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記憶生生不息,《閃耀吧!中華文明》如何創新傳播?

2022-09-05   影視前哨

原標題:讓歷史記憶生生不息,《閃耀吧!中華文明》如何創新傳播?

導讀:站位高、選題准、形式新、傳播廣……《閃耀吧!中華文明》多視角、多層次、多方式呈現中華歷史文化,和群星璀璨的中華文明。

文 | 黎河

是誰在甲骨上刻下了第一個文字?神秘的三星堆是否證明了神話的存在?八千秦俑守護著怎樣的秘密?敦煌的驚天發現到底揭開什麼樣的傳說……隨著節目的播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徐徐展開。

9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大型文化探索紀實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創新傳播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該節目是由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優酷和河南衛視聯合獨播的。現場,來自廣電、文物等各領域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與節目主創人員,從節目的創新點切入,就未來如何進一步記錄和傳承中華文明、提升文化自信等進行了探討。

優秀傳統文化時尚表達,

新視角新技術全力賦能

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像呈現,是近年來的重要議題。如何讓觀眾能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又如何才能繼續生根發芽,得到繼承發展?《閃耀吧!中華文明》帶領我們走進每一段文明的深處,成為一個鮮活的樣本。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占凡從明晰廣電文化類節目形態和新媒體文化節目形態之間的異同、網絡傳播手段、文物類節目的開發、持續延展節目的創作空間這四個方面對進一步傳承發展傳統文化與節目未來創作傳播提出建設性意見。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則認為這檔節目站位高、選題准、形式新、傳播廣,聚焦承載著中華燦爛文明的六個舉世矚目的文物與遺址,以年輕化敘事促動敘事邏輯的模式化升級,借力網絡視聽互動性強、社交性強的融合傳播手段。

通過懸疑解謎、熱血國漫的表達形式,以及融入CG特效、國漫動畫等技術手段,《閃耀吧!中華文明》尋求文化類節目的視聽升級和跨次元表達。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表示,節目知識密度高、信息含量大、文化含量強,但表現手段時尚,能夠讓更多年輕受眾關注和議論,對於呈現中華文明的精彩,展示中華文明的魅力,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有重要意義。

節目出品方代表之一,優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娜表示,「優酷從十年前開始深耕人文領域,不斷提高平台格局和文化站位,努力探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吸引年輕用戶的有機結合」,從節目品類覆蓋、年輕化表達、文化圈層培育、技術+藝術融合、文化出海走出去等五個維度,闡述優酷近年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邊界的嘗試與探索,並對未來能與河南衛視有更廣更深的合作表示期待。

九隻神鳥立於青銅神樹之上,似乎將現實與神話相連接。細節處也隱藏著古蜀人無數天馬行空般的浪漫,隔著螢幕大家都感受到了三星堆文明給人帶來的震撼。《閃耀吧!中華文明》總監製、優酷人文中心自製工作室總監李炳表示,該節目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的極致呈現,更是一次文明的對談和思索。整個團隊致力於以視聽質感的升級、表達方式的年輕化升級,以一線的考古專家,資深文博歷史學家第一手的真實經歷和研究成果為支撐,與觀眾一起實地探尋神秘的考古現場,讓文物活起來,解封塵封的歷史傳奇,傳承中華文化。

節目出品方代表、河南衛視負責人王春陽認為《閃耀吧!中華文明》創新採用紀錄片的形式,尋找民族文化的高光,解密中華文化的閃耀時刻。他表示,未來河南衛視會不斷尋求與優酷等優秀網絡視聽平台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原創精品文化節目。

正是在這樣時尚化的演繹下,《閃耀吧!中華文明》才能引導年青一代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揭秘」和國漫助力破圈,

創作要引發代入感

要把文化類節目打造得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在真實、準確的基礎上,還需具備鮮活新穎的形式、可親可近的氣場,和生動走心的故事表達。

具體怎麼做?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一級巡視員陸瓊在看完三星堆的兩集樣片後表示,節目主題新穎,策劃精心,有相關文物單位共同參與,專家對考古、文物、歷史的解讀比較客觀。節目畫面沉浸深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提問題、解疑惑,代入感很強。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相較於其他同類題材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以「揭秘」為抓手與側重點,選取了六個重要歷史地點,藉助國漫藝術形式,以及長短視頻結合的傳播方式,實現了破圈、擴圈,讓中華文明真正閃耀在公眾之間。「古蜀人為何會有太陽崇拜?后羿射日的原型可能在三星堆?歷經十年修復之路的青銅神樹與《山海經》中記載的扶桑樹幾近相同,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這些疑團,都可以跟隨陳坤抽絲剝繭般的推理找到答案。

清華大學新聞研究中心主任陳昌鳳也從人的主體性、物的媒介性、媒介文明觀三個維度闡述了文物作為介質與人產生勾連,進行人的主體性的探索與認知,同時作為中介的物體,塑造了人、自然與社會的關係,成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通道,而《閃耀吧!中華文明》作為數字化作品的呈現,既傳承又發現了原有文物的媒介意義,通過探究、好奇、驚嘆、奇想,來續寫一段段歷史。

用歷史謎題做牽引,《閃耀吧!中華文明》深入三星堆、唐長安城、秦始皇帝陵、敦煌、南海I號、殷墟六大文明現場,以考古現場、文明遺址和各大博物館為探索場景,以一線考古專家、資深文博歷史學者第一手的真實經歷和研究成果為支撐,以推理解謎的創新表達方式,帶領觀眾一起走近這些令我們驕傲的文明高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徐義華表示節目很好地結合學術、考古的新發現,以及社會大眾的需求,把學術成果轉化為一種社會成果,並打造新奇性引發大眾興趣,能夠帶來啟發、引起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認為《閃耀吧!中華文明》以強揭秘性和強懸疑性追求中華民族的探源精神,並且在長視頻的創作中生成了短視頻似的「自然隔斷」,讓這種紀實探秘類節目能夠傳播得更廣。

在具體的創作上,更多的方法論也成為珍貴的財富。節目製片方知了青年製片人陳娓娓將《閃耀吧!中華文明》在文化表達的創新歸納為兩深三淺,「兩深」指的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之廣博與深厚,而節目邀請了100多位專家和學者進行專業的輸出和深究。「三淺」意為採用青年群體偏好的創新表達方式,即以謎題來牽引的視角轉化、直擊現場古今對話及技術賦能深入淺出地呈現。

講述中華文明精神追求,

做提升文化自信的生動教材

一般來說,文化是具體的、感性的、實踐行為和意識形態,文明是概括的、總體的、歷史的形態。而《閃耀吧!中華文明》試圖從題中之義涵蓋一種整體的關係,把璀璨的歷史敲打進我們的身體和靈魂。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稱讚節目不僅處理好文物、文化和文明之間的映射關係、處理好地區文明和中華文明整體之間的映射關係、處理好古代文明和當代文明之間的映射關係、處理好文明發展史與自然演進史之間的關係,同時以三史(文物史、文化史、文明史)、三追(追問、追尋、追思),層層遞進、循循善誘、啟人心智。

北京廣播電視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處長夏斐認為節目立意深、創意好、選題准、形式新,與考古文博界深入合作,展示中華經典文化遺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次深度探索,將為探源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提供生動的教材。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認為節目富含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講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講好了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故事,期待創作團隊在未來進一步釐清各類文化資源,穿點成線,形塑中華文明的主體價值及核心價值觀,以主線帶出群星璀璨的中華文明。

正因為這種傳統與當代審美的連接,讓不同文化間有了火花四濺的碰撞,並且文化也需要結合當代變化,在發展和創新中繼承。《閃耀吧!中華文明》以一種跨越時空的視角、用更流行的方式,致力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向新一代的年輕人傳遞中華文明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黨委委員、研究員劉國祥以重大社會政治意義角度為切入點闡述了考古文化事業的價值,並從五千多年未曾中斷的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國,對我們要了解中華文明,要宣傳中華文明進行了科學解讀。

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認為節目體現了媒體的歷史使命、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文化擔當,多視角、多層次、多方式呈現中華歷史文化,在歷史和現實中搭建一座橋樑,產生共情的價值,喚醒了青年群體的尋根意識、歷史意識和歷史興趣。

除此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鬍正榮期待《閃耀吧!中華文明》能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平台之間產生更多的思想激盪和成果,下一步促成更多的合作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