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報銷流程中,發票屬於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那麼在財務軟體上,該如何建設銷項發票平台?本文總結了發票種類以及如何建設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在日常報銷流程中,發票屬於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那麼在財務軟體上,該如何建設銷項發票平台?本文總結了發票種類以及如何建設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什麼是發票?
發票是指一切單位和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所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是會計核算的原始依據,也是審計機關、稅務機關執法檢查的重要依據。(註:本釋義來源於百度百科)
二、發票分哪些種類?
稅控發票就是全電發票之前的發票,它的開具依賴於稅控專用設備(金稅盤、稅控盤、稅務Ukey),需每月進行抄稅清卡。傳統發票也包含紙質發票和電子發票兩種類型,但電子發票的格式,僅含PDF和OFD兩種。
全電發票即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也稱「數電票」,包含OFD、PDF、XML三種格式,是與紙質發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全新發票,不以紙質形式存在、不用介質支撐、無須申請領用、發票驗舊及申請增版增量。紙質發票的票面信息全面數字化,將多個票種集成歸併為電子發票單一票種,全電發票實行全國統一賦碼、自動流轉交付。
圖3 全電發票樣式
三、企業端財務軟體的發票建設包含哪些內容?
從業務角度來講,企業涉及發票的包含收和支兩個部分,即進項發票和銷項發票,進項發票用於採購支出、差旅報銷,銷項發票用於銷售商品和服務,那麼系統建設也是圍繞這兩部分開展。
四、如何建設銷項發票平台?
分為以下三步:
1. 建設連接稅局的終端
在金稅三期時,稅局未開放針對企業的直連接口,需要選擇特定的供應商來提供此項服務。市面上常見的供應商有航天信息、百望、雲礪信息、金蝶等等。
金稅四期時,即開具全電發票時期,稅局提供了企業的直連接口(即樂企),企業可以根據自主需要選擇直連稅局還是通過第三方供應商連接。
2. 建設發票引擎
外部供應商的開票軟體僅僅解決發票產生的問題,對於大型企業而言,不能手工一點點在開票軟體上面輸入需要的信息,那麼就需要把企業的訂單數據轉換為發票數據,這就需要建設發票引擎,發票引擎主要解決以下四部分信息映射轉換:
(1)購方信息
很多基於合同的訂單,可以把合同甲方信息作為購方數據;移動端用戶自助申請的填寫購方信息也直接通過接口提供過去;還可以基於特定的邏輯,如客戶ID關聯其已申請的抬頭(既包含企業存儲的抬頭,也包含第三方的抬頭,如微信抬頭、支付寶抬頭),後續選擇作為購方信息,無需再手工輸入。
(2)銷方信息
銷方信息是根據映射關係產生,如餐飲連鎖企業,深圳和上海各有多家門店,深圳和上海的門店肯定對應不同的納稅人識別號,甚至深圳的門店也可能對應多個納稅人識別號,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訂單所在門店映射的納稅人識別號作為銷方信息。
(3)商品行信息
商品行信息的映射關鍵點有兩個:稅收分類編碼和稅率。企業從內部管理的角度,會有收費項目,一筆訂單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收費項目,通過建立收費項目與稅收分類編碼、稅率的映射關係,即可自動轉換。當然,在實際業務中,考慮納稅人是一般納稅人還是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的話存不存在簡易徵收,國家稅收政策調整,如16%將為13%,以及新冠疫情期間,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的多次調整等時間因素,收費項目與稅率的映射是多對多的,如何準確地自動獲取稅率,還需要考慮其他輸入變量建立複雜的映射關係邏輯。
(4)備註欄
某些特定的稅收業務類別中,如不動產租賃,需要在備註欄填寫不動產地址,在開放給用戶填寫時,用戶可能不知道相關規則,即使知道,填寫也未必準確,這就需要通過發票引擎獲取相關信息轉換後強制填寫上。
3. 建設面向用戶的終端
這包含開票員終端和自助終端兩部分。
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比較熟悉的是開票和報銷,主要是普通發票,涉及專用發票的場景不多。但是實際上,進項平台的價值可能不低於銷項平台的價值。
進項發票首要是建立一個進項發票池。有了進項發票池,財務審核付款單驗證發票時就不用去增值稅驗證平台,可以通過系統自動執行。另外,有了進項發票池,可以知道哪些專用發票開具後一直沒有入帳和認證,減少企業進項抵扣稅額損失。
另外,人工去統計入帳的專用發票,然後去稅局網站認證,比較費時費力,採用自動化認證後,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根據我們在企業的統計分析,提效效率可以達到95%以上。
六、如何建設進項發票平台?
分為以下四步:
1. 建立進項發票池
金稅三期時,由於稅局沒有開放直連接口,獲取進項發票需要通過RPA方式來下載。金稅四期時,稅局計劃提供進項發票下載及認證接口。
2. 發票驗證自動化
打通採購及費用報銷等付款平台,利用進項發票池實現發票的自動驗證,提高審核效率。
3. 發票自動認證
實現進項發票入帳狀態同步,再將已入帳的專用發票去稅局網站進行認證。
4. 待認證結轉憑證自動生成
打通會計引擎,根據已經認證成功的專用發票信息自動生成待認證結轉憑證。
本文由@愛思考的老男孩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