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又搞全員惡人?《宮心計》現代版,內娛編劇學學吧!這才是大女主!

2023-11-24     橘子娛樂

原標題:TVB又搞全員惡人?《宮心計》現代版,內娛編劇學學吧!這才是大女主!

國產劇罵人:你沒男人要!

港劇罵人:找個男人嫁了吧!

這個片段出自最近熱播的職場劇《新聞女王》。

文慧心(佘詩曼飾)和梁景仁(馬國明飾)從師徒發展成同級,逐漸變得水火不容。

下屬唐芷瑤成了倆人內鬥的犧牲品,被文慧心從梁景仁手下挖走又辭退。

她放下尊嚴,想重回梁景仁身邊工作

結果遭拒,還被狠狠打擊

不得不說,這段話真的殺人誅心。

跟上司用一樣的香水 =沒眼力見。

全公司都迴避卻沒同事提醒=人緣差。

找個男人嫁了吧=沒腦子沒能力沒價值。

(沒點歹毒的智商還聽不懂……)

如果拋開情愛,一個女人還能獲得精神滿足嗎?

這部劇給出的答案:能,不僅能,還很爽。

職場即戰場,全員事業批,心眼子滿天飛,但湊不齊一個戀愛腦。

梁景仁和文慧心一起直播,他突然發難,讓對方聊聊這些年的相關新聞。

他知道文慧心沒準備,挑釁地敲了敲自己手中的資料又蓋住,準備看她下不來台。

上司飛哥跟梁景仁沆瀣一氣,也禁止手下幫忙。

文姐的手下迅速找來一則新聞,想拿給她應急。

結果她輕輕擺手示意:不用。

停頓幾秒,她開始複述5年內香港發生的三起車禍,時間、地點、受傷人數、事故起因無一遺漏。

鏡頭切出去,是黑屏的提詞器和所有同事驚訝的臉。

見招拆招,讓對手打臉,不得不說,這專業儲備和應變能力真的好牛!

靠著過硬的專業能力,讓自己強到具備不可替代性,還能倒逼高位者向自己低頭。

開頭提過她想從梁景仁手裡挖人。

飛爺站在梁那邊,自然不同意,想糊弄過去。

姐直接起立,雙手插兜。

敢不同意?那你換個人來播吧。

上司被下屬威脅,心裡肯定不舒服,飛爺要求換人。

手下表示:「全程無稿直播新聞,只有文姐能做到。」

開播倒計時越逼近,氣氛越劍拔弩張。

文姐Bking上身

最後,飛爺咬牙切齒地低了頭。

代入文慧心的視角,爽嗎?爽爆了好嘛!

回想當初,她也只是個不受待見的職場菜鳥,只是抓住了機遇才得以翻身。

在一次外采任務中,她和當時的男友阿傑偶遇了賊王槍戰。

(她是記者,阿傑是攝影,倆人是同事)

在槍林彈雨中不是想著逃命,而是扛著攝像機儘可能貼近,拍下第一視角的新聞資料。

害怕到顫抖,卻逼著自己克服恐懼,硬著頭皮往前沖。

有不要命的狠勁,有野心又肯拼,才能絲毫不懼同事暗地裡使絆子。

有拿得出手的成績,能完美解決各種危機,才能在職場混得如魚得水。

由此,一步步從記者做到主播,最後坐上新聞副總監的位置。

如果文慧心的快樂是職位躍遷,那女二張家妍(李施嬅飾)的滿足感,則來自於理想信念的踐行。

她有原則、不圓滑,拒絕拉幫結派,反感應酬社交,一心只想報道新聞真相。

這姐簡直是Slay的代名詞!

同事撕X?兩耳不聞窗外事

看不慣事多的上司,直接陰陽

公司業務受影響?堅持報道真相

如果說出真相也會影響男友的事業呢?

張姐:「你說呢?」

拎包出門的速度,猶豫一秒都是對工作的不尊重

這種敬業換來的,是她在業內獲得了同行的絕對尊重。

按香港新聞界當時的背景,競爭對手之間要搶新聞,互相敵對都是常態。

同樣是晚到採訪地點,其他人連連道歉才能勉強往裡擠

她一出現,別家媒體的記者卻主動表示:「家妍姐,我讓給你。」

劇中還有一個大BOSS角色——方羅麗嫦(龔慈恩飾)。

她看重文慧心的工作能力,送她「皇后」棋子,扶她上位。

一旦對方功高蓋主讓自己不爽,遞個眼神給手下人,強如文慧心也分分鐘沒了工作。

等文慧心跑過來示好、示弱,畢恭畢敬表忠心,又心滿意足地給她升職。

掌控一切,對底下的人操控自如,這種權勢在握的上位者姿態,不比談戀愛爽嗎?

話說回來,橘去扒了扒,感覺劇中這三個角色,應該是有人物原型的。

劇中這位方太作為方先生的遺孀,成了電視台真正負責人。

她對應的正是當時TVB的幕後大老闆——邵逸夫第二任妻子方逸華

18歲的她是 紅遍南洋的歌星,遇見邵逸夫之後便退出歌壇,做了他的妾室。

35歲,正式進入邵氏公司,從採購部的普通職員到製片再到高層,摸熟公司的每個環節。

1997年,在正室逝世十年後,66歲的她才終於和90邵逸夫在美國登記結婚。

2010年,76歲的方逸華接過TVB這個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成了「女掌門人」。

TVB內部人員對她的做事方式也頗有微詞,跟劇中方太相差無幾:

凡是看不順眼的立刻炒魷魚,從不客觀評價人和事,主打一個隨心所欲。

什麼規矩?姐就是規矩!

劇中文慧心的角色對應的正是人稱「TVB慈禧太后」的曾麗珍

1970年,17歲的她還只是香港電台的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

卻在後來的日子裡,于山頭文化盛行的TVB擊敗數人,一路從助理導演、製片人,做到製作部總監。

靠的正是過硬的專業能力,和與之相配的強悍作風。

道具、監製、演員、編劇,甚至後期,任何一個環節有紕漏,都逃不過她的法眼。

演員遲到,她就刪光戲份、踢出團隊,當紅藝人也敢當眾開罵,若不聽話直接雪藏。

手上捏著許多藝人的生殺大權,誰都不敢得罪她。

她有過一段婚姻,因為不願意配合前夫安心當一個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離了。

在她看來,婚姻就是絆腳石,沒了好,沒了更方便工作。

豆瓣評分8.6的《妙手仁心》、9分的《創世紀》,都是她離婚後的作品。

梁景仁對應的則是TVB現任製作資源部總監樂易玲

劇中,他對付文慧心時,得到了飛爺的支持。

而樂易玲作為方逸華的嫡系,背靠大BOSS,風頭也一度蓋過了曾勵珍。

梁景仁愛培養手下,拉攏自己人這一點,也跟她很像。

因為她能夠決定捧誰或不捧誰,TVB的藝人往往都尊稱她一句「樂小姐」。

透過2006年佘詩曼給她做的專訪,能看出她的管理權利之大

(鄭嘉穎、林峰、胡鴻鈞都是她的愛將)

不難發現,港劇里經常能看到這種事業第一的「港女精神」。

所以TVB劇中的女主少有「傻白甜」,所有女性角色的精神狀態也遙遙領先:

她們很少專注於情愛,更願意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體會實現自我成長的愉悅。

強調男女平等,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隨著野心一路爬升,爭取一定的社會地位。

當受情愛荼毒過深的國產劇教你做「女人」時,它卻在教你做一個專業的、完整的、獨立的人。

1997年播出的《鑑證實錄》,身為法醫的聶寶言(陳慧珊飾)每逢相親,必被對方嫌棄職業。

但在她看來,法醫是死者鳴冤的渠道,對象可以不找,職業理想絕不更改。

比起談情說愛,懲處奸惡、維護公義,實現自我價值的快樂更難割捨

《鳳凰四重奏》的戴思嘉面對社會年齡偏見、輿論催婚,始終堅持做獨立自我。

(佘詩曼在這部劇里一人分飾四角,戴是其中之一)

厭倦長久關係的束縛,對愛情採取合則來不合則去的洒脫態度。

比起為了結婚而妥協和犧牲,她更享受沒有拘束、自由自在

《法證先鋒1》里的Yvonne因丈夫出軌而離婚,面對前夫求和,她果斷拒絕。

沒有怨恨、沒有不甘,只有釋然,還鼓勵對方嘗試重新站起來。

因為這段親密關係的終結,給了她意外收穫:

原來天大地大,愛情之外,一個人能獲取精神滿足的方式竟如此豐富

編劇還設置了一個小情節,特別戳人:

跟前夫聊完天后,Yvonne在回去的路上遇到賣花的女孩。

她買走了女孩手中所有的玫瑰

不再期待男人送花,而是學會給自己買花。

拋開愛情,女性依舊可以取悅自己。

這個背影,真的好洒脫

反觀內娛的職場劇,十有八九都是開篇「冤家」,中間「共患難」,然後談情說愛。

女性開始搞事業,那必定是源於感情受挫,為了「讓他後悔」。

《一路朝陽》中王菊飾演的田蓉在保險公司做銷售,一天打滿70個電話,甚至找了七大姑八大姨還是一單沒成。

每天被客戶罵、被上司罵...

不過在給男朋友洗衣做飯的瑣碎日常中,她覺得幸福滿足。

直到對方提分手,她哭著、求著還是被甩了。

然後就是戀愛腦大徹大悟,成功逆襲,三個月怒賺70萬。

因為善舉打動富二代,一邊戀愛一邊買房,成為富婆、走上巔峰。

另一種職場打怪是和霸總談情說愛,對方金手指一打,女主一路綠燈。

《一路朝陽》中的李慕嘉,雖然口口聲聲說著獨立清醒靠自己。

但是和房地產公司老總黎光談戀愛後,她所在的律所便對接了黎明集團的相關業務。

在職場能越過各種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快速升級,當真沒有「關係戶」的因素?

這種關係也很難有真正的平等,比起攜手並肩,更像是男性上位者決定是否「施恩」。

倆人著手莫愁園林項目,就因為黎光覺得藺達看李慕嘉眼神不對,生了醋意,於是自作主張讓她退出項目。

最近熱播的《以愛為營》,女主鄭書意參加婚禮被刁難,對方造謠她找了一個老男人。

然後霸總男友現身,要求對方道歉。

更讓人撓頭的是,女主對於依附男人這件事,甚至很驕傲。

只要談戀愛,便默認男人的軍功章,有她的一半

發現沒?好像內娛職場劇對於女性的想像,永遠只能徘徊在依附男人與擺脫男人的二元對立中。

這種非此即彼的創作邏輯,說穿了就是對於職場女性的成長缺乏真正的洞察和理解。

殊不知,女性的覺醒可以純粹來自內部力量,愛情也並非戒不掉的「精神鴉片」。

那些陳舊的的瑪麗蘇劇本,在被貼上懸浮、油膩的標籤時,創作者不解:一直以來的敘事結構為什麼在今天會有如此大的噓聲?

面對現代女性,他們似懂非懂,好的,既然浪漫愛不是唯一選項,那就披上事業皮再去搞浪漫愛,所以就有了以上那些荒唐。

愛情所帶來的愉悅確實可貴,但它絕非影視劇里塑造的那般萬能且必須,一段感情的圓滿,需要所遇良人,是雙方一起努力的結果,天時地利。

現代女性早已清楚個中利弊,而且野心和慾望得以實現後的巔峰體驗,情愛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取代更是謬談。

情慾之外,今天的女性看到了更多作為主體性的自己的潛力和可能。

年初的《芭比》為什麼好評如潮?

就是因為它在倡導女性跳脫出父權制社會的評價體系,拓寬視野、探索自我。

芭比是第一個女性玩偶,但我們的志向和追求不能只是成為「漂亮娃娃」。

不能待在「傻白甜」的套子裡,自我矮化成別人的掛件或寵物。

多巴胺誠可貴,內啡肽價更高。

當芭比第一次思考死亡,她就開始變得不再「完美」。

為了穿高跟鞋而生的腳變成了平腳掌,腿上出現了橘皮組織,情緒也十分波動。

但不完美也意味著真實,當踮起的腳跟終於著地,她萌生了更多自我意識。

原來,芭比是不用是完美的。

可以早起有口臭、可以烤焦麵包、可以坐在長椅上流淚

甚至可以找婦科醫生,重塑自己的身體構造

無論芭比想進行何種生命體驗,都是在書寫更多的人生可能。

而這無數種人生可能中,唯有一種被明確排除在外:

她再也不會回到那個精緻的包裝盒裡。

儘管那個盒子中有美麗的高跟鞋、有漂亮的衣服和琳琅滿目的飾品。

因為芭比們早已意識到:

那個由男人雙手獻上的世界,不會給我們力量,反而令我們身陷囹圄。

真正給我們力量的,從來都是我們自己。

這股力量令我們勇敢,既可以穿越弱肉強食的社會森林,享受平起平坐的快樂。

也可以互相扶持,一同探索廣袤宇宙的無垠精彩。

最後一句

女性的世界離了愛情不行?

看不起誰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e4b94b94e556e52391223f6d9554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