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影視公司於近日陸續披露Q3財報,又到了數據說話看成績的時候。
2023年對於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好年景。今年5月份一直到暑假結束,院線電影喜訊不斷,特別是暑期檔以破200億的好成績創暑期檔票房新高;劇集這邊也不差,Q3《長相思》《蓮花樓》等爆劇接踵播出,#《蓮花樓》為歡瑞帶來2.26億營收#更是上了熱搜榜單。
市場火熱不假,但這份火熱是均衡地灑向每家公司,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讓我們從數字出發,來看看Q3影視公司的具體表現如何。
院線公司整體向好
劇集公司喜憂參半
今年的院線電影,特別是國產院線電影,被戲稱「殺瘋了」。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這個瘋狂的夏天:上映影片先抑後揚,跑出亮眼的成績,攜手交出200億+的好成績。
受到院線市場的整體影響,手握院線業務的上市公司,Q3的表現都很不錯。文投控股,萬達電影、中國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上海電影、幸福藍海這幾家公司,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實現雙增長。
在這裡值得一說的是萬達影業,扛過「水逆」後可謂勢頭正猛,實現在一眾A股影視公司中的凈利潤領跑。據悉,萬達影業的投資熱情也在上漲,從公司公開資料來看,萬達影業在Q3新增影院30家、銀幕138塊。
再說說北京文化。
《封神·第一部》的火爆,給了北京文化重回大眾視野的機會,但它的財務狀況仍不算樂觀:帳面資金進一步下滑,僅有不到3000萬,而《封神》後兩部電影仍在後期製作階段。也難怪粉絲積極去為《封神》貢獻票房,以北京文化目前的表現來看,後兩部能否準時上線,還存在未知空間。
Q3虧損最多的電影公司,是博納影業與華誼兄弟。前者表示,這與本年初至報告期末公司電影票房較2022年同比減少所致;華誼兄弟則與資金問題有關。
說過了電影公司的整體情況,重點還是來看劇集公司。
與電影公司特別是院線公司的好勢頭相比,劇集公司這邊算是喜憂參半。從數字來看,芒果超媒無疑是Q3上市公司的大贏家,17.66億凈利潤遙遙領先。具體到收入構成,芒果超媒Q3廣告收入預計有改善但尚未實現較大增長,進而公司單季度總營收未實現高增長,營收增速來自廣告與會員等,因主線業務表現穩定,多家機構對芒果超媒給出「買入」的投資評級。
完美世界這幾年的影視業務乏力,但Q3財務狀況出現下滑,倒是與影視業務關係不大,主要是遊戲業務出現了新游不足,舊遊乏力的問題。
最近《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爆紅,真人影視互動內容又被熱議討論,完美世界方面則透露已經於去年組建了微短劇團隊,並推出多部作品,比如與抖音合作的古裝題材微短劇《女師尊在上》《魔王在下》《求求你別心動》,以及都市女性題材微短劇《全職主夫培養計劃》。所以,說不定趁著互動內容的火,完美世界的影視業務能找到一條新的破局路。
唐德影視在Q3實現扭虧為盈,主要與實現電視劇《無間》《夏夢狂詩曲》信息網絡播映權發行收入、《巴清傳》項目權益轉讓收入以及網絡劇《蘇記》《無眠之境》聯合承製服務收入有關。看這勢頭,唐德也快從泥淖里走出來了。
慈文傳媒Q3凈利潤虧損,同比下降115.57%,慈文表示這與本期項目毛利降低有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慈文尚未有新劇端上桌,積壓情況嚴重,或許去庫存後財務狀況會有所好轉。
華策靠「走量」實現領跑:Q3收入3.27億,凈利潤8681萬,同比大增42.05%。華策的在播劇集及儲備項目很充足,《去有風的地方》《向風而行》《三分野》《春閨夢裡人》《一路朝陽》等劇集都是華策今年的項目。
歡瑞雖然手握大爆款《蓮花樓》,但業績依舊出現下滑,歡瑞世紀在財報中表示,主要系本報告期內影視劇銷售減少所致。
也必須指出,歡瑞今年兩部成績不錯的劇集——《蓮花樓》《南風知我意》,主演都是演員成毅,也是歡瑞自己的簽約演員,外界戲稱歡瑞患上「成毅依賴症」。
變革時代已至
傳統巨頭請轉身
今年的劇集市場很是熱鬧,但反饋到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上卻不是那麼好看,這或許與劇集行業的生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有關。
從前文的財務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傳統劇集公司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劇集積壓+爆款輸出不夠穩定。前者以慈文為代表,後者則是雖有爆款在手缺已經業績下滑的歡瑞。
而穩定輸出爆款內容,可以看做是對頭部劇集公司的「定義」,它決定了劇集公司在市場和觀眾心中的地位,也決定了盈利情況。
無論慈文、唐德還是華策、歡瑞,都曾有過「爆款製造機」的好日子,但為什麼如今卻逐漸失靈掉隊?影視觀察家認為,這與劇集製作周期及外部環境變化有關。傳統頭部公司的劇集製作周期相對較長,而隨著外部審查環境的變化及收緊,在購買IP甚至製作時還可以播出的劇集,還有可能在排隊待播時就不能播出,比如某些耽改題材。
此外大眾對於藝人的「零容忍」態度,也增加了不確定性,比如幾乎把唐德拖垮的《巴清傳》,因主演范冰冰的稅務案件再無重見天日可能,但該劇前期投入又過於巨大,棄之可惜又實難下咽。
其次播出平台從電視端轉向網端,製作方式、發行方式、採購制度都隨之發生著變化,這些不僅是導致傳統劇集公司成績下滑的原因,市場上大小劇集公司也都被波及影響。
過去劇集製作的主導中心是影視公司,平台只是花錢買內容,而如今網端平台越來越深地介入到整個製作中,它們正在成為最大的內容生產商,定製劇的占比也在逐漸增高。
但在整個行業降本增效的影響下,定製劇的利潤空間並不高。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這幾年的爆款劇多誕生於定製劇中,而定製劇爆了,劇集公司能拿到的錢並不一定多,只是承製費而已。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曾對媒體透露「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現在的劇集市場產業鏈是割裂的。目前所謂的爆款劇,大部分都是各個平台的定製劇,劇集公司只是承製而已,只能拿到一點承製費,沒什麼利潤,業績自然就下滑。」
當然,劇集公司除了給平台打工做定製劇以外,還可以做版權劇,靠著二輪播映、IP開發等方式賺錢,比如《甄嬛傳》養活樂視,就是典型例子。
但這種情況,隨著平台重心轉向自製後,變得越發罕見,因為平台一再壓縮採購劇集的預算,所以賺頭也不多。同時,平台也不願意再向過去一樣掏錢買劇承擔較高的風險,而是更傾向於分帳模式,風險攤薄,這也影響著劇集公司的收入情況。
而且就算劇集公司甘心只賺承製費,給平台「打工」承接定製劇,平台也不一定把所有定製劇的活兒都交給劇集公司,四大視頻平台都有自己的自製團隊,有時候輪不到劇集公司來做就直接內部消化掉了。
上述問題對行業內所有劇集公司都有影響,大家都處於一個「錢賺得更少了、話語權變小了」的情況下,只是因為慈文、唐德們是上市公司,反映在財務狀況上更直觀罷了。
面對眼下的問題與市場變化,劇集公司特別是傳統巨頭們也在積極採取對應措施。
比如表現最穩定的華策,劇集類型覆蓋多元。既有大IP古偶劇,也有現言劇、都市劇,還有歷史權謀和掃黑題材等,在品類上儘可能做到豐富,並探索多元變現渠道。同時,華策AIGC應用研究院自研的「影視劇本智能創作系統」於9月上線,據介紹,該系統基於自研劇本垂直大模型,提供「評估助手」和「編劇助手」的工具。
歡瑞方面則表示,公司持續推進位作服務管理平台建設,建立與主創良好的合作機制,搭建數字化、工業化的內容製作體系,保證持續產出高品質項目。
此外行業機構也在新平台和新技術,去年7月,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出通知,擬構建「南海平台電視劇(網絡劇)新市場」。
「南海平台」是以首輪電視劇(網絡劇)為主要傳播內容的數字化全媒體集發平台,新劇將在電視、網絡、短視頻等全媒體渠道中播出,直接與觀眾對接,利用區塊鏈技術,根據觀眾點擊付費、廣告播出等收入情況,定期向製作機構進行分配。
當然新平台的上線需要過程,新技術能否解決當下的問題也需要長期觀察。影視行業是充滿風險與變化的,潮起潮落頭部更迭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如何在變化中保持不變,或者至少說別掉隊被淘汰,也許當下這個階段最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是要靠內容本身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