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旋律反主旋律,李安為什麼如此大膽?

2023-09-04     閒人電影

原標題:用主旋律反主旋律,李安為什麼如此大膽?

李安的電影不一定都是好片。

剛出道時的父親三部曲,再到功成名就的《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中間有過失手。

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卻不一樣,這部片子的評分不低,但毀譽參半,爭議為何會這麼大?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主旋律的方式,用結構性空白反主旋律。

從電影的表面看,李安是在歌頌正能量,可劇情越往後就會發現,其實李安一直在解構英雄、解構國家、解構人性,他們的行為和心理是否如一。

雖沒有像昆汀那樣出格,但李安也運用了昆汀式的後現代主義,把一個通俗易懂但不庸俗的故事拆分成各個小塊,逐一分析,最後在電影中給出答案。

什麼是英雄?在戰場上不顧生命危險,冒著槍林彈雨救戰友。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這樣的英勇事跡都會被到處傳頌,美國也不例外,比利和他所在B班成了國家英雄。

他們所到之處儘是喝彩,人們極盡溢美之詞,邀請他們與碧昂斯同台,在中場表演時一起登台,整個國家都在為他們歡呼。

可人們真的把他們當英雄嗎?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英雄嗎?

嘴上說著為他們拍電影,每個人都能有豐厚的酬勞,實際上並不願意為他們多花錢,只想藉助他們暫時的熱度來提升自己的美譽度。

球場上的工作人員並沒有高看他們一眼,反而嫌他們妨礙自己正常工作,不僅出言不遜,還在片尾大打出手,絲毫沒有對英雄的尊重之感。

台上的舞者和場下的觀眾,以及球賽的舉辦方,前者把他們當小丑,後者將他們視工具,有用時裝的有模有樣,用完後如垃圾一樣棄之不理。

他們的英雄事跡僅僅是人們口中茶餘飯後的談資,風一吹,所有痕跡都會被掩埋,沒人知道英雄來過,英雄們的感動似乎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比利·林恩也因「英雄」這兩個字變得束手束腳,一次次在退役和服役之間糾結。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在現實中遭遇了苦難,而人們只願看到英雄光鮮亮麗的一面,卻無人關心英雄的現實問題。

所有人都在追捧,都在用一種近乎瘋狂的虛假來讚美比利最慘的一天,他失去了導師、戰友兼好友,可無人在乎,只會用所謂大義和精神來綁架他。

他們不理會這場戰爭是否正義,他國的人民是否歡迎,也不管英雄願不願意,便把自己的臆想全部加在英雄身上,認為他們本該如此而不該那樣。

在經歷了這樣一場鬧劇之後,比利選擇回到戰場。

因為他終於醒悟了,自己的英雄稱號不過是國家機器的宣傳工具,商業操作的營銷手段,人們眼中的一時樂子。

待到浮華褪去,他再走到大街上,根本不會有人正視,也不再有人叫他英雄,周圍人都帶著面具表演一場本不屬於他們的秀。

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比利才會選擇回到戰場,履行他軍人的職責以及朋友的承諾,其他雜音都是插曲,英雄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為了讓自己對英雄的解構更具體一些,李安藉助戲中戲的方式來襯托。

片中,B班想把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但困難重重,還被有心之人利用與消解,然而這一過程卻是通過電影來展現的。

這種內嵌的模式增強了影片的諷刺性和思想性,看起來是拍戲,都是虛假的劇情,可戲中的現象卻時常上演,讓人不感陌生。

虛無主義成了現實主義,一點點撕掉了面具,露出猙獰面目,背後的獠牙只想吸血,讓其成為利益跟意識形態的奴隸。

英雄往上是國家,往下是人性。

李安以英雄為主幹,解構它的同時也在拆解國家和人性,不是那種點到為止的淺嘗,而是字字珠璣的深刻。

國家需要英雄嗎?得看風向。

起風時,國家就成了放風箏的人,英雄就是風箏,飛不飛,飛多高,都由牽線人說了算。

風停後,英雄的安置就像比利·林恩他們中場表演完後的境遇一樣,無人追捧,沒人安排,只剩嫌棄。

他們的ptsd被當作矯情,他們的奮勇殺敵被看作彩虹交配,他們的軍令如山被視作侵略,風起風停,天差地別。

人性經得起考驗嗎?得分人。

有些人表里不一,陰奉陽違,看起來對比利他們恭恭敬敬、客客氣氣,其實只是因為彼時的他們還有利用價值。

橄欖球公開賽一結束便不再偽裝,張口閉口主義,心裡全是生意,兩根金條放在眼前,沒有高貴低賤之分,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利字。

片中大都是如他一般的人,只有凱薩琳、菲珊、阿爾伯特、喬什等四人才是人性的閃光點,正因為他們的存在讓電影的基調不再悲戚。

然而唯一可惜的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有些冗長。

本來二十多分鐘就能講完的故事,非要拉長到一百多分鐘,這一次,李安對劇本的掌控不如以前,走的依舊文藝片的路數。

如溫水煮青蛙一樣,節奏過緩,有著「戰爭」的標籤卻沒有幾場戰鬥場面,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角色的心理狀態和密集的對話,導致昏睡感強烈。

還有稍顯雞肋的120幀,4k技術,儘管是一場視聽革命,但所帶來的震撼效果若只是看清演員眼中的血絲,那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即使大膽的嘗試不如預期,但李安這種敢於走出舒適區的創新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

作為一名兩獲金熊獎、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國際大導,就像李安自己所說,「就算我現在拍了許多爛片,依然還會有人找我拍片。」

可李安是有風骨的導演,他不想對不起觀眾的支持,所以不會放縱自己,始終對電影保持著恐懼和新鮮,這讓他一直走在不斷變化的路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0b5c7a13e1c4935fc2c116e937ce9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