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魚庫洞庭湖,一年出魚1.6億斤,10年禁漁裡面最大的魚有多大

2024-01-15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長江魚庫洞庭湖,一年出魚1.6億斤,10年禁漁裡面最大的魚有多大

洞庭湖被稱為「長江魚庫」,其年產量最高為1.6億斤。十年禁漁已經過去了兩年,裡面的魚有多大?

洞庭湖雖有著「800里洞庭」的美譽,但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據水利部門的測算,洞庭湖的實際面積為2740平方公里。

是我國僅次於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 湘江、沅江、資江、澧水四條河流,還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調弦口的1.878萬公里洪道面積,就足足有4040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洞庭湖,不僅是我國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之一,更是各種魚類的天堂

洞庭湖平均水深六米,那裡面最大的魚能長多大?洞庭湖的漁業資源可以說是非常豐富,根據不完全統計,洞庭湖流域一共生活著117種魚類,但在21世紀已經滅絕了十種,僅剩107種。

其中最常見的草食性魚類,如四大家魚、鯉魚、鯽魚等。也有中華鱘、鱤魚、瓦子魚等大型肉食性魚類。

得益於天然資源的優勢,洞庭湖一直都是長江的魚庫,這裡出產的魚,肉嫩味美,沒有土腥味,深受各地市場歡迎。據水產部門統計,1950~2000年是洞庭湖漁產業最富饒的時期。這50年里漁獲產量基本都在1萬噸以上,而1996年的產量是歷年來最高的,捕撈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8.2萬噸,也就是1.6億斤。

其中二三十斤的魚更是數不勝數,八九十斤的大青魚偶爾也會捕獲到。2018年,更是有漁夫在三江口捕撈到一條體長1.5米,重達104斤的瓦子魚

你認為這樣的體型重量的魚算是最大了?可這並不是洞庭湖發現最大的魚。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內最大的魚有多大?

過去有人曾用「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來比喻魚可以長得很大。那究竟多大的魚才算「無秤稱」呢?1931年,人們在洞庭湖中就曾捕撈到一條1125斤的中華鱘,這是淡水湖中準確記載的最大的魚,也是洞庭湖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魚。這比1997年漁民在洞庭湖誤捕的那條560斤的中華鱘還要一倍。

中華鱘是我國長江流域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它是一種古老的洄遊性魚類,在20世紀60年代,中華鱘捕獲量較大,成為了重要的漁業資源。70年代時,長江里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更是能達到1萬餘尾,但自從80年代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產卵洄游途徑受阻,3年內幼魚數量急劇衰退,導致資源量減少97%。數量更是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僅剩57尾。此時中華鱘的種群數量,已面臨著瀕臨滅絕的處境。如果再不加大力度對它們進行保護,中華鱘也會像曾經的白鱘那樣走向滅絕。到時候,我們的後代如果想要了解中華鱘,就只能去博物館看了。

洞庭湖除了曾發現過中華鱘這種大魚王之外,還有出現過白鱘,白鱀豚等珍貴物種。但這些物種都因受到長江漁業捕撈、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等影響,也同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而白鱀豚在2007年已被宣告功能性滅絕,從此失去了蹤影。但人們更願意相信白鱀豚只是暫時躲起來了,等長江流域的環境好轉侯,它就會回來的。

洞庭湖除了發現過白鱀豚,還出現過同屬鯨豚類的江豚,但江豚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禁漁之前,長江流域存活的江豚已不到1500頭,而洞庭湖水域僅剩200頭左右。白鱘更是在2019年時,就被宣告永久性滅絕。這也是長江流域實施「搶救性保護」的開端。總的來講,中華鱘是洞庭湖最大的魚類,至於洞庭湖以後還會不會有比之前發現的1125斤中華鱘更大的魚,就有待世人的發現了。

洞庭湖曾發現最大的魚有1125斤,如今實行了十年禁魚,裡面最大的魚有多大呢?

隨著長江十年禁漁的實行,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大有好轉,如今「十年禁漁」計劃未到兩年就已初見成效

長江特有魚類也從32種增加到了37種。如今洞庭湖中雖然還沒有發現過超過千斤的中華鱘身影,但是20年未見的管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監測出來,到現在,刀魚也可以上溯到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洞庭湖附近的村民,經常可以看到烏泱泱的魚群在到處亂竄,村民猜測應該是湖中的大魚或江豚在捕食。

因為最近的洞庭湖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的江豚成群結伴地在湖中嬉戲,偶爾有幾十斤的大魚跳出水面。

除了洞庭湖之外,多地也有江豚頻繁出現。2022年以來,長江南通江蘇段就出現了30餘次,累計數量超過120隻的江豚。去年丹江口水壩泄洪的時候,同樣出現了不少體長一米多,重量接近100斤的超級大魚,說明十年禁漁已初見成效,十年的禁漁期,足夠大多數魚類進行兩至三個世代繁衍,十年之後,幾十斤,上百斤的大魚也將隨處可見。可能長江十年禁漁期過後,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也會成群結隊地歸來,出現在世人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b2a1cfc21b004972d83c47a673a7e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