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網痛罵的「高考僱傭兵」,怎麼就不算是英雄了?

2022-08-14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被全網痛罵的「高考僱傭兵」,怎麼就不算是英雄了?

高考也可以是一門生意

8月12日,熱搜上一個話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該話題講述廣西一名叫唐尚珺的年輕人為完夢清華,堅持挑戰高考13年。

據報道,在13年中唐尚珺的成績也從2009年的372分(只能上三本),一路攀升到過2016年的625分(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再到前兩年考過646分(被重慶大學錄取)以及591分(被廣西大學錄取)等13次考試,其中不乏被985大學錄取的機會,但唐尚珺依舊回去了復讀。

哪怕到了今年第14次高考,並已經確定被上海交大錄取了,但在媒體採訪時唐尚珺表示仍在考慮,有不少可能會繼續開啟第15次對清華的衝擊。

國內群眾對高考的態度一直都是非常嚴肅的,也有著「一考定終生」的信仰。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面對唐尚珺的「高考復讀事跡」的時候,輿論卻一面倒呵責這簡直是愚蠢到家和浪費生命。

「就是在逃避社會責任罷了」
「讀完都38了,人家企業超過35可就不要了」

「心理不正常,讀出來又怎樣」
「人生大好時光全浪費了」
「 不是所有事情堅持下去都有意義」
「這人基本廢了」

那唐尚珺的高考復讀又可真是一種「執念」嗎?他的選擇又可真的一點兒現實價值都沒有嗎?

我看未必,其實某些網友也已經提到了這個點:按年薪8萬,人家月薪都有6千多了。

據媒體報道,唐尚珺在今年獲得上海交大錄取後,就得到了學校贈予的8萬獎金,而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收穫高考獎勵了。

在2016年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後,唐尚珺是有過短暫入讀的,但那時恰逢父親患癌病急需錢來化療,同時唐尚珺又看到了一則獎勵數萬元的高考廣告,於是做出退學復讀的決定。只是可惜的是,在下一年其父親因病情惡化而離開人世了。

自此之後,唐尚珺就一直保持在復讀狀態,哪怕到了今年收穫8萬元獎勵並被上海交大錄取,他仍記掛著下一次復讀的嘗試。

由此可見,高考不只是一項通往名牌大學的敲門磚,它還可以是解決生活困難的工作,而對於將高考當工作的考生,網友也把他們稱為:高考僱傭兵。

說起「高考僱傭兵」,那就不得不提今年6月底引起全網關注的另一名廣東考生全炫宇。他至今只參加了3次高考,但無一例外都成功被北京大學錄取,也無一例外拒絕報到並選擇回去復讀。

是不是有點兒難以置信?素有中國最高學府之稱的北大居然被考生放飛機?而且一放就是連續3次?

面對輿論的質疑,相關人士曾給出過「錄取的專業不是理想專業」的解釋,但輿論並不買帳,認定全炫宇就是妥妥的「高考僱傭兵」,因為據說這三次對北大的衝擊,已經給他賺取了200多萬的獎勵啊。

僱傭兵當然不是什麼好詞,一般用來指代「見錢開眼,毫無人性」的職業人士,而在輿論認知中全炫宇就是這樣一名冷血的高考機器。

「即使不用承擔法律責任,道德譴責也是應該的,因為他奪走了本該屬於別人的東西」

「簡直是浪費社會資源,搶占其他考生的名額」

在輿論看來,高考僱傭兵就是一個極為齷齪的職業,認為他們的存在就是對公平和正義的最大傷害。

哪怕態度相對緩和的網友,也只會說出「賺錢嘛,不寒磣」(底色依舊是腐朽的)。

不過在我看來,大多數輿論的譴責都只是一種「雙標」。傷害確實存在傷害,但這種傷害並不是高考僱傭兵的專屬攻擊。

怎麼換了一個對象,輿論對他們的傷害就能一嘴不提,乃至美化他們的行為和目的呢?

被雙標的高考僱傭兵

首先,我們得承認一個事實:當高考僱傭兵收到錄取通知書後,那對應學校的招生工作就基本結束了。這也代表著。只要他們不去大學報到,那一年對應高校的招生人數也會出現空檔,不存在所謂的後續補錄(因為其它學校的招生工作也差不多結束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考僱傭兵的出現確實擠占了另一位考生的優質教學資源,而依照排位順推下去,甚至會讓某些本可以讀上本科的考生,掉落到專科隊列。

但注意了,「錄取後不去」不只有高考僱傭兵,幾乎大多數復讀生都是在錄取工作尾聲,也就是看到錄取結果是否滿意後才決定復讀與否的。

然後問題來了:為什麼復讀生的行為就值得支持?或者說沒有人去譴責?而高考僱傭兵的行為就是極端齷齪呢?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復讀者目的純粹是為了考取好大學,響應了人類對美好事物追逐的天性。而僱傭兵目的骯髒,衝著金錢前行完完全全就是唯利是圖的表現。但我覺得這種敘事方式一點都不誠實,好大學終究只是工具,拿著名牌大學畢業證撬開高薪酬職業,才是邁向美好人生的終極目的吧?那這不都是為了錢嗎?

我們還可以換個故事。長久以來,大洋彼岸那幾個科技巨頭的創業歷程都是極為振奮國人的事跡,包括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以及蘋果的喬布斯等,他們都曾是世界頂尖大學的本科生,但無一例外在學業中途退學創業。

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其他考生的傷害,侵占了高校錄取名額,而套用「一考定終生」的說法,他們幾個人都曾「手刃」過同屆的學生。但有意思的是,這三位巨頭均被奉為商業界神話,而他們的退學創業行為也一度被國人當作是「讀書無用論」的最強有力論證。

商業賺得是錢,高考僱傭兵賺得也是錢,為什麼前者就能有高聲望?後者就得被譴責成欺詐呢?

類似道理的主人公還能換成那些上了大學卻不思進取,年年掛科,甚至連畢業都成問題的學生。這些人的數量絕對要比考高僱傭兵高得多,雖他們也不受待見,但絕不像高考僱傭兵那般被全網罵上熱搜吧?

可能有人又會說,墮落的學生根本不會出現在985高校,而北大這種最高學府就更不可能,因為這裡就是終極之地,是所有考生都夢寐以求的地方啊。

但注意了,我們現在聊的是道德,那上述這番話不就是一種對普通一本、二本、乃至專科學生的歧視嗎?是不是這些人就沒有錄取名額被占用的焦慮?他們就活該被當作抨擊職業高考人的墊腳石?

說到底,目前輿論對高考僱傭兵的抨擊都是不太誠實的,要麼就是主動忽略了性質相同且數量龐大的同類人群(復讀生、退學創業者、以及大學裡的壞學生)。要麼就是擅自定義了短視和長視,如有人會說入讀北大才是真正的長遠投資,未來的收益絕不只是年薪百萬那麼低。

但我要強調的是,選擇北大還是獎勵百萬,這都屬於個人發展問題。

如果非要聊這個,那我希望你們能收斂批判的語氣,因為這只是屬於對個人前路的建議,而非命令,也別扯什麼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批評。

是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考僱傭兵怎麼都是一種合法合規的職業,從法律層面是根本找不出污點的,而落到道德層面,目前絕大多數的輿論批判又都是假仁假義的。

當然,也不是說高考僱傭兵就是完美無缺了,我認為唯一能有點兒批判說服力的,還有這句話:高考僱傭兵的出現讓考生模糊了對學校以及相關培訓機構的能力認知,讓大家錯以為它們是有料的。

這種「欺詐」確實是事實,但同時我也需要強調,這種欺詐未必就不是好事。

名校神話

長久以來,名牌學校都是家長和考生們趨之若鶩的存在,而這個現象無論中外都是如此。

在國內因為對名校的追捧,於是誕生出了所謂的學區房,能夠入讀好學校的房子一度被炒上天價。

而在外國,比如我們的鄰居韓國,就有多部影視劇揭露了競逐名牌大學時的殘酷狀況,富人家庭不惜耗費千金去聘請補習老師,甚至還出現過考生不堪重壓走向輕生的事例。

美國也同樣如此。有錢家庭會用盡各種人脈和方式(比如向名牌大學捐巨額款項)來幫助兒女獲得名牌大學的入讀機會。而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哪怕需要承受巨額的學費,他們也會毫無保留地將孩子送往高校深造。

據統計美國一般的公立大學學費在每年4萬美金左右,加上生活和書雜費,大概要去到近6萬美金,而美國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也剛好就是6萬美金,也就是說一個美國的一般家庭不吃不喝一年才能供孩子入讀大學,所以一般來說,美國大學生都會背負巨額的助學貸款,而這個高達十數萬美金的貸款基本需要學生用10-20年的工作時間來償還。

由此可見,對學歷,尤其是名牌大學學歷的追逐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球風尚,也似乎是一張通往階層躍遷乃至成功人生的門票。

是的,基於人才篩選成本和效率的原因,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優先考慮名牌大學是可以理解的,也因為這種操作,反過來強化了「名牌大學=成功人生」在大眾認知中的關聯性。

但注意了,名牌大學畢業證有用,可不代表名校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教學能力。類似的觀念可以延伸到名牌中學,在很多人看來,好中學的升學率高就代表教得好,相應的其它學校就是糟粕,進不了名校就等於斷絕了成功人生的希望。

事實真實如此嗎?不好意思,這只是一種因果關係的錯位配置所導致的,甚至可以說「名牌大學畢業證有用」也是一種觀念的錯誤。

美國東北大學和波士頓複雜網絡研究中心的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幾年前出過一本書《成功公式:成敗背後的科學》,在其中他綜合了多項研究調查,並最終給出了高中和大學對於學生未來影響的價值評估。

如實驗調查了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名牌高中波士頓拉丁高中,並分別跟蹤那些剛好考進了波士頓拉丁高中以及差一分沒有考進的學生,結果發現這兩類學生在未來高考時的成績是幾乎沒有差距的。

而在另一個實驗中則考察了美國大學的錄取關係。研究者挑選了SAT成績達到了哈佛錄取標準,但因為其他課外活動不行而沒有被錄取的考生,與SAT成績近似但被哈佛錄取的考生,在畢業十年後的收入水平,結果發現這兩類考生的收入也幾乎沒有差別。

由此可見,只要學生本來的成績是差不多的(也可以說是智商),那無論有否去到名校,未來的差距也都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而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並不是這些學校具備將學渣變成學霸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本身收到的學生就是好學生,那升學率等等自然就會顯現出十分漂亮的數據。

類似的研究還包括校外補習機構。

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海洋大學教育評估與質量檢測中心就曾對青島市13680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和11734名初二學生開展過相關研究,結果發現課外補習與成績相關度不高:小學四年級的語文平均成績,上補習班的是490.13分,不上的是500.08分;初二上補習班的成績為500.65分,不上的成績為499.36分。

有高有低,差距不太明顯,所以認為相關性不高。

類似的研究還曾在2013年於哥倫比亞大學開展過,而最後得到的結論有三點:1.課外補習對差生最有效;2.對數學和英語比較有效,但對語文作用不大;3.效果集中在初中階段,高中以後課外補習效果只體現在數學,而且只對差生有一定的效果。

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夢想競逐名牌大學的高考生來說(這些人本身就不屬於差生範疇),課外補習其實是一種智商稅,是一種屬於尋求心理安慰的操作。

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再回看高考僱傭兵。他們確實是相關高中和培訓機構高薪聘請的「槍手」,目的也在於拔高自家的升學率和名牌大學錄取率,用以欺騙和吸引更多考生來入讀。

但依據上述研究,不管是名牌學校,還是課外補習機構,他們的作用根本就沒有群眾認知中那麼高,頂多就是對差生有點兒影響,遠稱不上所謂的「一考定終生」---這也代表著用升學率和名牌大學錄取率來評判一家學校和補習機構的好壞,這本身就是一個「偽標準」,屬於一種詐騙。

說到這裡,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在沒有高考僱傭兵的時候,能有多少大眾會去接觸科學調研的結果?能有多少人可以打破名牌大學和培訓機構的教育神話(謊言)?雖然高考僱傭兵們也沒有徹底打破,但至少也用耀眼的成績,引起了大眾對相關學校和培訓機構的關注,知道了這些機構存在詐騙的操作啊。

另外高考僱傭兵這個職業也有著一個矛盾底色:越多人深信名牌學校和培訓機構的神話,那僱傭兵的價值就越高,能夠獲得更高的報酬。而他們每一次的高考參與又都屬於對謊言的揭露,讓大眾越發走向清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考僱傭兵其實就是一群「用燃燒職業生涯價值來換取真正義」的群體。

而這樣一種大無畏的正義之士,怎麼就不算是英雄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0bf0d83f45482c65a19404ab3cb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