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快遞」有多快?

2022-03-30     方思其

原標題:古時候的「快遞」有多快?

日行上百里的漢朝快遞

在漢朝,最快為「日行四百里」,這是官府的明確要求,相當於每天跑160千米,從廣州到北京需要13天左右(本文中所有時間都按今天的公路距離計算)。而在此之前,官府甚至不要求時限。

這是因為古代沒有機動的交通工具,用來寄送信件和物品的交通工具只有馬,但馬的騎行距離有限,人們往往需要中途休整或換馬;另外,古代的道路也非常崎嶇,可沒有今天的高速公路、國道等等,所以一般情況下,寄送速度非常有限。

古代的「快遞網點」

為了寄送較遠的物品,古代也像今天一樣開設多個站點,供接力的人、馬快速休整,這就是「國家驛傳系統」,出現於秦朝,供人馬休整和換馬的站點就被稱為「驛站」。驛傳是國家的寄送系統,只為政府服務,即使是官員也不能寄送私人物品。

日行五百里為刀下留人

到了唐朝,快遞的速度最高可達「日行五百里」,即每天要跑250千米,從廣州到北京的時間減少到8天左右。這種速度一般只在皇帝頒布赦令(赦免死刑犯的命令)時出現,因為一旦赦令沒有及時送達,人就被處死了。

當時,唐朝政府開設了專門的驛道,是快遞官員專屬的「高速公路」,不僅陸地上有驛道,河道上也有,方便快遞官員乘船走水路。

古代的「生鮮速遞」

除了文書,古代的寄送物品中偶爾也有水果生鮮,比如漢朝皇帝劉邦專門給妃子運送家鄉的大米,南方一些省份為皇帝進貢荔枝、龍眼等新鮮水果。

而最有名的故事當屬「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是唐玄宗為滿足楊貴妃吃荔枝的心愿,特命快遞官員快馬加鞭,將剛採摘的荔枝在幾天內從嶺南(現中國南部地區)送至都城長安(今天的西安)。但這些情況都屬於特例,只有在皇帝親自下令時才會出現,因此,其他人都難以享受到這種快遞服務。

日行八百里的代價

到了清朝,驛傳系統打破了以前的記錄,甚至能「日行八百里」,後者相當於每天跑450千米,從廣州到北京只需5天左右,與現代快遞相差無幾。

不過,「八百里加急」的快遞會耗費巨大的人力、馬力,跑死幾匹馬、跑傷幾批人是常有的事,只有在皇帝頒布赦令或重要軍令時才會使用。

會功夫的鏢師

如果你看過古裝電視劇,應該見過一些專門負責押送金銀財寶的人,他們擅長武功,能在運送途中擊退各路劫匪。這些人在古代也真實存在,被稱為「鏢師」,而他們所在的機構便是鏢局。鏢局在清朝出現,他們不僅運送東西,還有保護人身安全的業務,是古代的保鏢。而這些業務因為要求較高,收費自然不菲,通常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

另外,明清時期針對普通人的郵寄業務也出現了,靠船運和腳夫步行來寄送信件、貨物等,這種速度可想而知,這種機構被稱為「民信局」。而明清以前,百姓要想寄信只能通過熟人捎帶,非常不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051e1bf66d35db8c588a23424a4bb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