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小念
來源:寫故事的劉小念(ID:xgsdlxn)
能打垮中年老母親的,唯有孩子。
一度,因為雞娃,我過得暗無天日。
大女兒佳佳深夜偷玩ipad,躲在被窩裡打遊戲。
被我抓到現形後,她依然堅稱同學們都玩,她不玩就跟大家沒話聊。
對於我的指責,她說這都是被逼的。
說我天天像看管犯人一樣管她,說我和爸爸只愛妹妹,說她覺得活著沒意思。
那一刻,我失控了,動手打了她。
暴力之下的她依然振振有詞,最後,我叫來了老公。
見此情形,老公抱了抱佳佳,把我推出門去。
我失控的點在於:
我心疼她課業負擔如此之重,甚至忍痛幫她減去一些額外練習,只希望她能多睡一會兒。
可是,她居然費盡心思地半夜打遊戲!
說她幾句,她還強詞奪理:
「你一天到晚只會找我毛病,從來看不到我的進步。
在你和爸爸眼裡,我學習不好,性格不好,習慣不好,只有妹妹才是全天下最好的,你們只愛她。」
「你一天到晚只會找我毛病,從來看不到我的進步。
在你和爸爸眼裡,我學習不好,性格不好,習慣不好,只有妹妹才是全天下最好的,你們只愛她。」
天地良心。
對於兩個女兒,我和老公最操心,付諸心力最多的就是佳佳。
可是,她自己做錯了事情,居然還這麼理直氣壯。
所以,我失控動手了……
我相信,但凡打過孩子的父母,事後都會後悔。
我也一樣。
那晚,我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這不是我第一次對佳佳動手。
可是,每次動手之後,不是憤怒,而是心疼與後悔。
尤其是回放她弱小而惶恐的眼神時,萬箭穿心,恨不得給自己幾巴掌,我想像不出自己是怎麼下得去手的!
我一遍又一遍自問:
「佳佳,你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你到底還要爸媽怎樣?」
「佳佳,你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你到底還要爸媽怎樣?」
那一夜,我焦慮、後悔、無助,甚至絕望,被深深的無力感撕扯著。
我一遍又一遍下著狠心:
「明天一天都不要理她,不跟她說話,不給她做早飯,不送她上學……」
「明天一天都不要理她,不跟她說話,不給她做早飯,不送她上學……」
可是,第二天,我一樣都沒有做到。
依然叫她起床,怕她遲到被老師批評。
怕她餓肚子上學,一上午都沒法集中精力聽課。
怕她一個人穿幾條馬路萬一有什麼閃失……
只不過,送她上學的路上,我余怒未消,指著路邊的垃圾筒忍不住問她:
「佳佳,如果你就想成為垃圾,媽媽也沒辦法。」
「佳佳,如果你就想成為垃圾,媽媽也沒辦法。」
然後,她垂頭喪氣地進了學校,我垂頭喪氣地上班。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就是被天上掉下來的五百萬砸中,也笑不出來的沮喪。
沒當過一次媽媽,就不足以談論萬念俱灰到底是什麼滋味。
本以為,有了這次教訓,佳佳會變乖,會像從前那樣,錯了之後,會好好表現一段時間。
但沒想到,這次暴力過後,佳佳不理我了。
爸爸跟她說話,她也只是拿鼻子哼一下。
不管妹妹如何討好,她都丟一隻白眼過去。
要是妹妹不小心碰了她的東西,她頓時火冒三丈,甚至想要動手。
一家四口,每個人的情緒都在易燃易爆的臨界點。
最讓我傷心的是,我想緩和與佳佳的關係,想在她臨睡前幫她蓋蓋被子,抱抱她。
可是,她自己掖緊被角,面無表情地對我說:
「媽媽,你去討好妹妹吧,我可能當不了你喜歡的孩子了。」
「媽媽,你去討好妹妹吧,我可能當不了你喜歡的孩子了。」
說完,又送給我一個僵硬的後背:
「出去記得幫我關門。」
「出去記得幫我關門。」
那天回到房間,我的眼淚徹底決堤了。
我也很委屈啊,甚至都要絕望了。
我在那一刻才發現:
當媽的,甚至不怕孩子各種作妖犯錯。
最怕的,其實是她對你關閉了心靈的大門,停止愛你。
人一旦委屈,記憶的閘門就會徐徐打開。
身為85後,我之所以生二胎,其實就是因為自己的童年是被父母差別對待的。
我出生時,爸媽很忙,將我託管給鄉下的奶奶。
直到小學三年級,我才從鄉下回到城市。
在爸媽眼裡,我生活習慣不好,性格擰巴,跟小我三歲的妹妹簡直就不像一個媽生的。
記憶中,爸媽對妹妹永遠有說有笑,而對我,是無止境的批評挑剔。
我始終認為,在那個家裡,自己就是多餘的。
哪怕如今我和妹妹成年之後,爸媽也是把所有的愛與關心,包括物質都給了妹妹。
因為他們覺得我是養不熟的,未來只能指望妹妹給他們養老。
所以,從小到大,我唯一的溫暖來源,是奶奶。
童年時,奶奶把家裡最好吃的,留給我。
重要的是,奶奶把最綿密無私的愛,全部給了我。
哪怕是我做錯了事情,奶奶也會在管教之餘,說上一句:
「小孩子,哪有不犯錯的。」
「小孩子,哪有不犯錯的。」
這麼多年,每當遇到挫折坎坷,最佳的回血方式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而是回到奶奶身邊。
哪怕只是遠遠看到奶奶老屋前的紅棗樹、聞聞奶奶老屋經年的煙火氣,也會獲得應對生活艱難的力量。
正是被奶奶那樣無條件地愛過,我才知道:
無條件的愛對於一個孩子的一生有多麼重要。
所以,我生了佳佳和吉吉,我想用行動證明,我可以把一碗水端平,可以讓我的孩子在愛的包圍圈裡,自由長大。
長成一個底氣十足,愛意滿滿的大人,過可以普通,但絕對自信快樂的一生。
可是,僅在佳佳這裡,我就滑鐵盧了。
這麼多年,我一遇到難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宜昌鄉下的奶奶。
特別難的時候,我就回鄉下,和奶奶待上幾天。
老公見我情緒低落,也跟我說:
「你緩衝一下也好,正好回去看一下奶奶。
這幾天,我也跟佳佳好好聊聊,她不小了,很有個性了。」
「你緩衝一下也好,正好回去看一下奶奶。
這幾天,我也跟佳佳好好聊聊,她不小了,很有個性了。」
於是,我請了假,獨自一人回了奶奶家。
一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率先需要承認的一件事,就是「學習」離間了我和佳佳的感情。
自從佳佳上小學之後,成績的高低決定了我們之間感情的溫度。
我每天下班回來,不是在檢查她的作業,就是在催促她學習。
她表現出任何一絲的懈怠拖沓,我都會覺得坐臥不安。
我嘴上說沒期望她成為什麼學霸,但還是榨乾她所有時間、精力,捕捉一切教育信息、資源,不惜重金打造她。
她一旦丟三落四,一旦厭學,一旦貪玩,我怒不可遏,有時語言暴力,有時肢體暴力……
閨蜜曾經跟我說:
「佳佳敏感,語言天賦好,探索能力強,未來應該是個敢闖敢拼的女孩。」
「佳佳敏感,語言天賦好,探索能力強,未來應該是個敢闖敢拼的女孩。」
這話,並不能讓我認真地去觀察佳佳。
我的全部注意力,被她每天拿回來的小考成績單、做作業時的專注度、老師對她在校表現的評價所瓜分。
我沒有時間與精力從這些非常具體的事務里抬起頭來,看得那麼遠。
只是,我付出了這麼多,恨不得把心掏給她時,她卻說爸媽只愛她的成績,只愛妹妹。
這公平嗎?
回到鄉下,遠遠看到奶奶的老屋,我就想哭了。
而奶奶也沒問我為什麼突然回來。
只是笑眯眯地上下打量我:
「我娃瘦了,也沒休息好,眼袋都出來了,奶奶可得給你好好補補。」
「我娃瘦了,也沒休息好,眼袋都出來了,奶奶可得給你好好補補。」
於是,我們祖孫倆去菜園子裡摘菜,做飯。
奶奶70歲,我都30多歲了,她依然拿我當孩子:
「我娃在家裡好累的,趁奶奶還能動,回到奶奶這兒,吃飯張嘴就行,其它都不要動。」
「我娃在家裡好累的,趁奶奶還能動,回到奶奶這兒,吃飯張嘴就行,其它都不要動。」
然後,她一邊做飯,一邊不時往我嘴裡塞桔子瓣、花生糖、鍋巴……
夜裡,我和奶奶擠在一個被窩裡聊天,跟她講佳佳和吉吉。
尤其講到打佳佳這件事,我的眼淚怎麼都控制不住。
奶奶一邊用她粗糙的大手幫我擦眼淚,一邊輕柔地拍著我的後背:
「我娃受委屈了,委屈了……」
「我娃受委屈了,委屈了……」
這就是奶奶,她遇事從來不先說我的對錯,永遠第一時間關照我的情緒。
那晚,奶奶跟我回憶起很多往事。
小時候,我失手打了爺爺最寶貝的陶瓷酒壺,爺爺氣得揚起巴掌。
奶奶拿著燒火棍指著爺爺的鼻子:
「敢打我娃就跟你拚命,這酒壺打得好,我早就看你天天喝酒不順眼了。」
「敢打我娃就跟你拚命,這酒壺打得好,我早就看你天天喝酒不順眼了。」
然後,奶奶對嚇得瑟瑟發抖的我說: 「哪個孩子不打破東西的,沒扎到你就好。」
那時候上學,每次回來給奶奶看成績,無論考得好與不好,奶奶都說:
「我娃上學了,識字了,能把那麼長的卷子全都做完,了不起。」
「我娃上學了,識字了,能把那麼長的卷子全都做完,了不起。」
鄉村的夜晚又黑又漫長,電視節目到九點就沒有了。
於是,奶奶就摟著我,在被窩裡聊天,用她地道的鄉普誇我:
「我娃眼睛生得好,又大又亮的,笑起來也好看,寫字的時候最威風。
奶奶只要想到我娃,就沒得煩心事了……」
「我娃眼睛生得好,又大又亮的,笑起來也好看,寫字的時候最威風。
奶奶只要想到我娃,就沒得煩心事了……」
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奶奶只要看到我,就會合不攏嘴。
她覺得天下那麼大,但她的孫女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看的人。
而那天晚上,黑暗之中,奶奶問了我一句話:
「我娃30歲了,遇到不高興,還可以回到奶奶這裡。
以後啊,等你的佳佳和吉吉長大了,成家了,當媽媽嘍,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不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嘞?
她們能不能夠一想到你,就覺得自己啥子事情都難不倒她們撒?」
「我娃30歲了,遇到不高興,還可以回到奶奶這裡。
以後啊,等你的佳佳和吉吉長大了,成家了,當媽媽嘍,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不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嘞?
她們能不能夠一想到你,就覺得自己啥子事情都難不倒她們撒?」
奶奶的話,不要太扎心。
曾經的曾經,我不就是想做那樣的媽媽嗎?
那晚,我如釋重負,又如夢初醒。
最後,在奶奶輕柔地拍打下,睡了一個最為踏實的好覺。
第二天,奶奶攆我回家了:
「巴不得留你一輩子,可是,回家吧。
我娃能夠考辣麼好的大學,找到辣麼好的老公,在辣麼大的城市有房子,能夠有辣麼大個膽子生兩個娃娃,就一定能當這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巴不得留你一輩子,可是,回家吧。
我娃能夠考辣麼好的大學,找到辣麼好的老公,在辣麼大的城市有房子,能夠有辣麼大個膽子生兩個娃娃,就一定能當這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奶奶的話,讓我滿血復活了。
我終於知道,佳佳在我這裡,是感受不到愛的。
愛是什麼?
愛是無條件的。
就像奶奶對我那樣,如果我考試拿個鴨蛋回家,她也會安慰我說:
「這次鴨蛋,下次無論怎麼考都會比這次好,怕麼事呢?」
「這次鴨蛋,下次無論怎麼考都會比這次好,怕麼事呢?」
愛,是在她已經很挫敗的時候,替她保護信心。
比如,當老師接連不斷地反饋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依然可以冷靜地分析問題的原因。
而不是在孩子已經誠惶誠恐之際,讓她更加恐懼、不安。
學校可以是流水線,而家,是私人訂製的情商課堂。
愛與成績相比,更要在意愛護孩子的自尊心。
愛是接受下限,然後欣賞孩子活出無限的上限。
愛是不貪婪,是即便她那麼不可愛,依然可以由衷地說一句:
「那是我的孩子啊……」
「那是我的孩子啊……」
和奶奶給予我的愛與教育相比,我羞愧萬分。
我給予孩子的,不是愛,而是要求。
是當孩子達到期望值時,她才配得到你的讚美、賞識、寵溺。
否則,她就只能被無視、指責、冷暴力,或者暴力。
有句話,更扎心:
「試想想,如果我們的孩子是自閉、殘疾,我們是不是會拿生命去愛他?
為他一點點小進步驚喜歡呼喝彩?
那為什麼,老天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孩子,卻不能帶著感恩知足,無條件地去愛他呢?」
「試想想,如果我們的孩子是自閉、殘疾,我們是不是會拿生命去愛他?
為他一點點小進步驚喜歡呼喝彩?
那為什麼,老天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孩子,卻不能帶著感恩知足,無條件地去愛他呢?」
父母之愛,有時真的是以「為你好」之名,達到有私的目的,變成一份面子工程。
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父母等成年後的孩子說一聲「謝謝」;
而孩子,卻一直在等父母的那句「對不起」。
所以,人是很難以旁觀者心態注視自己的生活。
我認真回想了和佳佳的日常。
每天,我對她說得最多的就是:
「佳佳,你作業寫完了嗎?」
「佳佳,你該背單詞了。」
「佳佳,你語文考那麼差,還好意思在這裡看電視?」
「佳佳,再不起床我要掀被子了。」
「佳佳,你作業寫完了嗎?」
「佳佳,你該背單詞了。」
「佳佳,你語文考那麼差,還好意思在這裡看電視?」
「佳佳,再不起床我要掀被子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若干年後,佳佳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時光,只有要求、指令、責罵,甚至家暴……
如果家裡安裝一個攝像頭,我想,那一幕幕,也是令人窒息的。
在這個家裡,佳佳不是放鬆的,她的大腦與心靈,從來沒有得到過休息。
我的孩子,居然被我自己霸凌了!
我不敢再想下去。
只能告訴自己: 懸崖勒馬,試著像奶奶愛我那樣,去愛自己的孩子。
我希望,未來的未來,我的孩子可以像我一樣。
哪怕遙望見奶奶家門前的棗樹,想起奶奶,就已經感到溫暖治癒,電量充足。
我需要的,是溫柔和接納,以及尊重。
比起一紙成績單,好的性格才會讓孩子通行一生。
好的原生家庭之愛,才會讓她活出浩蕩底氣,有能力愛以及被愛。
那次鄉下歸來,我跟老公聊了許多。
他一個大老爺們,也動情了,由衷地感慨:
「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我們真要向奶奶學習。」
「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我們真要向奶奶學習。」
我們相約,好好愛孩子,給予她們無條件的支持、接納和尊重。
佳佳至今不知道,為什麼媽媽去了鄉下老家一趟,回來就變了。
她每天放學回來,我第一句話不再是問她考了多少分,而是聽她講校園裡發生的那些事。
我主動跟她請教她最喜歡的哈利·波特的一切,默默陪她一起看與哈利·波特相關的書、電影;
允許她每個周六玩一會兒與之相關的遊戲,讓她在這個骨灰級的愛好里,解壓並安放自我。
當她拿回很糟糕的成績時,我慢慢可以由衷地對她說一句:
「如果已經盡力了,那媽媽和你一起來接受這個結果,分析原因。
無論怎樣,你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佳佳。」
「如果已經盡力了,那媽媽和你一起來接受這個結果,分析原因。
無論怎樣,你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佳佳。」
面對佳佳的小倔強,和吉吉的討喜,我會誠懇地對佳佳說:
「妹妹是妹妹,你是你,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勇敢做你自己的。」
「妹妹是妹妹,你是你,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勇敢做你自己的。」
每晚臨睡前,我會去幫她扯扯被角,認真吻一下她的額頭,說一句「媽媽愛你。」
剛開始,佳佳還有些小抗拒,但慢慢地,她會說:「媽媽晚安。」
半個月後,她會說:「媽媽,我也愛你。」
那一刻,我熱淚盈眶。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無條件的呀。
為人父母,真的是一場修行。
成長,不分早晚,沒有止境。
知錯原地就改,人生才有無儘可能。
所以,還要隆重感謝我的佳佳。
也只有孩子,讓我們可以放棄秉持了那麼多年的本我,無條件地修正自己,無止境地去精進。
有句話說得不要太對:
「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註定要有一場戰爭,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註定要有一場戰爭,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送給自己,和你們,送給我那沒有上過一天學,卻掌握著愛的密碼的鄉下奶奶。
希望所有父母在這場愛與教育的戰爭中,都懷有智慧與胸襟,把勝利親手交到孩子手上。
簡尼爾在《正面管教》一書說道: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
先和他們站在一起,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
先和他們站在一起,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我們的心有多大,孩子未來的格局就有多大。
儘管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我們都不是第一天為人父母。
反思使人進步,吃塹才能長智,成長就是需要不斷拆除思維的柵欄,更新自己的認知系統。
而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歸根結底,就是認知。
點個【在看】,願天下父母,成長快樂。
願所有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記得今天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
作者:劉小念,一個寫故事的手藝人,也是一個二胎媽媽,專寫婚姻內外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