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配咖啡,一天300份!今年「小吃+咖啡」模式推一個火一個

2023-04-07     咖門

原標題:牛雜配咖啡,一天300份!今年「小吃+咖啡」模式推一個火一個

小吃+咖啡,推一個火一個。

繼肉夾饃咖啡、油條阿芙佳朵、螺螄粉咖啡相繼出圈後,我又發現了一個新CP:牛雜配咖啡。

廣州有個品牌,把「牛雜+咖啡」做成套餐,1天能賣出300多份,並且能「從早賣到晚」,咖啡銷量比很多咖啡館都多。

這個組合是怎麼火起來的?可以給咖啡館哪些新啟發?

每天從早賣到晚!

廣州火了一家「牛雜咖啡公司」

前段時間,在號稱廣州咖啡最「卷」的六運小區,火了一家牛雜咖啡店,即使是工作日也要排隊。

這家店名字叫「CowCow其其·牛雜咖啡公司」(以下簡稱牛雜咖啡公司),整體裝修是美式復古風,有室內和外擺兩個區域,僅擺放了7個桌子。

菜單上,咖啡主要為美式、拿鐵等日常咖啡,有3種咖啡豆可以選擇,主打款為廣東特色「沙士美式」,18元/杯。此外,店裡招牌「蘿蔔牛雜」18元/份,還有肥牛飯、牛雜飯/粉等主食,售價26元。

憑藉牛雜+咖啡的奇妙搭配,這家店年後生意就特別好,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有博主打卡視頻點贊量好幾萬,還有網友稱其是「牛雜屆的一股清流,咖啡圈的一朵奇葩」

主理人錢澄告訴我,牛雜咖啡公司在去年5月開業,「(經歷了疫情)算是在最難的情況下測試了門店模型。」今年一切轉好,再加上網友的自發傳播,生意更是火爆,日營業額能做到2萬元以上。

儘管在錢澄心理「牛雜咖啡公司」是一家快餐店,咖啡只是提高客單價的附加品,但如今,這家店咖啡日常出杯量在300杯以上,每天到店的9成顧客都會點,比很多「只賣咖啡」的門店生意都要好

CowCow其其·牛雜咖啡公司白天客流

此外,我還關注到這家店從早上10點半營業到晚9點,幾乎每個時段都坐滿了顧客。換句話說,午市、下午茶、晚市、夜宵的生意,他們都兼顧上了,屬實令人羨慕

今年是地方小吃+咖啡走紅的第3年,一碗「進擊的牛雜」,給普通咖啡館哪些新啟發?

小吃+咖啡火了3年

為什麼這次是「牛雜配咖啡」?

地方小吃+咖啡組的CP,這幾年幾乎推一個火一個。

比如咖門曾經報道過巴浪魚咖啡的「油條阿芙佳朵」,「煎餅果子咖啡」、腸粉咖啡、燒賣咖啡,因為切中早餐場景,都火了一把。

而今年開年,「螺螄粉咖啡」也在全國多個城市流行起來,帶來實打實的銷量增長。(傳送門:轉型「螺螄粉咖啡」,生意增長2倍多!這是怎麼火起來的?)

巴浪魚咖啡的「油條阿芙佳朵」

接地氣的小吃與咖啡的碰撞,往往自帶話題和流量,而且「反差越大越出圈」,越是不可思議的搭配,越能獲取最大化的流量,比如「臭豆腐+咖啡」的組合。

不過,多數的情況下,門店把小吃+咖啡當做一個造話題的方式,限時限量發售,沉澱不出經典款,難以成為穩定的生意模型。

而復盤「牛雜+咖啡」的組合,我發現這一模式里,或許有值得借鑑之處:

  • 首先,選好能撬動更多消費場景的「咖啡搭檔」

錢澄告訴我,他們之所以選擇牛雜做搭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牛雜是一個強復合型的產品——它既可以作為湯粉面、又可以作小吃,也可以作為正餐。錢澄介紹,未來可能還會增加「牛雜小火鍋」,豐富產品線。

既可以做主食又可以做小吃的「牛雜」,能撬動更多消費場景。

正因如此,無論是午市、晚市,還是下午茶、夜宵,都有人會選擇來消費。兼顧了不同時段的消費者需求,更是將門店的生意延伸至了全時段。

此外,只圍繞牛雜做延伸,成本也相對可控

很多咖啡館中午提供餐食,下午供應小吃,晚上提供酒的咖啡館,切入更多消費場景的同時,也提升了備貨成本、人力成本。

牛雜咖啡的模式,人工成本、運營成本的增加都是相對可控,對於獨立小店來說,也更加友好。

  • 主打性價比,職場人午餐也能兼顧

除了場景擴容,另一大優勢體現在產品性價比上。

大眾點評的「招牌單人餐」半年銷量1.1萬+

大眾點評上,牛雜咖啡公司的一個「招牌單人餐」兩人拼團價30.8元,主食6選1 (肥牛飯、牛雜飯等),飲品7選1(美式、拿鐵等)。

不說專程打卡的人,這個價格,對於廣州職場人來說,既能吃飽又能喝好,極具性價比。

而且,對午休時間寶貴的職場人來說,一份餐+咖啡的套餐顯然更便利也更划算。

  • 咖啡館「越開越晚」,小吃的重要性顯現了

與其說年輕人想在晚上吃牛雜,還不如說需要一個低客單價的休閒場所。

CowCow其其·牛雜咖啡公司夜間客流

這兩年,咖啡館「越開越晚」,本質是夜間年輕人的消費場景存在空白——酒吧、燒烤人均消費高,不可能天天去,氛圍好的咖啡館,就成為適合年輕人的地方。

增加性價比高、適合夜間場景的小吃,對於年輕人決策成本並不高,還能提高客單價,提升體驗感,無疑會為咖啡館帶來新的增量。

這或許是社區咖啡館

值得參考的路徑

需要說明的是,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吹大家去開一家「牛雜咖啡館」

「牛雜咖啡」這個範本,更大的意義在於它為社區咖啡館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路徑。

這幾年,明顯感受到社區咖啡館的進化。早些年,只要選址居民區,主要消費群體為周邊的居民,就可以成為一家「社區咖啡館」。

但今年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重慶「黃學珍coffee」

年輕人會把社區咖啡館視作一個情感棲息地,就像社區老人孩子還在聚集在公園裡一樣,年輕人們開始為之停留,並在咖啡館裡交談。

在進化的過程中,社區咖啡館核心是人,咖啡則成為一種陪伴型產品,就像豆漿一樣可以日日相伴。這也是咖啡趨向日常化的有力證明。

說回小吃,中國人的胃,離不開熱食,小吃所代表的煙火氣,天生有利於提供良好的情緒體驗。

或許全國各地有無數個「牛雜們」待發掘,他們都具備強復合型產品的特點,可以覆蓋更多時間段,也能做出更多具備性價比、復合地域特色的「咖啡+」模式。

地方小吃+咖啡的組合,是時候從單純的吸引眼球,跳到實打實的生意視角來考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112b0f117314ecb7b997f68b660f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