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幸運星(富書作者)
《論語》有言:「及時止損是智慧,無負擔而受益。」
年少時,我們與人交往,總以為只要付出真心與赤誠,就能換來回報。
然而到了中年,在經歷了一些人情世故之後才深刻明白:
越早抽身離開,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才能過好當下的生活。
人生下半場,懂得遠離這四種人,及時止損,生活才能輕盈順暢。
遠離得寸進尺的人,降低情感消耗
心理學上有個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他人一點微不足道的要求後,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行為就如登門檻一樣,被一步步要求和消耗。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對別人的好沒有界限,就很容易陷入登門檻效應,使得對方得寸進尺。
明星孫儷曾經資助過一位貧困生向海清,但向海清後來在網上髮長文,控訴孫儷對他「摳門」。
2002年,孫儷在一部紀錄片里看到向海清的貧困遭遇後,出於同情和憐憫,她決定資助向海清上學。
儘管那個時候的孫儷並不出名,也不富裕,但她每月都按時給向海清寄去500元的生活費。
而向海清在考上大學後,得知了孫儷的真實身份,他開始變得得寸進尺。
他不斷要求孫儷給自己漲生活費,並且還私自給自己買名牌衣服、鞋子,甚至不到半個月,他就花掉了近千元。
孫儷察覺到向海清行為異常,去學校了解清楚情況後,她規勸向海清要以學業為主,切勿鋪張浪費。
但向海清非但聽不進去孫儷的勸誡,甚至還對她提出更多的要求。無奈之下,孫儷只好停止對向海清的資助。
向海清失去了經濟來源,就寫長文控訴孫儷,一時間孫儷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孫儷本是善心做好事,卻被得寸進尺的向海清以怨報德,致使她的錢財和身心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聽說過一句話,人心不知足,得寸必進尺。
當你越是善良,別人越覺得理所當然;你越是遷就,別人越是步步為營。
毫無底線的付出和善良,其實是場災難。
爆火電影《消失的她》中的李木子,為人善良,在戀愛期間,就替男友何非還了巨額賭博欠款。
然而她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回報,反而讓何非更加得寸進尺,他在婚後繼續賭博,並欠下一千萬的高利貸。
在李木子拒絕再借錢給他還賭債後,何非便心生怨恨,他將李木子騙到國外殘忍殺害。
李木子就是因為,沒有及時遠離何非這種得寸進尺的人,不僅情感受到了矇騙,還丟了性命。
俗話說:「心腸太好,容易被當作軟柿子;心眼太好,容易被當成缺心眼。」
得寸進尺的人也是涼薄之人,若一味對其遷就和付出,只會被當作壓榨的機器。
付出得越多,壓榨就越多,情感消耗也會越來越深,最終掉進無可挽救的深淵。
人生過半,請把無益的爛人清一清,把無用的人情收一收。
學會確立自我的邊界,遠離得寸進尺的人,不無底線慣著誰,也不無原則同情誰。
及時止損降低情感消耗,做個心地善良但有鋒芒的人,是成年人必備的成熟與自覺。
遠離炫耀成功的人,保持謙遜低調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網紅利用直播風潮,迅速實現「身價過億」的事例。
他們在財富自由後,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名牌奢侈品、豪車和豪宅,每天出入於各種高端場所,隨時出國旅遊,住高檔酒店。
他們炫耀自己的成功,以及輕鬆精緻的生活,享受大家投來的驚訝和羨慕的眼光。
然而這種奢靡的生活,往往還沒維持多久,他們就接連不斷地翻車。
而翻車的原因不是偷稅漏稅,就是售賣假冒偽劣產品,欺騙消費者,最後被平台禁言封殺,從此銷聲匿跡。
培根曾說:「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好炫耀的人,追求的是空洞的優越感和虛榮心,甚至有些人,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而去打壓他人。
曾國藩與左宗棠均為清朝後期的封疆大吏。儘管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取得了巨大功績,獲得朝廷賞識。
但他為人勤懇低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與他同朝為官的左宗棠,卻恰恰相反。
左宗棠在湖南戰事中取得戰績後,便開始沾沾自喜,後來他攻下杭州,做了江州巡撫,就到處炫耀自己的戰功。
左宗棠還諷刺打壓曾國藩的作戰方法,藉機向朝廷邀功,也不滿足於人們對他的評價。
一天,他問身邊的侍衛,為什麼人們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侍衛回答說:「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無曾公。」
左宗棠聽後沉思良久,終於意識到,自己太愛炫耀成功,確實不如曾國藩低調謙遜,從此便約束自己的行為。
很認同一句話,一個在成功面前過分炫耀的人,終將在炫耀中失去成功的光彩。
喜好炫耀的人,通常不僅華而不實,還淺薄虛偽,自以為是。
所以,遇到炫耀的人,一定要謹慎提防保持距離,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受到傷害,還能遠離浮華,讓自己得到凈修。
老子《道德經》有云:「光而不耀,靜水流深。」
真正有格局有眼光的人,都懂得遠離炫耀成功之人,潛心修煉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保持謙遜低調處世,人生才能行穩致遠。
遠離說三道四的人,遵循自我節奏
楊絳曾說:「無論你活成什麼樣子,都會有人說三道四。」
人活一輩子,不可能被每個人都喜歡。
與其為他人的閒言碎語而擾亂心智,倒不如遵循自我的節奏,積極進取。
表哥本科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想要繼續學習深造,便辭職回到老家專心備考。
然而,表哥剛回來沒幾天,老家的人便開始指手畫腳:
「學習好有什麼用,現在還不是找不到工作;都這麼大了,還要靠父母養著……」
面對誤解指責,表哥並沒有著急解釋,反而是選擇遠離人群,關起門來專注自己的生活。
他充分享受在家學習的樂趣,有條不紊地規劃自己的節奏,按時上網課打卡,大量研究習題,並在考研群和大家一起討論課題,互相幫助和監督。
不僅如此,在學習之餘,表哥還幫助家人做家務,抽時間陪伴父母聊天談心,生活愜意又充滿正能量。
一年後,表哥如願考上了心儀大學研究生學位,老家的人又投來羨慕的眼光。
莊子曾言:「不要在乎外在的言論,不要太為難自己,無累則正平。」
生活得愈久愈能明白,懂得遠離閒言碎語,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韋奇定律:意思是指,不理會他人的言論,遵從內心走自己想走的路,最終都會取得勝利。
所以,在面對他人議論時,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辯解也不爭執,直接遠離。
遠離那些說三道四的人,堅持初心、掌控節奏,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對他人最明智的反擊。
遠離不思進取的人,敢於獨立拼搏
朋友有個堂弟,念書的時候不用功,後來書讀不下去了,就去廣州打工。
然而他打工也不認真,每份工作干不到兩個月就辭職。
最後,在大城市生活不下去的他,又回到農村靠父母養活,生活混沌拮据,被親朋好友指責嫌棄。
生活中,有很多像朋友堂弟這樣的人,整天不思進取好吃懶做,總幻想好運會從天而降,卻從不肯為改變現狀而奮鬥拼搏。
其實,人只有獨立拼搏,多做高能量的事,才能迎來好運的眷顧,改變自己的人生。
作家余華曾講過這樣的故事:
余華上學時,宿舍的同學在課餘時間,不是出去喝酒作樂,就是打牌玩耍,逍遙度日。
在這種環境中,余華並沒有選擇不思進取,反而更加珍惜學習的時間,他獨自默默苦讀,練習寫作。
通過大量的閱讀,他學習了很多有些優秀作家的寫作手法和技巧,認真揣摩後,他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因此,他從一開始不懂得寫作在什麼時候分行,什麼地方用什麼標點符號,到後來,他能慢慢獨立寫出一萬字的手稿。
正是因為他長期堅持勤學苦練,他的文筆也日漸成熟。後來他的小說《活著》一經發表,就聞名於國內外文壇,直到今天仍備受歡迎。
余華就是敢於獨立拼搏,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過上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有句話說:「不思進取,是愚者的休眠。」
一個人出身平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甘願接受命運的擺布,安於現狀成為愚者,不思進取。
不思進取的人,不僅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還會連累他人受累,甚至還會給周圍的人傳遞負能量。
遇到不思進取的人,一定要及時遠離,避免遭受牽連和負面情緒的干擾。
陶行知曾說:「拼搏是萬物之父。」
懂得獨立拼搏的人,才能成為人生的贏家。
不思進取的人生,就猶如無用的沙粒,遲早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
唯有敢於為自己拼搏,獨立進取,生活才能迎來光亮,蒸蒸日上。
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說:「生活中只有10%的事情你無法掌控,而另外90%都是你能掌控的。」
懂得掌控自己的生活,遠離低質人群,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遠離得寸進尺的人,降低情感消耗,擺脫內心困擾;
遠離炫耀成功的人,保持謙遜低調,靜心修煉自我;
遠離說三道四的人,遵循自我節奏,享受自由獨立;
遠離不思進取的人,堅持拼搏奮鬥,鑄就輝煌未來。
願你能早日遠離消耗,減輕負累,過上簡單美好的生活。
作者簡介:幸運星,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