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爆款製造機」的女性綜藝,該走出舒適區了

2023-04-24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不再是「爆款製造機」的女性綜藝,該走出舒適區了

作者| 糖炒山楂

編輯| Mia

「全女綜藝值得五星,希望以後多拍一點全女生的綜藝」、「是女生就給我打五星,讓男寶破防吧」……《女子推理社》上線一周,豆瓣等社交平台上湧現了大量諸如此類的聲音。

「她綜藝」不是新鮮名詞,但「全女綜」在推理題材上的探索仍然讓市場為之興奮。我們肯定創作上的突破,但並不認可這樣的「盲目推崇」:從首期來看,節目有其可看性,比如對職場現實的映射、女性嘉賓表現亮眼,但同樣有節奏較慢、劇本相對簡單、後采破壞沉浸感等問題。

廣義上的「她綜藝」,往往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類是以女性為綜藝主體,在不同的社會身份、題材類型里進行挖掘;另一種則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做女性用戶愛看的綜藝。以《女子推理社》為切口,我們想要探討的其實是第一類綜藝,也就是女性群像綜藝。

這也是今年平台押注的一大題材類型。《女子推理社》之外,據不完全統計,僅Q2在播和待播的女性群像綜藝還包含了《展開說說》《乘風2023》《漂亮的戰鬥》《花花嘻遊記》《團結的力量》《求職高手女性職場季》等,其中不乏一些嘉賓陣容亮眼、題材有新意的平台頭部項目。

那麼問題來了:平台為何押注女性群像綜藝?曾經催生了最多爆款的女性群像綜藝,發展到如今有哪些隱憂?觀眾喜歡怎樣的女性群像綜藝?我們不妨一一道來。

女綜全景:從「爆款製造機」到「泯然眾人」

理智說來,女性群像綜藝曾是國綜史上誕生過最多爆款的類型之一。

比如《超級女聲》開國產選秀之先潮,也是女性群像綜藝的開端;網綜選秀時代的《青春有你》《創造營》,也都推出過女生季且市場表現極佳,虞書欣、楊超越、王菊等目前仍活躍在影視市場中;再到《乘風破浪》以一己之力掀起「姐學」狂潮。

不止是選秀。被網友奉為女性群像綜藝天花板的《偶像來了》,是一檔生活體驗類節目。曾經的萌娃綜藝時代,《媽媽是超人》也曾撬動了無數話題和關注。也有口碑代表作,「浪姐團綜」《樂隊的海邊》豆瓣評分9.2,也是一檔集音樂與餐廳經營於一體的慢綜藝。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各大平台衛視不斷在女性群像綜藝上發力了。更宏觀的,據藝恩數據報告顯示,女性用戶在「女性向」綜藝中的占比高達87%,在這個「得女性用戶者得天下」的時代,女性綜藝基本盤穩定。同時相比男性,女性議題往往更容易撬動更廣泛大眾的討論熱情,槓桿效應加倍。

但是,爆款絕不是女性群像綜藝的全部真相。選秀與女性天然有著超高契合度,也締造了一次次的全民追綜熱潮,但有著 「選秀代餐」之稱的《了不起舞社》《舞蹈生》等,聚焦女性舞者頗具創意,但市場表現卻稱不上「爆款」。《了不起舞社》在這一季也弱化了女性概念,轉而主打明星帶隊和廠牌競技。

大量玩起了「女性+」的綜藝,也在播出期間湮沒於網際網路。如多個平台衛視押注的「姐妹系列」,《姐姐妹妹的武館》《姐妹們的茶話會》《姐妹俱樂部》《姐姐的京劇團》《小姐姐的花店》等,看似噱頭十足但觀眾買單率有限。

尤其是這兩年來,扎堆的女性群像綜藝上線,但能夠被市場所廣泛關注的卻寥寥無幾。甚至於市場排頭兵「浪姐」系列,也在第一季的爆炸效應後在第二季不可避免出現影響力下滑,直到第三季的王心凌效應才得以翻盤。

一輪輪的話題、情感收割,再心思細膩的觀眾也在逐漸麻木,而女性群像綜藝也在逐漸從曾經的「爆款製造機」走向「泯然眾人」。更多的新播綜藝,也像一簇煙火,熱度制高點往往停留在了開播的那一下,然後快速沉寂。

女性群像綜藝,為何不香了?

當下綜藝市場,對女性群體的挖掘越來越多元,視角也愈發細膩和新穎,構成了一副社會面極為宏大的女性群像全景圖。而我們不妨以做梳理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市場對女性群像的挖掘,大致有三種路徑:其一,在人群屬性上持續拓展,深挖女性的情感世界。比如萌娃綜藝時期的《媽媽是超人》,職場媽媽主題的《上班啦媽媽》,完成時尚與銀髮群體碰撞的《媽媽,你真好看》,瞄準女性友誼的《我們是真正的朋友》,聚焦熟齡女性情感的《怦然再心動》等。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感綜藝,在這裡的確貢獻了女性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樣本,成為了女性多元化表達的縮影。只是隨著創作者把女性的不同身份搬上熒幕,市場的反饋卻從最初的話題共鳴,發展到之後的同質化嚴重,看似話題噱頭十足但缺少新鮮感。

其二,以更多在綜藝場上驗證的熱門題材承載女性群像和價值態度。這種開發模式的確豐富了女性群像綜藝,成為當下的一種新主流。只是也要注意,市場更多是將女性群體簡單嫁接到成熟品類中,快速收割題材熱度。「降級版」的類型綜藝自然無法令觀眾滿意,甚至各有各的問題。

優酷的《我是女演員》是演技綜藝的「衍生品」,最終在爭議中一季而終。《女子推理社》是推理愛好者期待已久的「全女本」,但是探案劇本略顯簡單、彈幕上不乏一眼「看穿」真相的觀眾,讓其恐難成下一個「明偵」。在《脫口秀大會3》《這就是街舞》後,市場也推出了女性脫口秀、街舞綜藝,只是市場效果有限。

當然也有表現較好的節目。《樂隊的海邊》雖然被網友視為樂隊版的「中餐廳」,但口碑爆棚更甚於《中餐廳》,只是出圈之路仍待繼續努力。女性群像與成熟題材類型的碰撞,本是一場「1+1>2」的融合,但缺乏對女性群體的精準洞察、難以跳出類型綜藝的成熟框架,也成了這類綜藝最大的問題。

其三,是另闢蹊徑的創新,以新概念、新內核撬動市場。「浪姐」的乘風而起,最初吸引人的就是它敢於第一個將「姐學」搬上綜藝舞台,30+女性在這裡被正視。但更多的,是一些打著新鮮概念最終只能隔靴搔癢的節目,比如各種姐姐妹妹傻傻分不清楚、換湯不換藥的「女性+」綜藝,也在消耗類型綜藝的好感度。

這裡還涉及一個問題,即嚴肅議題與娛樂效應間的難以兩全。比如極具現實意義的《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無法獲得更廣泛大眾的關注,高度依賴話題、金句效應的情感綜藝更容易被看見,但又快速在爭議中被拋棄。長此以往,話題效應也成了女性群像綜藝最難以揭掉的標籤。

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雖然龐大的基本盤決定了女性群像綜藝不會徹底出現「無人問津」的冷淡局面,但同質化嚴重、創新度低、話題效應等問題,也讓觀眾熱情消退。未來只有轉換思路和視角,才能尋求更多創作上的可能性和縱深性。

走過了「舒適區」,2023女性群像綜藝待如何?

今年是女性群像綜藝有所創新的一年。相比戀綜賽道在Q2的「保守」,其他賽道的女性群像綜藝正在快速布局:《展開說說》應網友所請,聚集了四位「敢說」女性;《女子推理社》聯動芒果諸多綜藝進行的宣發預熱可謂聲勢浩大,不過最終還依賴於節目品質本身。

《漂亮的戰鬥》《花花嘻遊記》將全女陣容搬到戶外,雖然這一貫是男性更占優勢的類型和戰場,目前前者已經官宣了張雨綺、孟子義、楊超越、王濛等嘉賓;後者的擬邀嘉賓包括了白鹿、虞書欣等炙手可熱的影視小花。其他還有《團結的力量》,同樣聽起來頗為「硬核」。

再談招商問題,女性群像綜藝一貫是招商的寵兒。這兩年綜藝招商毋庸贅述,但女性綜藝穩定的市場基本盤和女性對品牌消費獨特的帶動能力,決定了其表現不會太差。有數據顯示,2022年TOP10「她綜藝」合作品牌同比上漲55%。即使是被市場低估的女性情感訪談類節目,商業價值同樣是高於行業基準值的。

更直觀的,去年的《乘風破浪》合作品牌數達到12個,女性訪談節目《你好大女生》合作品牌數達到了8個。不過到今年,《展開說說》和《女子推理社》分別只有3個和2個品牌合作,當然不排除品牌繼續加碼的可能性。

而回歸市場,觀眾到底想看什麼樣的女性群像綜藝?透過市場輿論和影視風向,能夠看到一些關鍵詞:一方面,議題挖掘。女性情感被挖掘至今,靠噱頭或是隔靴搔癢已然不可行,以更新穎的人物關係去挖掘更深層次、更直切時下觀眾痛點的問題才是關鍵。前兩年的熟齡女性便不失為一次破局之舉。

社會議題同樣需要多元化挖掘。職場話題今年的熱門議題,《女子推理社》不同於其他推理綜藝的最重要之處,還在於其將破案環境放置在了更具真實感的職場環境中,直播、醫美、面試場景、整頓職場等話題快速戳中了大眾的心。

另一方面,以更極致的創新去挖掘女性群體身上的綜藝感和綜藝關係。女性群像綜藝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出選秀和情感的「舒適區」,打破將成熟的綜藝框架不斷複製粘貼到女性群體中的創作捷徑,在更廣闊的賽道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打破觀眾對女性群像綜藝的審美疲勞、真正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製作觀念上的轉變同樣至關重要。即使是火爆如《乘風破浪》、曾經的《創造營》《青春有你》,在女性群像的剪輯上也難免扯頭花、勾心鬥角的引導走向,但若回歸市場大眾真正想看的,卻是女性互助、「一群漂漂亮亮可可愛愛的女生一起快樂玩耍」。觀念不轉變,離觀眾永遠有距離。

要麼從女性群體本身出發,要麼做綜藝創新下的女性表達,但歸根結底都要求更極致、更具新意、更高度融合的女性綜藝。2023年了,女性群像綜藝是時候走出舒適區了,而我們也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d1309a0236fce4474de2bb37f828d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