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關消費月活動情況,並答記者問。
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距離國務院批准北京、上海等五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已經過去了3年多,成效如何?下一步工作有何考慮?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回答北青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目前,五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超13%,中華老字號數量占全國32%,消費品進口占全國超50%,離境退稅銷售額約占全國80%,消費更有品質、更具活力。
全球優質消費資源加速集聚。三年多來,五個城市著力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加強品牌培育,打造消費升級新高地。上海打造進口消費品集散中心,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過90%,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前列。北京增加優質服務供給,發揮「雙奧之城」的優勢,舉辦多項高水平的國際賽事,打造環球影城、亮馬河風情水岸、朝陽國際燈光節等標誌性項目,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的服務性消費額同比增長7.1%。廣州推動國內外原創作品在廣州首演,2023年大中型演出數量居全國前列。
標誌性商圈建設初見成效。三年多來,五個城市加快完善城市商業空間布局,推動步行街高質量發展,推進智慧商圈建設,讓消費者逛街更舒適、更便利。上海打造東西兩片國際級消費集聚區,覆蓋南京路、淮海路等核心商圈。北京高標準推動王府井、三里屯等商圈改造升級,2023年王府井的商圈客流突破1億人次。廣州改造提升北京路、永慶坊等歷史文化街區,讓「老味道」與「新業態」相得益彰。天津推動閒置商業載體再利用,推動金街、五大道等商圈疊代升級。重慶觀音橋商圈引導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錯位發展,引入了海洋館、城市纜車、動漫文創等多種業態,單日最高客流突破百萬人次。
消費創新引領能力持續提升。三年多來,五個城市積極推進首發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消費新場景,激發市場活力。上海率先出台首發經濟支持政策,做強「首發上海」等活動IP,2021年至2023年累計引進各類首店3000多家。天津推動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打造安里甘藝術中心、民園西里等特色消費場景,將原天津熱電廠舊址改造為購物中心,成為城市更新的典範。重慶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對民主村社區進行「留改拆增」微改造,融合咖啡店、茶館、餐酒吧、社區食堂等新業態,讓老社區煥發了新生機。
國際化消費環境不斷優化。三年多來,五個城市持續改善外籍人員支付環境,不斷提升消費便利度、舒適度,讓全球消費者「方便來、願意來」。上海舉辦「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2024年前三季度國際旅遊入境人數達到461.3萬人次,同比增長1倍。北京打造藍色港灣等入境消費友好商圈,推動重點商圈、景區、四星級以上酒店外卡POS機布設覆蓋率達95%,實現外卡「拍卡過閘機」乘坐地鐵,前三季度接待入境遊客增長2.1倍。廣州完善涉外服務,出台全國首部關於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的地方性法規。剛剛在廣州舉辦的第136屆廣交會,第一期、第二期就接待了超過20萬來自全球各地的採購商。
作為2024「消費促進年」的重頭戲,本月,商務部會同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五個國際消費中心培育建設城市舉辦「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精品消費月」。盛秋平表示,商務部將組織好消費月活動,指導五個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圈、展會、節慶活動,培育更多「必購必帶」的商品,打造更多「必游必玩」的場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
編輯/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