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男孩高考復讀704分進北大,父母是英語老師,畢業獲唯一特等獎
近些年,國家在高等教育規劃中大力發展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好的大學,也起到了「排頭兵」的作用,2019年就特別設立了「未名學士」榮譽獎項,為得就是鼓勵學生在基礎學科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發展。2022年的暑假,一位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走出的本科生拿到了這個榮譽,不僅如此,他還是首屆教育部拔尖計劃活動唯一特等獎的獲得者。他就是從江西小鎮走出來的男孩王次天,回顧他的成長歷史,還頗有一點傳奇色彩,值得很多家庭學習。
第一次聽到「王次天」這個名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霸氣,僅次於「天」的人,太了不得了。王次天出生於江西贛州一個沒有名氣的小城鎮,父母是英語老師。在他人看來,這就是王次天的先天優勢,父母都是老師,起點就比絕大多數人高了。可是,王次天的父母沒有想常人所想,在王次天小時候採用各種教育方式,而是完全「散養」的模式,從不干涉他的選擇。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下,他很快形成了獨立、愛思考的性格,也有了充分時間進行大量閱讀,從而在三觀建設上,他比同齡上要成熟很多。
我想,這一點也是優秀孩子能夠脫穎而出的重要一點,孩子心智越成熟,他對未來的目標就會越清晰,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內驅力強大以後,孩子的學習就不要家長操心,他們就會主動自覺的學習。所以,讓孩子進行大量閱讀是非常必要的培養方式。
父母的「散養」讓王次天有了大量自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樣,也讓他失去了很多在常人眼中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譬如參加競賽。相信不少家庭培養孩子,若是想讓孩子走競賽生的道路,也許早在小學就已經布局,初中會開始各類競賽提優課程,王次天就差了許多。
王次天在進入重點高中之前,只是隱約聽說過有「競賽保送生」,但是,直到高二,他才對此感興趣。在別人看來,這個時候才開始發力,衝刺「競賽保送生」時間上有點太晚了。但是,他沒有放棄。時間上有些倉促,他就花更多的時間訓練,用勤奮努力彌補,他幾乎停掉了所有高中課程,全心全意的開始競賽課程訓練。想要拿到競賽保送生的資格,至少要取得全國前100名的好成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競賽金牌。
從小沒有受過挫折的他,結結實實的摔在了競賽道路上,決賽圈的失誤讓他之前的努力全部作廢。但是,一模考試的優異成績讓他又充滿了驕傲的情緒,平常也不和同學一起刷題,在他看來,北京大學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結果可想而知,高考成績非常差,王次天成為了一名復讀生。有過競賽和高考的兩次失利,王次天端正了心態,復讀的一年,他緊抓每一分鐘,埋頭苦讀,不負眾望,以704分的成績敲開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大門。
從王次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的跌倒和爬起,這也是每一個少年身上應當具備的氣質,即使遇到千難萬阻,也有用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它。一個天才少年不努力都會落榜,身為普通人的大眾更要牢記勤奮的重要性。
進入大學以後,王次天身上也出現了許多大學生都有的問題,迷失了學習方向,在大家尋找本科生科研項目時,他毫無目標,沒有學習動力,大三就被老師勸退了。
這個打擊又一次激起了王次天「越挫越勇」的性格,也讓他正式和物理結緣,並且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研究的課題拿到了教育部拔尖計劃唯一的特等獎,也是北京大學的優秀本科研究項目,他也成為了北京大學的「未名學士」,現在已經直博北京大學。
看過王次天的經歷,可以發現一個孩子的成功,起點不決定終點。王次天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母完全「散養」,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靠的正是從小培養的良好習慣和堅韌不拔、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質,這些是每個家庭都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賦予孩子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向王次天和他的父母學習,成長的道路上不要焦慮,也不要害怕,堅持不懈的奮鬥,一定能收穫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