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嚴嵩真的給北京老字號六必居題寫過店名嗎?

2022-09-28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明朝大臣嚴嵩真的給北京老字號六必居題寫過店名嗎?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里,有這樣一幕:

在明朝時期,北京有一家老字號店鋪叫六心居,因為是趙姓兄弟六人所創辦,取「六人同心」之意。大臣嚴嵩很喜歡吃六心居的醬菜。每季新出醬菜,嚴嵩都要給嘉靖皇帝送上一壇。嘉靖皇帝吃了醬菜後,很滿意,在六心居的「心」字上加了一筆,改成「六必居」,由嚴嵩親筆題寫店名。

嚴嵩為六必居題寫店名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廣。六必居博物館的官方說法,則是嚴嵩為六必居題寫了店名牌匾,並沒有提到嘉靖皇帝為六必居改名的事情。《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不免加一下工,增加點傳奇性和觀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拋開嘉靖皇帝給六必居改名的情節,嚴嵩有沒給六必居題寫過店名?

按照六必居博物館的介紹,六必居創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到今年已經有490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六必居由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專賣「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前6樣,不賣茶葉,因而叫六必居。

六必居還有一層含義。最初,六必居有釀酒的業務,在釀酒時要求做到「黍稻必齊,曲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意思是,釀酒的用料必須齊備,釀酒的酒麴必須如實,釀酒的製作過程必須乾淨,火候必須掌握適當,盛酒的器具必須優良,釀酒使用的泉水必須純香。

嚴嵩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當劉瑾一幫人倒台後,嚴嵩得到了嘉靖皇帝的信任,官職越做越大,官至內閣首輔,在朝廷里權傾一時。從時間線上來看,六必居創業後,正是嚴嵩如日中天的時候。六必居的老闆要請嚴嵩題字,正是一筆精明的生意。

嚴嵩的書法水平怎麼樣呢?

嚴嵩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為二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時年僅25歲。這就意味著,嚴嵩的書法水平不會差。根據嚴嵩自己介紹,他在鈐山養病時,閒來無事,苦練過書法,哪怕風雨寒暑也不間斷。嚴嵩擅長書寫榜書、碑文、印文、捲軸等各類字體,對於他來說,寫「六必居」這樣的榜書,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以上而言,無論是時間節點,還是書法水平,嚴嵩都具備給六必居題寫店名的可能性。可是,根據鄧拓先生的考證,嚴嵩並沒有給六必居題寫過店名。

鄧拓是一位知名的新聞工作者、詩人和雜文家,又是歷史學家。當年,鄧拓從河南大學畢業後,出版過一本專著《中國救荒史》。鄧拓早就聽說過「嚴嵩為六必居題字」的說法,對此表示懷疑。哪怕人們拿出了「六必居」三個字的牌匾,也沒有打消他的懷疑。因為這塊牌匾上,既沒有嚴嵩的署名,也沒有能夠佐證的印章。

後來,鄧拓在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六必居的老夥友賀永昌先生,通過他找到了六必居的一批資料,包括9張舊房契、1本根帳、1本眾友使銀帳、1本財東趙宅友銀帳、1本取房租帳等。鄧拓在詳細閱讀這些資料後發現,它們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十九年。康熙十九年是公元1680年。這就意味著,六必居大機率創始於清朝初期,而非明朝嘉靖年間。

如果六必居真的創建於清朝初期,那麼嚴嵩就沒有機會來給六必居題寫店名。

另一位歷史學家王惠恩先生,於2000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02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幾件六必居文書》,指出六必居創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擔任六必居鋪東最久的趙致中,曾經在申請補辦契約時寫到六必居「商號屬於前明嘉靖九年倒得前門外糧食店街路西六必居郭姓營業壹座至今」「本號繫於前明時代嘉靖九年九月用銀三千兩倒得……此項契約因庚子兵燹被毀遺失」。

不過,六必居的創始人並非趙姓兄弟六人,而是一位姓郭的老闆。後來,六必居轉手給原杼、郭桂芳和趙壁三姓經營。到清朝光二年( 1822年)之後,六必居再次主要由趙姓經營。這樣看來,所謂「趙姓兄弟六人所創辦六必居」屬於子虛烏有,就連「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六必居」也很大機率不存在。

由此可見,嚴嵩為六必居題寫店名的說法,真實性相當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764a1d37fd46ff22c8d1a7ee92bce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