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不出海,就出局

2023-12-24   筆記俠

原標題:2024,不出海,就出局

內容來源:《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效率疊代·萬物新生」2023新增長大會。

分享嘉賓:施展,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高級筆記達人 |天朗明月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26 篇深度好文:5270 字 | 13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效率疊代·萬物新生」2023新增長大會。

分享嘉賓:施展,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高級筆記達人 |天朗明月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26 篇深度好文:5270 字 | 13分鐘閱讀

商業認知

2023年中國企業有一個主題詞,「出海」。

目前我們會看到很多相關的消息,關於中國企業大量地向海外轉移這個事情,這些消息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知道,在中國過去這些年,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進行國際政治博弈時候,我們所依憑的一些力量或者能力的來源,是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而現在,這種大規模「出海」的事情是否會影響這樣一個地位,是否會導致進一步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衰落等等一系列這些問題?進而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一、新秩序之下,

用舊有經驗判斷「轉移」不再準確

現在網上對於「出海」問題的討論,對中國製造業轉移這個問題的討論。

從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來看,我個人不太同意的,因為有一個前提大家忽略了,就進行了判斷。

1.中國經濟的崛起,帶來全球政治與經濟空間的分離

這個前提是:

最近這30年來因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導致了全球秩序出現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變化,全球的政治空間跟經濟空間發生了分離。

這是什麼概念?

用兩個數據來看一下可以更加直觀,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30年前當時全球各國貿易結構當中大約有70%以上是製成品貿易,只有不到30%是中間品貿易。

那就意味著絕大部分產品是在單個國家內部完成生產的,這是在30年前。

而到了貿易戰打起來的前一年2018年這個數據正好反過來,70%以上是中間品貿易,不到30%是製成品貿易,意味著絕大部分產品都變成了橫跨多個國家完成生產。

如果出現這樣的變化,這就是我所說的政治空間和經濟空間的分離。

政治空間是由國家所主導的,國家覆蓋於具體的領土、具體的人口這一系列特徵,這是我們所說的政治空間。

而經濟空間不是由國家所主導的,或者你說宏觀經濟政策這也許是國家可以來控制,來主導。

但是具體的微觀的經濟運行過程這不是由國家來主導的,具體的微觀的經濟過程是由企業家來主導的。

企業家所主導的經濟空間這個世界它已經是橫跨各個國家,形成了完全另外一種空間,一種完全不同的空間結構,在這種空間結構之下導致政治和經濟空間的分離。

相應地也會使得我們在30年前有效的一些判斷,在今天的這種處境之下有可能那個判斷就需要做調整。

比如貿易戰。貿易戰美國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跟歐洲、日本打過很多次,而那會兒打貿易戰美國基本都能達到它的政策目標。

原因在於,那會兒政治空間跟經濟空間是大致重合的,多半國家是在單個國家內部完成生產的,如果不想讓你的產品進來,我豎起貿易壁壘你的產品根本進不來。

但是隨著政治空間和經濟空間的分離,橫跨多個國家生產,這種情況下過去的政策放在今天來使用很有可能達不到他的政策目標。

這次貿易戰並沒有把中國的產品真的就達到美國最初的政策目標,遠遠沒有達到,差得非常遠。原因在於剛才所說的空間分離。

在貿易戰之後可能有人會看到一些數據,比如中國對美出口在大幅下降,越南對美出口在怎樣大幅上升,一進一出可以證明世界工廠在向越南轉移。

但是很少有人看第三個數據,就是中國對越出口在大幅上升。

這種情況下你在談是不是轉移,此時你必須要去問這個轉移是什麼意思?到底是什麼在轉移。

2.中國製造業不是轉移,而是供應鏈的溢出

當時我2019年到越南做比較深入的調研之後,當時得出一個判斷,所謂的中國製造業向越南轉移,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轉移,而是中國供應鏈往外溢出,但這是2019年疫情前所做的判斷。

當時中美之間的衝突主要還是在利益層面的衝突,可是經過疫情這三年現在的衝突已經變得更加複雜,已經遠遠比利益衝突要複雜得多,有可能人們就會有更多的考量。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即便經濟空間跟政治空間分離,是否仍然能維持我剛才所說的邏輯溢出的可能性?

我們要看一下全球格局,因為這種分離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

二、中國製造業「轉移」的,多數是前台

我曾提到製造業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當然所謂的崛起實際上某種意義上是被崛起,是美國要推動它的創新產業,要提升創新效率,於是它有動力,當然不僅美國,西方國家。

它有動力能把生產環節外包出來,中國因為一些特定的歷史機緣以及自己的一些天然稟賦,使我們能承接起這個外包。

一半多的中低端製造業都伴隨著外包過程轉移到中國,西方進入到一種去工業化的節奏。這個背景下中國跟西方之間形成一個廣義的二三產業循環。

中國跟非洲為代表的不已開發國家之間形成一個廣義的一二產業的循環,中國輸出製成品,資源國提供原材料,西方提供市場。

由此形成一個全球西方消費國,東亞生產國,東亞以及德國、東西歐生產國,形成這樣的一種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以及它想要轉換為另外一種格局,那不是很容易的,一朝一夕就能轉換的了的,因為涉及到各國之間的比較優勢,相互之間變動的一個過程。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成長帶來了製造業層面上也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我拿網際網路來做類比。

1.前台轉移

網際網路上最近這些年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也就是前台、中台跟後台。

所謂後台在網際網路上,就是基於海量的數據,對其進行提煉。

而提煉出來的數據要基於這個得出的東西,會有什麼功能,各種技術的能力的總成都在中台實現。中台是各種技術能力的總成。

但是中台不跟用戶打交道,跟用戶打交道的介面是在前台。

只要中台非常強大前台就可以做得非常輕,前台只是用戶調用那些功能的入口,用戶按哪個鈕,調用哪個功能,接下來中台開個接口到前台調用就完了。

這是我剛才說的前台、後台、中台的概念在網際網路上是這樣的。

在製造業上前台、後台、中台是什麼樣的?

後台在我看來,就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以及大規模的熟練勞動力的群體,你要想發展製造業無論如何都需要這些。

中台是能夠高效率快速疊代,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提供多樣的中間品、零部件的供應鏈網絡。

在供應鏈網絡裡面,你需要什麼零部件,需要什麼中間品,這個供應鏈網絡都可以迅速地疊代出來,迅速地給你生產出來,以及物流到位。這是中台。

而前台是什麼,前台就是最終向用戶交付的那個介面,最終把所有中台提供的這些中間品、零部件把它的部分能夠整合為一個成品,最終可以交付給用戶,這個屬於前台,也就是最終的組裝環節。

在這個結構之下,我在觀察中國製造業轉移,即便到了疫情之後,在2023年我也是到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到東南亞、中東都跑了若干次,去做調研。

結果,差不多驗證了我之前的一個假想,就是目前大規模「出海」或者用那個詞「轉移」,所轉移出去的主要是前台,中台出去的很少。

2.中台難出

我之前對中台很難轉移這個事我有過另外一些純理論上的推演。

首先說,中台在中國的供應鏈網絡規模目前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如此之大的規模、能力,把你龐大規模的供應鏈網絡一下子都給承接下來。

假設中國的中台也在往外轉的話,也能往外轉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任何國家都只能承接一個片段,它的效率一定是相對比較低的,成本也會上升。這是一個方面。

再一個方面,我們姑且假設中國的中台也能轉出去,如果能轉出去的話,意味著中國內部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失業,以及企業大規模破產。

大規模失業跟破產帶來另外一個效應是什麼?

就是中國的要素價格會急速暴跌,不管是土地、資本。而相應的轉入地,因為規模很小,中國這邊轉出去一點,他們就有可能吃撐了,相應地它的要素價格就會暴漲。

這邊暴跌那邊暴漲,現在很多人往外轉是因為外面的成本優勢,這邊暴跌那邊暴漲成本優勢一下就逆轉過來了。

這種一逆轉當然一定程度上就會抑制它轉移的過程。

而且,這個有現實的一些案例支撐。

比如在貿易戰打起來之後,很多企業都往越南轉移。尤其是電子類的企業,往越南北部河內,往那邊轉移,原因是他們離珠三角比較近,物流供給從這邊採購非常方便。

目前轉的僅僅是前台,已經帶來了當地要素價格劇烈的變化,在河內周邊的工業區地段比較好的地方地價租金已經跟深圳持平,這還僅僅是前台,假設中台過去經濟會出現大問題。

這是我剛才說的我判斷中台很難出去的原因之一,會導致兩邊成本倒掛,進一步抑制轉移。

再一個,如果這麼往外大量轉移的話,剛才我們聊到成本會大幅上升,而成本大幅上升相應地消費國是在西方,西方來採購這些東西都會變貴,而西方現在面臨幾大問題之一就是嚴重的通脹,高黏性的通脹,如果你的這些東西都在持續變貴的話,通脹這個事很可能就更難抑制。

所有這些東西疊加在一塊,都使得中台的轉移本身會有一個極限。

三、前台的轉移,帶來中國經濟新增量

反過頭來再說中國這邊,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台出不去,但是前台大量出去的話,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應?

在我看來有幾點,第一中國目前的經濟就製造業來說,僅從存量的角度來看,我仍然不認為中國的存量有什麼問題,中國的存量仍然非常好。

中國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增量嚴重不足,而增量的不足不是經濟的原因,是一系列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但問題是存量的活力得靠增量把它拉動起來,你沒有增量的話,存量就是植物人狀態。

中國的經濟存量不錯,但是增量不夠的話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往海外轉移的這些前台實際上在開始以另外一種方式提供增量。

1.前台轉移是新增量

當然,目前來說轉出去的那些前台,所提供的增量遠遠不足以彌補中國內部虧損掉的增量,遠遠不足。

但是總比沒有強,而且如果轉出去再多一點的話,反過來頭來對於國內的這些存量,對於國內的中台來說終於有了可以呼吸的空間。

在這個意義上,前台往外轉移,有一些企業家跟我討論這個事情,我就會說多多益善,應轉盡轉。

但要注意,你要想往外轉中台的話你的機會很少,要轉就轉前台,前台往外轉的越多,中國這邊仍然留存的中台有的呼吸空間才有可能更大一點。

這個意義上我對中國企業的前台大規模的轉移出海等等這些事情我並不悲觀,某種意義上我樂見其成。

2.中台利潤減少

前台是跟用戶打交道的介面,大家對其有品牌認知,有新聞價值。而中台是2C的,除了行內人對它有認知,它沒有新聞價值。

也就造成了中國企業普遍外轉的「假象」。

於是可以看到有品牌的前台在往外轉,但是看不到沒有品牌認知的中台沒有往外轉。

前台不斷在往外轉,剛才我說到它可能會對中台帶來一些新的增量,提供一些新的活力。

但是另外一個效應,有可能各個環節裡面利潤在比較大的環節是在前台,而中台的利潤相對會比較少。

這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效果,中國這邊有可能企業過得非常之苦非常之艱難。

但是在中台這個意義上世界工廠製造業中心仍然在中國,但同時你又過得非常之艱難,這兩個事情有可能是可以並行的。

這也是依照過去的邏輯,覺得很難想像很難發生的事情,但現在它是一個很有可能會出現的一個現象。目前我觀察到的調研到的一些企業,確實也給了我這樣一些例證。

我們剛才一直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前台、中台轉還是不轉等等。仍然是在政治空間,在它的視野格局下看這個問題。

可是我一開始也談到了政治空間跟經濟空間發生了分離,經濟空間是由商人主導運行推動。

四、新一輪「下南洋」大勢之下,危機並存

我們視角再切換到商人這個視角來看,這些出海的商人,這一輪「出海」我稱之為新一輪的「下南洋」,這一輪的下南洋跟一百年前的下南洋區別巨大。

但是這輪下南洋是中國的企業帶著技術、資金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去下南洋。

而且這個新南洋很可能不僅僅是在東南亞,有可能基於它的行業,基於各自比較優勢的不同,可能分布在幾個方向,比如東南亞、拉美、新東歐我籠統地稱之為「新南洋」。

1.利潤回流,或許可以解決老齡化問題

這些新南洋的商人他們把前台轉出去,相應地剛才聊到,有可能利潤相對大一點的環節,意味著在隨著這種大量的轉移。

我經常拿它做的一個類比是,在85年廣場協議之後,很多人說日元升值,於是日本就有了失去的10年、20年,日本從單純的生產國同時發展為一個消費國。

如果你只生產不消費的話,你的進出的順差會過大,導致一系列的貿易不均衡,這種貿易不均衡一定會引發很多的地緣衝突。

如果從生產國同時也發展為消費國的話,可以把過大的順差以某種方式對衝掉,這種國際地緣衝突也有可能被逐漸對衝下來。

再一個方面,日元大幅升值意味著在海外投資變便宜,所以很多人在海外大量的投資,形成影子日本。

前兩天看一個數據,日本在海外的資產總額是18萬億美元,把這倆一抵消後日本仍持有的凈資產是4萬億美元,形成一個巨大規模的影子日本。

這個影子日本各種利潤的回流等等,使得今天的日本的老齡化問題仍然很嚴重,但是它迴旋餘地大很多。

這個過程中是否有可能出現一個海外影子中國,從而在未來,剛才稻葵教授也提到了老齡化的問題,如果那樣很大規模的影子中國能出現的話,對於未來很大的轉換餘地也會大很多。

2.掌握話語權,是保護自己的關鍵

在新南洋的中國人他們可能有大量資產大量財富在海外在新南洋,我們回顧歷史會知道,如果你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話,你就是行走的肥肉。

對於這些新南洋的商人來說,需要所在國怎樣的一種政策?怎樣的一種法律是對他們而言比較友好的?

比較利於他們財產安全的,他們是否能推動這種政治進程把剛才所說的比較好的法律政策等等把它給推動出來。

我經常打一個類比,我說如果能推動這種政治進程的話,就有機會成為新南洋的猶太人。

剛才我所說這樣一種政治自覺,這樣一種你跟當地經濟社會之間形成有機關聯,從而能夠進行政治進程中進行交易。

這些東西要想浮現的話,有可能不僅僅是一些商學方面的知識、經濟學方面的知識。

還需要更多的政治學、法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一系列的知識,相應地對於今天的中國企業家中國商人的出海來說,這也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系列的知識儲備。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