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火箭焊接「心臟」,拒絕百萬年薪,他是中國最牛的藍領!進度條13:2800:00/13:28
清晨,一聲巨響穿透雲層,紅白相間的大傘掛著黑褐色的返回艙緩緩降落,在戈壁灘上等候已久的人們不由得歡呼起來。
這是上月初發生在額濟納旗東風著陸場上的一幕。
神州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太空出差」180多天的三位太空人也平安回家。
人類奔赴蒼穹,再次圓夢九天,歷史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
中華民族走進浩瀚宇宙,探索萬千奧秘,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繼奮鬥和協同攻關。
而在這些人中,就有被稱為「金手指」、「焊武帝」的高鳳林。
幾十年來,高鳳林只做了焊接這一件事,可他的雙手比機器還要精準,如今已經榮登焊接界的「天花板」。
原來,他不僅為中國一半以上的長征運載火箭的發動機焊接過「心臟」,還一次又一次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際技術壁壘,讓世人刮目相看。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
懷著對工匠精神的信仰和傳承,他用堅守和執著、積澱和奮進,詮釋了一位航天匠人以匠心築夢、以匠藝強國的風範。
時間倒回到1970年4月24日。
這一天,吃完晚飯,高鳳林的母親就拉著7歲半的他往大街上走去,因為八點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會經過北京上空。
當時,街上到處都是人,大家都在熱烈地期盼著衛星的出現。
時間一到,人們紛紛仰望天空,果真看到了那枚最耀眼的「中國星」,拉線廣播里同步傳送出《東方紅》悠揚悅耳的曲子。霎時間,人群沸騰了。
高鳳林也覺得神奇,便問母親:「人造衛星是怎麼放上去的?聲音是怎麼傳下來的?」
母親只是微笑著摸了摸他的小腦袋:「你快快長大吧,長大就知道了。」
從那以後,一顆「航天夢」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人一旦有了夢想,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初中畢業時,他報考了技校的焊接工藝與製造班,入校後每天苦學,常常因為在車間練習而忘了吃飯。
一次下場參觀活動,更是徹底顛覆了他對焊接的認知。
他們去的車間恰好負責火箭發動機焊接,有著精湛手法和高超技藝的焊工師傅們,彼時正在結構複雜的火箭發動機前沉著冷靜地操作。
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高鳳林的腦海里。
微不足道的焊接工作也可以如此神聖,這是高鳳林始料未及的事情。
於是,他暗下決心,有朝一日,自己焊接的火箭可以一飛沖天。
匠人之心,寄乎於手。回到學校後,他更加刻苦努力地鑽研,不是學習理論知識,就是在車間裡拿著焊槍一遍遍地練習。
同時,他還開始了瘋狂的體能訓練:
一手吃飯時,他用另一隻手演示送絲動作;
就連喝水時,他也裝滿水杯來保持穩定性;
旁人休息時,他舉著鐵塊鍛鍊腕力和臂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時,技術過硬、體能達標的他順利進入航天系統旗下的企業工作,這讓他與夢想又進了一步。
尼采曾說過一句影響了無數人的話: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其實,選擇了一種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對高鳳林來說,選擇了焊接工作,就選擇了它的枯燥和辛勞。
因為心心念念的航天夢,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他都毫無怨言,始終腳踏實地。
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守初心。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試驗,都在礪匠人之心,可高鳳林甘之如飴。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工作中愈發專注和細緻的他,也早已沉澱出一顆熠熠閃光的匠心。
蒲松齡曾在書中寫道,「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高鳳林便是一位實打實的「藝痴者」。
他奮戰在一線,每天跟火、電、光打交道,從不叫苦,從不喊累。也因為匠人的精神,他還練就了兩門絕活。
火箭發動機構造精密,對焊接的要求非常高。焊工在操作過程中稍一走神就會出現失誤,而每一個細微的失誤,都可能會給國家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這其中的利害,高鳳林瞭然於心。
為了呈現最完美的效果,焊接必須一次性成功,他又花了很多心思和功夫。
一有時間,他就對著鏡子練習,或是在焊接時極力降低眨眼頻率。
不瘋魔,不成活。
成千上萬次的訓練後,他竟然真能做到在10分鐘內不眨眼且保持連續焊接。
要知道,一個人正常的眨眼頻率是每分鐘10-15次,他完全突破了生理極限。
除此以外,0.01秒完成火箭發動機關鍵部位的焊接,是高鳳林的又一個絕活。
按照之前的方案,哪怕焊槍停留在火箭燃料輸送管道壁上0.1秒,仍然可能會燒壞母體。
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縮短焊槍停留時間。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發力均勻、呼吸平穩、雙手配合精準。
學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練。為此,他繼續端磚頭、端水缸,在胳膊上綁沙袋、綁鉛條。
最後,他不僅把焊槍停留的時間控制在0.01秒,還能保證焊縫平整、焊漏到位。
更讓人驚嘆的是,在之後3萬次的實操中,他都做到了精準無誤。這不能不說是奇蹟。
極致的用心,也會帶來極致的收穫,他在技術上越來越嫻熟,焊接時也更加得心應手,處理「疑難雜症」更是不在話下。
一次,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因為低溫超導技術問題陷入困境。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找到高鳳林,請他 施以援手。不曾想,在現場調研後,高鳳林就敏銳地看出端倪,及時給出方案,難題也迎刃而解。
一時間,高鳳林成了業界的名人。航天系統相關單位的「難症」,也頻頻請他出馬,次次無往不利。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融入日常,這樣的「匠行」也讓他成為「站在巔峰上的中國技師」。
鄭燮有詩言,「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人生中的每一次磨礪,都是成長。兢兢業業幾十年,他完成了從一名普通工人到匠人身份的轉換。
大道於品,匠心於行。匠人匠心,至誠至精。
高鳳林默默堅守,孜孜以求,砥匠人之心,行匠人之事,用精雕細琢的技術成就了人生的不凡。
有人說,「匠人之所以為匠,只因他們心安魂定。」
匠人懷匠心,匠心鑄匠魂。
沒有浮躁之氣,沒有逐利之心,可以守住靜氣,可以不改初心,自然能練出一流的技術和一流的心性。
高鳳林就是這樣的人。
一次,某個部門緊急求援,我國引進的俄羅斯飛機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一時無法正常飛行。
而飛機距離執行任務不到10個小時,這項艱巨的任務落在高鳳林的身上,俄羅斯專家卻很不屑:
「你們中國人根本就沒這個焊接水平,要麼是我們派人來修,要麼送回俄羅斯修!」
高鳳林在檢查故障點後,淡淡地回應:「放心,我可以修好。」
果不其然,僅僅十分鐘,他就修好了。俄羅斯專家大吃一驚,親自驗證後,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哈啦哨兒!」
於不辯不爭之間,他的這番操作果斷又專業,還展示了大國工匠的精神境界和風骨。
不止於此,高鳳林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婉拒巨款和房產的故事。
「國之重器」焊接難度極高,「特種熔融焊接工」的名號一打出,很多企業試圖以高薪聘請他,甚至開出五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豐厚待遇,他卻一口回絕:「我不去,我要在航天事業上有更大的發展。」
有人笑他傻,他的回答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
「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從青春歲月到年逾花甲,關於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擁有一雙「金手」的高鳳林功不可沒。
比起名利,他更在乎的是國家的需要。
這些年來,他先後攻克200多項技術難關,留下的焊縫連接起來有12萬多米。
為了培養下一代高端焊接人才,他還親自帶徒弟,手把手教他們。工作之餘,他還撰寫多篇論文,作為學員們的技術參考。
其心拳拳,其意殷殷,必得厚報。因為貢獻卓著,高鳳林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年度大國工匠獎」等稱號。
古人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
高鳳林不求名,不為利,在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時,也鍛造出了匠人之魂。
在一檔節目中,高鳳林朗誦了一首題為《贏在頑強》的詩:
多少次歸零重來,多少次改弦更張,選擇航天就是選擇忍耐堅強。
我們在大喜大悲中挺起胸膛,每一次挫折痛苦,更堅定我們的方向;每一次質疑踟躕,不能動搖我們的思想。
多少次歸零重來,多少次改弦更張,選擇航天就是選擇忍耐堅強。
我們在大喜大悲中挺起胸膛,每一次挫折痛苦,更堅定我們的方向;每一次質疑踟躕,不能動搖我們的思想。
字字句句,都是他工作以來的真實寫照。
和千萬航天人一樣,他在電焊火花間堅守人生的追求,以巧奪天工的技藝助力中國走向航天強國。
傳承工匠精神,為火箭鑄「心」,為民族築夢,於這位「熔著火、烙著鐵、鑄著光」的大國工匠而言,此生無悔獻航天。
《匠人精神》一書中有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功到自然成,最終『止於至善』。」
芸芸眾生里,我們大多不是造物的工匠,卻可以做自己人生的「工匠」。
重器有型,匠人無界。
願你也能從高鳳林的身上汲取持續專注的定力和一往無前的鬥志,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
作者 | 卜一,漫遊雲水間,閒記紅塵事。
主播 |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