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400多年,走進界首琉璃寺,心底清凈,一生琉璃不浮生

2020-08-03     朱文鑫

原標題:穿越1400多年,走進界首琉璃寺,心底清凈,一生琉璃不浮生

安徽的界首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四季分明,交通發達,這裡人傑地靈,資源豐厚,不僅是彩陶之鄉、剪紙之鄉,還有「小上海」之稱。

在去尋找古窯的途中,一座琉璃寺靜靜地獨立郊區,格外矚目。據考,界首琉璃寺建於隋朝之前,興於唐朝。琉璃寺前身叫留龍寺,留龍寺前身叫五福寺。據說,李世民就生在五福寺。

隋唐時期,琉璃寺大小寺廟30多座,僧人千人之多,琉璃寺主敬藥師如來佛,當時廟寺香火裊裊,紫氣繚繞,煙雲映日,靈氣十足。它是隋唐時期中國的大型寺廟之一,也是中華佛教聖經之一。

藥師如來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發紫色琉璃光,故稱東方琉璃世界。他與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共為佛教三世佛,又稱佛教三尊,他靈氣十足,佛法無邊,恩澤百姓,是民族之魂,文化之寶,百姓之福。界首琉璃寺歷史悠久,傳奇多多。隨朝初年,唐高祖李淵在譙州(今安徽亳州市)任刺史時,公元265元(武德7年3月),他帶兵討伐江淮浦公拓,兵部駐紮界首琉璃寺。李淵天天朝拜藥師佛,乞求佛祖保佑他馬到成功國。據傳說,由於藥師佛顯靈,李淵帶後打仗,歷經重重磨難,均轉危為安,得了天下,建立了大唐江山。故此,群眾把五福寺改為留龍寺。唐太祖李世民登基後,他為了紀念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如來佛,把留龍寺改為琉璃寺,並賜皇帝萬歲碑一座。碑文豎行「皇帝萬歲」,碑文橫行「留芳千古」。據查之正,它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皇帝萬歲碑,至今還保留在原址寺廟內。因此界首琉璃寺傳承至今,它是界首市的一張老名片。元朝末年,紅巾軍領袖劉福通(界首沙河南岸人)不忍元朝血腥統治,拜佛起兵,除惡濟貧,掃盡天下不平事。他帶領農民義軍打遍大河上下,長城內外,東抵遼東,直通大都(今北京),給元朝血腥統治以致命打擊,徹底動搖了元人的統治,為朱明皇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徐州、蚌埠、開封、商邱等商府之地被日軍占領,津浦、隴海鐵路交通中斷,蔣介石為阻止日軍西進,不顧萬民死活,捍然扒開了花園口黃河大堤,豫東和皖北壩成澤園,唯獨界首城黃水未泛,日軍未占。當時日軍坦克開到離界首城18公里處,深陷泥潭,動彈不得。當時駐守在界首的湯恩伯部與萬民朝拜藥師佛保佑,向日軍發起攻擊,日軍狼狽逃竄。界首吉地,百難不入,百害不侵。抗戰期間,界首成為敵占區通往內地的唯一通道和門戶,一時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界首市被譽為名噪全國的「小上海」,人們稱頌界首為神佛之地。

界首琉璃寺歷經千年滄桑,明朝中晚期遭到一次大的破壞…..1958年大煉鋼鐵,琉璃寺保留下來的唐朝時期給僧人烹飯的一口巨大鐵鍋,被收去煉鐵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琉璃寺又遭毀滅盡,只倖存一間藥師佛的小廟和皇帝萬歲碑。為了追回琉璃寺歷史的輝煌文化,打造一個新時期的東方琉璃寺世界旅遊文化,2014年,統籌規劃,在原址基礎上,重建輝煌。

走近琉璃寺,檐角的風鈴,在微風輕輕一吹,依舊發出悅耳悠遠的聲音。端坐靜立在這樣的光陰里,人是明媚的,念是無暇的,心是空曠的。於是,遠方便成了詩,入了畫。而我,在驕陽似火的初秋,心的安靜的如遊絲一般在古色,古典,古香中感悟的是淡淡的涼爽之意。是的,當下每日都有一些浮躁的事物跳躍在人們的視野,人,如果像琉璃一般清透,不招搖,不炫目,不必管門前的生意是車水馬龍,心若清淡水,平凡的日子,也就樸素而充實。

回望琉璃寺大殿,靜守山中日月,或許,時光會拉長了一些等待的距離,埋葬了一場又一場的春花秋葉,又有何妨呢?只要心中有景,處處都是繁花。只要心中有念,時時皆是安暖。且讓我平淡的煙火,就這樣平淡著。且讓我匆匆走過的流年,依舊不語著,而我依舊如初嫻靜。

於是,回到界首縣城,獨坐在琉璃一般的時光里,為自己鋪展一紙筆墨,泡上一壺清芽。生來一顆琉璃心一本書,一枝筆,一硯墨,從日出到月落,淺讀慢寫,淺飲細酌。直到,把一本書,從緣淺,讀到情深,讀到唏噓。把一行詩,由淺韻,寫到濃韻,寫到無韻。把這座小城的故事,從青梅竹馬,寫到錦瑟年華,寫到耋耄老去。

我,就這樣在安徽的界首,穿越1400多年,走進琉璃寺,在這「小上海」的繁華里,尋一份獨自心底清凈,願一生琉璃,不浮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bDis3MBURTf-Dn5Pl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