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部《中國梵谷》的紀錄片登上了全國的大熒幕,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在著名油畫集散交易地——大芬油畫村中的兩個畫匠,經過對梵谷作品的無數次臨摹並最終前往歐洲見到梵谷真跡後,產生的對人生對藝術的新的思考。
這部紀錄片一經上映之後就連獲好評,先後拿到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但願最佳中外合拍長片獎、洛杉磯華語電影節最佳非劇情長片獎、日本skip city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等。而同時,也讓觀眾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曾經轟動一時的大芬油畫村和村裡的畫匠身上。
大芬油畫村
大芬油畫村本來叫做大芬原,是深圳地方布吉鎮內的一個小村落,原住民還不到300來人,主要的產業也是以水稻種植為主,大部分村民的年收入都不到300塊。
改革開放後,深圳地區成為了經濟特區,而香港畫商黃江早早就看到了深圳的潛力,在1989年深圳地方還剛剛起步的時候,他就跑到大芬村中用極低的價格租下了房屋,同時聘請了一些畫匠,一邊進行油畫臨摹的商業生產,一邊吸納當地村民成為自己的畫匠。
慢慢地,村子就從以農業為主變成了以臨摹油畫為生了。當時的深圳以香港為標的,不斷開放港口外貿,村民和畫匠們臨摹出來的好畫,就被黃江以幾十幾百塊收上去,而一旦銷售到海外,那價格就是成十成百地翻倍了。
對村民和畫匠而言,這比起自己平時累死累活的收入可高多了,而對於黃江而言,他的利潤則更是恐怖。於是,大芬村開始湧入了越來越多的畫匠,而黃江為了吸引畫匠容納畫匠,也將大芬村當做基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等到21世紀的時候,大芬油畫村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知名的商業油畫的生產銷售地,也成為了國際知名的藝術品交易點。據統計,在2005年的時候,歐美市場中超過一半的油畫都來自大芬村,在2018年的時候,大芬油畫村全年產值就超過了45.5億!
中國梵谷
但除了一些本就有一定繪畫功底的畫匠之外,其實在大芬油畫村中就業的,更多的卻是本身沒什麼基礎的普通人,而趙小勇就是這樣的普通人。
趙小勇出生於1972年,從小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根本無法支撐他的愛好。1987年,年僅15歲的趙小勇就開始外出來到深圳打工了。他先是去工廠做一些上色的工作,後來又去了陶瓷廠打工。
直到1996年的時候,那時候,大芬村已經在國內有些名氣了。趙小勇得知居然還有一個地方能夠免費畫畫同時還能賺錢,他就毅然決然地辭掉了手頭的工作,單槍匹馬地到了大芬村中闖蕩。
在這裡,趙小勇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不斷臨摹梵谷的畫直到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趙小勇的繪畫熱情立刻被激發了,在這十幾平米的小屋子裡,趙小勇是日以繼夜地不斷臨摹著,加上前輩的教導,趙小勇的繪畫技術不斷提升。
正所謂熟能生巧,十幾年過後,已經臨摹過近萬幅作品的趙小勇,他畫出來的作品已經跟梵谷的真跡十分相近了。大芬油畫村徹底出名之後,作為其中數一數二的畫匠的趙小勇也被稱為「中國梵谷」了。
回歸本心
很長一段時間中,趙小勇都沉醉在這種稱讚中。但同時他又十分不安,因為他明白,他不是真正的梵谷,他只是梵谷的萬千臨摹者而已。他開始有了想要去看看梵谷真跡的想法。
而此時,紀錄片《中國梵谷》的導演余海波找上了趙小勇,最終在2014年時,趙小勇去到了阿姆斯特丹。趙小勇在街頭的紀念品店裡發現了自己的作品,這讓他很是驚喜,但當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翻了七倍放在店裡被明碼標價地售賣時,趙小勇感到十分失落,原來他的畫,不過是商品而已。
後來,他又去到了博物館中,終於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梵谷真跡。但趙小勇卻一點都開心不起來,無論他畫再多的梵谷,終究只是複製和臨摹而已。這讓趙小勇心中感到無比的震動。
而後,他又來到了梵谷的墓前,十分虔誠地紀念了梵谷,並在心中下定了決心——他要做原創了!告別梵谷回國之後,趙小勇就開始畫更多的時間來畫屬於自己的東西了。
首先他畫了一幅自畫像,他知道這幅畫肯定賣不出什麼好價錢,但這幅畫卻是他邁向原創的第一步,飽含了他這近20年繪畫生涯的各種體悟。趙小勇看著自畫像里的自己,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6c52315aa792ef9a4f88992b5f1cb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