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解碼法國最年長總理巴尼耶:50多天政治僵局後,馬克龍何以「一錘定音」

2024-09-07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歷經了50多天的組閣僵局後,馬克龍終於選定新總理。

9月5日,法國總統府發布新聞公報宣布,總統馬克龍當天任命米歇爾·巴尼耶為新總理,並責成他組建新政府。

從履歷來看,新總理巴尼耶從政資歷豐富,屬於德高望重的政壇元老,既因為73歲的高齡被稱為「法國的喬·拜登」,還曾擔任英國脫歐的歐盟方首席談判代表,有著「脫歐先生」的稱號。

新總理公布後,法國終於結束長達50多天的政治僵局,市場此前對法國內政高度不確定的疑雲暫時打消。歐洲股市9月6日午盤,法國CAC 40指數小漲0.21%。9月5日收盤時,CAC 40指數微跌0.92%,較前一交易日跌幅縮小。7月份馬克龍宣布提前大選後,恐慌情緒推動下法國國債收益率一度創新高,目前市場情緒得到安撫,法德國債利差自7月份以來首次低於70個基點。

受訪專家認為,馬克龍任命巴尼耶為新總理後,後續還需關注巴尼耶的組閣名單,以及和各派政黨的談判進展,但之後法國政壇將進入「總統-總理-議會」三方博弈的場面,更頻繁的政治紛爭將在所難免。

政治妥協的結果

周四,法國總統府發布新聞公報稱,新總理的任命是總統馬克龍在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磋商」後做出的,總統「根據其憲法職責,確保新總理和即將產生的政府儘可能穩定,並能夠更廣泛地團結各方力量」。

此言不虛,馬克龍選定新總理的背後是輪番的政治較量和談判。

7月初舉行的法國國民議會第二輪選舉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以187席贏得議會相對多數,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及中間派聯盟議席數減少至159席,極右翼位列第三。彼時,左翼聯盟推選了37歲的經濟學家露西·卡斯泰為總理人選,但這一提名遭馬克龍駁回,認為左翼執政將威脅法國的「機制穩定性」。

巴黎奧運會後,馬克龍和各主要政黨就新總理人選進行新一輪磋商,一度曾考慮過左翼的前總理卡澤納夫、右翼的上法蘭西大區議會主席貝特朗、法國經濟社會環境理事會主席蒂埃里·博代等人選,但都因得不到反對派的支持最終作罷。愛麗舍宮官員透露,馬克龍9月2日還會見了法國兩位政壇元老、前總統奧朗德和薩科齊。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馬克龍物色新總理主要有幾大原則,首先不能是自己黨派的人,因為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沒有獲得議會多數席位,任命自己派系的人出任總理必然會遭到其他黨派的反對。其次,從馬克龍的角度出發,他希望新總理是可以延續自身改革成果、政治遺產的人選,之前他強烈反對左翼提名的總理人選卡斯泰,正因為她之前就主張要推翻馬克龍的退休制度改革,這是為馬克龍所不能接受的。

而馬克龍跳過一眾熱門候選人,選擇近兩年從法國政壇隱身的巴尼耶,王朔分析,很大程度上還是巴尼耶的政治地位使然,他從政時間非常早,在席哈克時期就擔任過部長,政治資歷甚至比奧朗德和薩科齊都要深厚。而且,巴尼耶長期在歐盟任職,威望超然且擅長處理各種複雜的政治糾紛,自然也能應對法國的黨派紛爭。

「推選巴尼耶,是一個政治妥協的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之前左翼和極右翼提名候選人,都會被其他的政治力量所拒絕,從而造成法國史上最長時間的政府停擺局面。巴尼耶屬於傳統右翼的共和黨,而且在法國政府和歐盟都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所以他被推上總理之位,是各派達成的最大公約數。

最年長總理延續傳統風格

今年1月,年僅34歲的復興黨成員阿塔爾就任法國總理,是法國第五共和國史上最年輕總理。八個月後,法國政府的指揮棒交到巴尼耶手中,這位1951年生的老政客,是現代法國最年長的總理。

長期以來,巴尼耶一直自稱是一個可靠的老政治家——出生在薩瓦省東部阿爾卑斯山腳下一個皮革工匠家庭,喜歡登山和在古老的森林裡徒步,日常過著樸素閒適的生活。

1978年,他當選為國民議會最年輕的議員。1992年,在自己老家阿爾卑斯山區的阿爾貝維爾組織舉辦1992年冬奧會。之後,他四度擔任政府部長,先後掌舵環境事務部、歐洲事務部、外交部、農業和漁業部,兩度擔任歐盟專員,但真正讓巴尼耶聲名鵲起的是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後,巴尼耶領導歐盟談判團隊,和英國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脫歐條款談判,為他在歐盟圈子贏得了極大的讚譽。

2021年,巴尼耶從布魯塞爾回到法國,宣布參加2022法國總統大選,但在共和黨的黨內選舉環節,惜敗於瓦萊麗·佩克雷斯,未能拿下黨內提名。競選時,巴尼耶表示,在與英國簽署脫歐協議後,他意識到自己想念法國,希望在法國政治中重新發揮主導作用,「我從來不是一個技術官僚,我一直是一個政治家。」

巴尼耶的身上,多少有著傳統政客的抱負和主張。楊成玉認為,巴尼耶主要有兩大從政風格,一個是戴高樂主義,另一個則是親歐人士,因而巴尼耶經常自稱「一個愛國者和歐洲人」,以中間派、自由主義的新戴高樂主義者聞名數十年。總體上看,巴尼耶還是會堅持法國傳統的建制派政策路線,向內推進經濟改革,對外展現「強大的法國」和捍衛歐洲整體利益,和馬克龍的執政思路比較接近,反而區別於極左的人民陣線和極右的國民聯盟。

內政博弈加劇,保守化趨勢難擋

即使巴尼耶是多方妥協的結果,但左翼還是對此結果極為不滿。

周四,馬克龍宣布對巴尼耶的任命後,在議會占多數席位的左翼聯盟率先發難。極左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怒斥「選舉成果被盜」,總理不是誕生於「選舉中名列前茅的『新人民陣線』聯盟,而是由總統自行任命」。社會黨第一書記奧利維耶•福爾也在社交媒體上批評這一任命是「政權危機的開始,對民主的否認達到頂峰」。由於對總理任命的不滿,左翼更威脅將要對馬克龍發起彈劾。

理論上,總統任命總理後,需要得到國民議會半數以上的信任投票方能成功組閣。眼下,左翼反對呼聲高企,巴尼耶能平穩坐上總理之位、領導一個多黨政府嗎?

「由於巴尼耶也有強硬對待外來移民的主張,所以受到右翼的阻力相對較小。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左翼,但是接下來的環節可能會儘量照顧左翼的訴求和呼聲。如能順利組閣,下一個挑戰是法國2025年財政預算。屆時預算案能否在議會順利通過,是一個對巴尼耶政府的信任檢驗或者說試金石。」楊成玉表示。

王朔認為,馬克龍推出巴尼耶,必然會先精心計算議會投票,努力得到大多數黨派的認可。同時,為了爭取議會多數代表的支持,巴尼耶制定內閣名單時將會與各派協商,左翼、中間派、極右可能會就政府部長的劃分展開博弈,組建融合三派利益的政府。

但這樣的局面實則極不穩定。王朔進一步分析,接下來的一年,法國政府、議會和總統間將處於動態博弈的狀態,巴尼耶要兼顧共和黨的利益,不會完全聽命總統馬克龍。和法國最近一次「左右共治」也不同,當時總理所在政黨擁有議會的多數議席,目前巴尼耶所在的共和黨得票率不到前三,所以也會與議會齟齬不斷。

「總而言之,未來三方會在某些議題達成一致,但容易在某些議題紛爭再起,所以不少聲音認為巴尼耶政府能維持多長時間、內閣部長是否會頻繁換馬,都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王朔說。

市場也意識到法國政壇波動的風險並未完全消散。

皇家倫敦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Gareth Hill表示,有了新總理,至少法國政府會開始著手制定預算、處理不斷膨脹的政府赤字問題。然而,Gareth Hill話鋒一轉道,「最大的問題是巴尼耶能執政多久,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組建一個穩定的政府」。

資管機構Edmond de Rothschild的全球首席投資官Benjamin Melman表示,法國真正的問題是公共支出失控以及新總理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市場對中間派選出新總理多少有些放心,但這並不能解決關鍵問題。人們可以說這不是什麼大事,因為它本身不會降低法國股票的折價率。

財政赤字高企其實是法國的長期癥結,但問題在於法國近年正陷入開源和節流都難的處境。王朔指出,財政收入跟不上支出的速度,顯然深層原因在於經濟增長低迷。馬克龍有著要重振法國的政治抱負,這幾年推行的國企改革、養老金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都有一定成效,可以看到法國在國際的營商環境排名提升,吸引外部投資在增加。但改革再往前推,受到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很大,所以現在也走到了一個瓶頸期。儘管近一兩年法國經濟收縮不如德國嚴重,但這也是基於法國製造業不強、外向型程度不高的經濟結構。

此外,右翼保守黨的巴尼耶接替中間偏右的阿塔爾就任總理,部分折射出法國政壇右轉的趨勢在加強。「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華經貿關係上,法國保護主義的傾向難免愈加明顯,這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使然,法國會優先考慮自身利益,在雙邊關係和在歐盟層面強化對華競爭態勢。」王朔提醒道。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5102cc9f57127cac771149f668190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