儀式感,也是幸福的點滴瞬間。

作者:吃卜寶

校對:遇見

排版:鹿子芮

封面:《愛在炊煙裊裊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883b3273f01040452260e1d879e7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