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如果你身邊有一個萬元戶,那肯定是妥妥的超級富豪,每天沐浴在大夥羨慕嫉妒恨的眼光中。因為毫不誇張地說,那時候的萬元戶人數甚至比現在的億萬富翁還少。
不過如果把時間進度條再往前拖到60年前,也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如果你是萬元戶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了。相反,還每天過得心驚膽顫,深怕別人知道,每天還得想方設法去藏匿甚至毀掉這些財富。
不過,同樣的時間點,在地球的其他地方,也會有不同的境況。
比如60年前的美國,作為萬元戶(1萬美元)就沒有這種擔心。可能有人會說,在經濟極為發達的美國,就算擁有1萬美元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不擔心,也沒什麼好自豪的。
那麼,事實上,1萬美元在60年前的美國,算不算有錢人呢?
有沒有錢,不是看帳戶里餘額的數字有多少,而是看能買到多少東西。就好像曾經辛巴威人的銀行卡中,動不動就幾百億上千億的餘額,但實際上每天買個茶葉蛋都夠嗆。
好,我們來看看60年前的美國,1萬美元可以買到什麼?
查了好多古資料,終於找到一個那個時代美國的一些主要消費品的價格,如下圖:
大概翻譯一下:
一套新房——$8,450(請注意,這裡用的詞是house而不是apartment,也就是說這個價格能買到的房子小別墅)
平均年收入——$3,216 (這裡沒有說明是個人,還是家庭收入)
一輛新汽車——$1,511
平均月房租——$75
哈佛大學一年學費——$600
一張電影票——$0.65
一加侖汽油——$0.18
美國國內郵票——$0.03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一萬美元在美國可以買到一棟新的小別墅和一輛新汽車,剩下的錢還可以看60多次電影。
這就是妥妥的可以滿足有車有房有浪漫的物質基礎啊,而且還是全款的那種。
這要是放在現在,怎麼說都得是百萬(美元)富翁以上的級別吧。
開一下腦洞,如果有美國人從那時候開始炒房,到現在能賺多少錢?粗略地估計了一下,大約是100倍,也就是投入1萬美元,現在大概能賺個100萬美元。
這樣的收益率算不算高呢?如果放在我們中國,按照這十幾年的房價發展來看,肯定不算。
不過對於老美來說,除了次貸危機前那幾年以外,他們對於炒房這事並不是很追捧。相對而言,他們更喜歡玩金融投資,比如股票、基金或者衍生品之類的高收益高風險產品。
大夥都知道,這種風險投資品,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夜敗光。當然,如果理性一點的,堅持長期投資的觀念,能挑到那些可以發展為「百年老字號」的股票,一般都可以賺不少錢,甚至可以「嚇到自己」。
《華爾街日報》在今年年初就報道過這麼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1961年,一位住在紐約名字叫做「Michael Boyle」的年輕人,他繼承了父母留下的生意。不過沒有經商天賦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公司經營一落千丈。不到半年的時間,他便決定賣掉企業,拿到了3萬美元的現金。
在無意中,他接觸到了巴菲特,對這位華爾街新秀的「價值投資理論」極為推崇,也非常看好巴菲特新成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於是,他便拿出1萬美元買入伯克希爾的股票,將其交給巴菲特去打理。
看著每年拿到的高額分紅和不斷增長的伯克希爾股價,Michael Boyle便決定將這家公司選定為自己「價值投資」的目標,將一開始投入進去的一萬美金當成超長期的定期存款,從不套現。
到了2021年,Michael Boyle不幸病逝。律師在整理他的遺產時,發現當初他那1萬美元的伯克希爾股價,已經價值1.4億美元。有投行的分析師做了一個估算,如果加上每年獲得的現金或者其他形式的分紅的話,Michael Boyle當初將一萬美元交給了巴菲特,已經變成了2.1億美元,而且還是隨後那種。
按照美國現在的房價和車價,兩億美元可以買上百套豪宅和上百輛豪車了吧。如此看來,巴菲特比炒房穩一百倍?
當然,世界上就只有一個巴菲特,也只有一個伯克希爾·哈撒韋,並且不是每個人都是Michael Boyle。有伯樂的眼光很難,能堅持數十年就更難了。對於更多人來說,他們在股市上更多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所以,這等傳奇故事姑且聽聽了事,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