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心疼你了?

2023-02-17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心疼你了?

有調查顯示,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爸爸媽媽喜歡什麼;

幾乎每一個中小學生,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卻有33.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很多孩子,把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看作是理所應當,卻很難體會到父母養育的艱辛。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心疼你了?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習慣「聽令」於孩子

孩子會有這樣的習慣:「爸爸,我渴,給我拿水。」

在她還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她確實不能自己倒水,我們也就幫忙做了。

可隨著她慢慢長大,這樣的命令卻越來越多了:

爸爸,給我拿鞋;媽媽,我沒有筷子,給我拿一雙;爸爸,把這本書放回去......

看著這個小小的人,卻像一個大人般命令我們做這做那。

我們意識到,這孩子產生了可以隨意命令別人的錯覺。

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不會做。

而且,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就是照顧好他。

這就導致,很多時候,我們錯把自己當成了「保姆」,允許孩子直接發號施令。

即便很多時候我們內心也會不舒服,但父母的天性,會驅使我們依然照做。

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出生後,我們作為大人,就會自覺將自己的需求讓步,而首先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即便孩子長大,我們也沒有意識到,他的有些需求,是過分的。

比如爺爺想看會兒電視,但孫子也要看,爺爺就得讓步;

孩子想吃什麼,哪怕繞再遠的路、跑好幾個地方,爸爸也得辦到;

孩子提要求,爸媽覺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一發脾氣,家人馬上答應。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覺得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都得讓步於他。

很少讓孩子分享

父母的偉大之處,就是太無私。

「爸爸,這個蘋果真好吃,你也嘗一口吧。」

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

「媽媽,給你一塊餅乾。」

不,留著寶寶吃吧,媽媽不吃。

「媽媽,這個蝦真是太好吃啦,你怎麼不吃啊?」

你喜歡吃就都給你吃,媽媽吃別的。

我們無私地謙讓,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一個人。

他當下能多享受一些,但也可能會形成錯誤的認知:「只要是我喜歡的東西,就全部歸我所有,別人不能拿。」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ef89d46bc4b55d6b1eda739a59d9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