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科學盛宴的近思與遠眺:「最強大腦」眼中的今日科學與明日世界

2024-10-25     文匯報

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科學家相遇在臨港滴水湖畔,會有怎樣的觀點碰撞,又會有哪些奇妙的交集?在今天(10月25日)舉行的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與同為物理學家的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薛其坤院士,不約而同談起了「溫度」

格羅斯詢問過許多科學家: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是什麼?得到的最大共識是全球變暖。而在薛其坤所在的凝聚態物理領域,室溫超導材料的最大制約也是溫度。他說,一旦室溫超導成為現實,人類將走入電影《阿凡達》所描繪的未來世界。

無論是眼前亟待破解的科學問題,還是事關人類未來的前途命運,都是「最強大腦」眼中至關重要的議題他們的「近思與遠眺」不僅詮釋著本屆論壇「卓越科學 創新致成」的主題,也讓更多人意識到,唯有科學的創造力才能把握時代變量,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尋找破局路徑,最終迎來充滿福祉的明日世界。

溫度決定未來

作為粒子物理學、量子色動力學和弦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格羅斯一直心繫地球安全。他總喜歡就此向自己的科學家朋友們提問,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的答案聚焦於全球變暖。「自然發出了明確信號,氣候變暖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在我們身邊。」格羅斯說。

過去100年,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大幅延長了人均壽命。然而,格羅斯指出,科學是中性的,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惡。令這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欣喜的是,本周,他在北京和上海街頭看到很多綠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車,「『綠牌』汽車的普及,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雙碳』目標的有力舉措。」

同樣是物理學家,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也很關心溫度。因為如果室溫超導真能實現,將帶來許多不可思議的應用。薛其坤打比方說,假設實現了室溫超導,這座位於臨港的頂科論壇永久會址就可以懸浮並漂移到任何地方。

從23K(開爾文)起步,科學家已在250K的溫度下實現了超導。這些激動人心的進展讓人們對室溫超導的實現充滿期待。薛其坤說,這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這一過程將大大加深人類對物理及材料科學的認識。

「我們每天都對著元素周期表絞盡腦汁。」他表示,材料科學是許多顛覆性創新的基礎,自1911年超導現象首次被發現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各種適合的超導材料。過去40年,凝聚態物理學的許多進步都來自新材料的開發和組合。而這種進步對人類社會,尤其是信息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AI改變晉升

科學的發展總能為人類帶來解決危機的新希望,但人工智慧(AI)、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一路飛奔,也給現有社會帶來了巨大倫理衝擊。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我的技能是不是永遠過時了?不會使用AI,在就業市場上是否毫無競爭力?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皇家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長期研究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問題,他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研究表明,2016年到2022年,英國僱主對員工技能的需求沒有發生大變化,仍是以人際溝通為主的傳統技能。

但他提醒人們,AI將改變職業晉升的邏輯。過去,高級崗位從業者通常是從初級和中級崗位中表現優異的員工中晉升而來,但AI的出現可能減少初級和中級崗位的數量。對此,皮薩里德斯建議,除了改革教育和培訓體系,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訓練外,未來爭取崗位的關鍵是主動思考。

根據皮薩里德斯的理論研究與社會調查,相比機器人技術對員工福祉的提升,AI技術的快速應用讓人們對失業充滿擔憂,而「失業」是最令人不快的。在大語言模型等生成式AI的衝擊下,從律師、會計師到公務員等,尤其是初級崗位從業者,都感受到因新技術失去工作的潛在威脅。因此,「人們需要思考一個職位的終極狀態需要哪些技能,而不是僅僅按照傳統路徑逐步晉升。」

無形更有力量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科學家有責任將研究方法和成果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而不僅僅局限於少數研究者。頂科論壇致力於彙集全球頂尖科學家,無論是青年才俊還是資深專家,分享他們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發現,探討這些成果在促進人類健康、技術創新和經濟繁榮中的重要應用。

不可否認,科學獨行俠的時代已然過去,多學科、跨領域、大交叉逐漸成為新的科學範式。從本屆兩位頂科協獎獲獎者的經歷不難發現,導師、同事和學生的參與,在他們的科研之路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24頂科協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得主、康奈爾大學講席教授喬恩·克萊因伯格坦言,導師關係和專業合作是他工作中最持久、最寶貴、且最具價值的部分。

2024頂科協「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講席教授傑瑞米·內森斯在獲獎感言中提到了科學研究的「無形」收益。他說,科學研究的成果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形成果體現在那些徹底改變世界的發明創造中。然而,科學研究的無形收益同樣深遠,但尚未被完全認知。這些益處體現在科學思維對人類心理和社會的影響上,包括對真理的渴望、對膚淺解釋的質疑、在數據不符時放棄原有假設的意願、對新觀察和新思想的開放態度,以及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欣賞,而它們可能正是我們抵禦不確定世界的確定力量。

作者:任荃 沈湫莎 孫欣祺

文:任荃 沈湫莎 孫欣祺 圖:袁婧 編輯:劉琦 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aed879e31193206c20e7844703575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