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差距在於缺乏幼時「砸缸救人」的那種勇氣和魄力

2024-01-14     康康歷史

原標題: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差距在於缺乏幼時「砸缸救人」的那種勇氣和魄力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人盡皆知,可謂家喻戶曉,至今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北宋時期,年幼的他和一群夥伴們玩耍,親眼目睹其中一人落入水缸中。不過,他並沒有像別人一樣嚇得哇哇亂哭,而是鎮定自若地用石頭砸缸救人。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本著實事求是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走進北宋,走進這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為了抵制抄襲,本人在來源於網絡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

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司馬光出生於河南光州光山。當時,父親司馬池正擔任著光山縣令,因而給兒子取名為「光」,從小就悉心教導他讀書學習。

司馬光不僅天資聰明,而且勤奮好學,七歲時便能背誦《左氏春秋》並通曉要意,屬於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在一次玩耍時,他竟然還做出了「砸缸救人」的壯舉,簡直轟動了京洛一帶。

司馬光的聰明好學、博學多知和勇敢無畏,越來越被父親喜歡,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兒子。甚至於,就連平時涉政、郊遊和訪友都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下增長了見識,被誇贊「凜然如成人」。

由於各項都很出色,司馬光被當時的許多大臣和名士一致看好,尚書張存甚至主動訂立婚約將女兒許配。1038年,也就是寶元元年,十九歲的他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就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途。同年,又迎娶張氏為妻實現了雙喜臨門,實在是羨煞旁人。

1039年,也就是寶元二年,因為父親調往杭州任職,司馬光也主動申請改任了蘇州判官。不過,正當他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干時,母親卻不幸病逝了,從此辭官回鄉丁憂守孝。

党項人是西羌族的支裔,最早盤踞於青海一帶,長期都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還在唐末平定黃巢起義時被唐僖宗冊封為夏國公。北宋建立後,首領李繼遷率部歸順,但依然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隨著遼國崛起,他們又向對方稱臣,基本上臣服於兩強之下。

通過對吐蕃和回鶻等地的征伐,党項人逐漸奪取了西涼府、甘州、瓜州和沙州等地,勢力範圍擴大後也擁有了與宋遼叫板的資本。1032年,李德明病故後由太子李元昊繼位,開始了更加瘋狂和激進的擴張之策,甚至圖謀稱帝建國與宋遼兩國平起平坐。

可惜!宋軍對外作戰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只不過,北宋的國力太過強大,以至於西夏「不敗而敗」,實在是因為耗不起才被迫媾和。

1041年,也就是慶曆元年,司馬光剛剛為母親服喪期滿,父親司馬池卻病死在了晉州。於是,他和兄長司馬旦扶靈回到了故鄉夏縣,悲痛地表示「平生念此心先亂」。

為父丁憂期間,司馬光將滿心的悲哀都化作了創作的動力,寫出了《四豪論》、《賈生論》和《十哲論》等名篇。同時,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下層百姓的疾苦和無奈,希望入仕為官安邦治世。

1044年,也就是慶曆四年,司馬光丁憂結束後重新為官主政豐城縣,短短半年時間便「政聲赫然,民稱之」。兩年以後,他接到詔旨調任大理評事,從此成為了一名京官。

1047年,也就是慶曆七年,貝州農民王則起義後自稱東平郡王,開始與朝廷公開為敵。當時,司馬光父親的生前好友龐籍正擔任著樞密副使,他連夜寫成了《上龐樞密論貝州事宜書》為對方獻計獻策,提出了恩威並施和分化瓦解的策略,僅僅兩個月便平定了這次起義。

1055年,也就是至和二年,龐籍前往并州出任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司馬光也在他的提攜下改任了并州通判。當時,他已經年滿36歲,雖然和妻子張氏恩愛如初但卻始終無兒無女。

封建社會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妻子張氏不願意委屈丈夫,於是悄悄購入一個美女為妾。不過,司馬光竟然無動於衷,甚至連看都沒看,表現出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客觀來說,司馬光的方方面面都稱得上是封建社會的「模範官員」,除了不貪財、不戀權和不好色,而且還心懷社稷和忠君愛民。問題來了,就是這樣一位「楷模」,為何會親手開啟了北宋黨爭,又親手摧毀了王安石變法?

或許是多次在基層履職的緣故,亦或許是成熟穩重的緣故,司馬光的政治理念日益保守,與青年時期簡直判若兩人。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自己的「一生之友」和「一生之敵」王安石,二人相互敬佩但卻相互不服。

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12月,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比司馬光年輕兩歲。毫無疑問,二人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也都是為了實現大宋王朝的中興,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對於國家的現狀,王安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變法主張,而且還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主張。只不過,當時的宋仁宗已經力不從心,故而沒有準奏,只是嘉獎了他的忠君愛國而已。

在王安石的推動下,被稱為最後一次機會振興北宋的「熙寧變法」開始了。果然,變法很快就初見成效,極大地緩解了社會的各種矛盾,也極大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但是!由於這次變法的步子太大,膽子也太大,極大地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而且,王安石此人太過於理想化,也太過於天真,認為所有人都會像自己一樣支持和維護變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都成為了反對派,甚至就連中間派也臨陣倒戈了,比如司馬光。

司馬光在變法之初,儘管認為這種「高大全」的變法舉措極難成功,但還是抱著謹慎和樂觀的態度予以了支持。最起碼,他沒有進行過明確的反對,也絕對不是反對派的成員。

就以王安石變法中最著名的「青苗法」為例,規定各州縣的農民在夏秋兩收前可以向官府借貸現錢和糧谷。當然,各地官府也會收取不高的利息,這樣既能緩解農民困難,又能增加朝廷收入,看起來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實際的變法過程中,各級官員往往都是陰奉陽違,理解力和執行力都出現了重大偏差。於是,有人為了謀取私利而提高了利息,有人為了騙取政績而虛報了產量,各級政府層層加碼欺瞞朝廷。

除了青苗法,像水利法、保甲法、募役法、將兵法和均稅法也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句話,經書不錯,但卻被一級一級的和尚們念歪了,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加之,反對派們利用一切手段破壞新法,甚至採取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同歸於盡之策。於是,越來越多的百姓們開始怨聲載道,開始採取了懷疑和抵制的態度。

最關鍵的是,曾經無比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也開始猶豫了,在一班近臣和權貴的詆毀下終於動搖了。見此情景,反對派們一擁而上紛紛落井下石,鄭俠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皇帝作為證據,文彥博還把「天久陰」和「華山崩」等不祥之兆拿出來說事。

在反對派和改革派硬槓的同時,中間派們卻開始變節倒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馬光。一次,他和王安石甚至當著宋神宗的面進行唇槍舌戰,而且誰都不肯讓步,一個堅持「大刀闊斧」,另一個則堅持「徐徐圖之」。

在反對派的持續攻訐下,宋神宗終於不再支持王安石,甚至下旨廢除了爭議較大的部分新法。老皇帝駕崩後,年僅八歲的趙煦繼位,朝政大權完全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把持,而她歷來就非常仇視新法。

1074年,也就是熙寧七年,王安石被罷免了參知政事一職,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身份被貶為江寧知府(今江蘇省南京)。同時,司馬光被朝廷召回擔任參知政事,他不僅重新起用守舊派大臣,而且還接連廢除了絕大部分新法。

身處江寧的王安石欲哭無淚,眼見自己嘔心瀝血的成果被消除殆盡,已經到了五內俱焚的程度。結果,他在第二年就鬱鬱而終,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得知王安石過世的消息,司馬光顯得十分悲痛,還堅決要求優渥對方的家屬和親眷。據《宋史》記載:

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

可以說,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沒有個人矛盾,只是政見不同而已,算得上是君子之爭。只不過,正是他的墨守成規和固步自封,不僅直接導致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而且喪失了北宋最後一次可以中興的機會。

如果,當年的王安石變法能夠取得成功,北宋的歷史或許會被改寫。但是,這也只是假如而已,歷史無法回頭,更無法改變。

歡迎關注支持@文史不假,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bd4d427d37b1b48fc850152a4e22b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