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濱湖科學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現場科研人員和企業負責人進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研工作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骨幹,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為建設科技強國奉獻才智、寫下精彩篇章。」
篳路藍縷一路走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偉大飛躍,令人感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科學大道上從來沒有坦途和捷徑。「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時代洪流中,科研工作者以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和不懈的努力,詮釋著「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深刻內涵。
回望歷史,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從一窮二白開始。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有人曾作出這樣的論斷:成立之初的新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至少落後西方已開發國家100年。
落後就要挨打。從革命戰爭年代走來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對缺乏科學技術早有切膚之痛。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現在生產關係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
遠離親人、隱姓埋名,數不清的科研工作者來到荒涼苦寒的沙漠高原、人跡罕至的深山叢林,日復一日紮根科研一線。黃旭華遠離家鄉、荒島求索,隱姓埋名三十載,在他心中,最大的驕傲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是我們自己干出來的」;南仁東帶領團隊在創新的征途上披荊斬棘,從壯年到暮年,二十多年光陰如梭,「中國天眼」終於建成,讓中國在射電觀測領域擁有了世界領先的重大科研利器……
淡泊名利、矢志報國,正因心有所向,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對艱難困苦甘之如飴。「人生能有幾回搏」的信念,貫穿在「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的壯志里,激揚在「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里,書寫在「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也堅持」的奉獻里,鐫刻在「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豐碑里。
一部科技創新史,也是一部科學家精神史。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科學家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偉大的精神,歷時光而不朽。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高鐵、人工智慧、移動支付、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金融科技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強調「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視「推進原始創新」,科研工作者在拼搏奮鬥中不斷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好的創新基礎、創新條件與創新資源,同時,也必須明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外部人為製造科技壁壘、試圖割裂全球創新鏈產業鏈等諸多挑戰,必須著力破解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突出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