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到了,「白露見三象,遍地起墳頭」,指哪三象,農諺咋說?

2024-09-06     以文溫暖三農

9月7日就是白露節,「白露見三象,遍地起墳頭」一句尤為引人深思。這句諺語雖帶有些許誇張,卻深刻反映了農民對天氣變化的敏感與對農作物收成的深切關懷,那麼,「三象」究竟指的是哪三種天氣現象?這些現象又如何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與收穫?讓我們看看有道理嗎?

一、白露交節下雨

"白露見三象"之首象,深邃地揭示了自然界於這夏秋更迭之際的微妙平衡——降雨之舞。白露,這一輕盈命名的節氣,恰似天地間一位溫婉的畫師,以晨露為墨,於萬物之上勾勒秋的序曲。此時,天空似猶抱琵琶半遮面,時而細雨綿綿,溫柔地拂過稻田,猶如慈母之手,輕撫著即將成熟的稻穗,不僅緩解了夏日遺留下的乾渴,更仿佛是大自然最細膩的灌溉,促使每一粒穀物都蘊含著豐收的喜悅與希望,飽滿而晶瑩,預示著年歲的豐饒。

然而,這雨絲亦藏著另一番考驗。若雨量失控,傾盆而下,便化身為雙刃劍之暗面,無情地侵擾著農人的辛勤耕耘。過多的雨水匯聚成澤,不僅阻斷了作物根系與空氣的親密對話,更如同沉重的枷鎖,束縛了生命的活力,為病蟲害的肆虐提供了溫床,使綠意盎然的田野蒙上了一層陰影。更有甚者,連綿不絕的陰雨,如同織就了一張無形的網,讓成熟的作物難以逃脫,只能無助地在田間掙扎,最終可能化為一片片霉爛,那份由希望轉為絕望的沉重,足以讓人心生惋惜。

農諺悠悠,猶如古老的智慧之泉,流淌出「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的深邃哲理,它不僅是一幅季節更迭的細膩畫卷,更是農人心中那把衡量天時、順應自然的精密尺。這簡短的十二字,仿佛是大自然對勤勞耕耘者的溫柔提醒,又似一位智者,在晨曦微露中低語。

試想,白露之際,天空若輕灑細雨,如同織女輕撫銀線,織就一片清涼,卻也悄然拉響了霜凍將至的預警。這雨,雖暫時驅散了夏日的餘熱,卻也似一位不速之客,提前預告了寒意的侵襲,對那些嬌嫩的作物而言,無異於一場無聲的考驗。它們需在這涼意中堅韌不拔,方能迎接秋日的豐收。

因此,農人們需懷揣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如同守護幼子般細心照料每一片田地。他們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留意著風雲變幻,一旦捕捉到雨絲飄落的信號,便迅速行動起來,疏通溝渠,確保排水暢通無阻,讓多餘的雨水無法滯留,侵害作物的根系。同時,防病治蟲的工作亦不可懈怠,以科學的手段,為作物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抵禦即將到來的風霜侵襲。

二、大風天氣

第二象限的畫卷緩緩展開,正是白露節氣的深邃篇章,此時,自然界的筆觸變得粗獷而不羈,大風天氣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然降臨。隨著北國寒流的悄然南侵,天空仿佛被無形的巨手撕扯,狂風呼嘯,捲起千堆雪似的雲朵,也裹挾著大地的塵埃與不安。

這風,不僅是季節更迭的信使,更是自然界的考驗者。它狂野地穿梭于田野之間,時而低吟,時而怒吼,所到之處,沙塵暴如黃龍騰空,遮天蔽日,對脆弱的農作物而言,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那些嫩綠的葉片、飽滿的籽粒,在風的肆虐下,如同風雨中的浮萍,搖搖欲墜,有的甚至直接遭受物理性摧殘,產量與品質的雙雙下滑,是風留給大地的傷痕。

更為嚴峻的是,大風如同貪婪的吸血鬼,加劇了本就緊張的農田乾旱狀況。它無情地抽走了土壤中的每一絲水分,讓作物在渴望甘霖的目光中日漸憔悴,生長的步伐變得蹣跚而沉重。而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作物成熟之際的倒伏景象,如同戰場上倒下的勇士,它們本該挺立於秋日的陽光下,迎接豐收的喜悅,卻因風的侵襲,無奈地匍匐於地,不僅讓農民的汗水化為泡影,更讓那本應沉甸甸的收穫變得遙不可及,品質大打折扣,留下無盡的遺憾與嘆息。

面對大風天氣,農民需提前做好防範工作,如加固農田設施、修剪作物枝葉以減少風阻等。同時,還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減少大風對農作物的損害。

三、刮北風

第三象,乃是白露時節最為典型的自然序曲——北風勁起之時。這北風,宛如一位嚴苛的導師,攜著秋日的深沉與凜冽,悄然掠過廣袤的大地,宣告著季節的更迭。它不僅是自然界的一縷清風,更是季節變換的使者,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引領著氣溫的急劇滑坡,仿佛一夜之間,便將夏日的餘熱驅散殆盡。

北風的輕撫,雖帶著幾分寒意,卻也蘊含著對豐收的期許。它像一位巧手的工匠,以降溫為筆,以霜露為墨,精心雕琢著每一寸土地上的農作物。在這股寒流的催化下,稻穀更加金黃飽滿,果實愈發甘甜誘人,農作物的成熟度與品質均得到了質的飛躍。然而,這北風亦是一柄雙刃劍,其冷酷無情之處,在於能輕易掀起霜凍的帷幔,將一片生機勃勃的田野籠罩於銀裝素裹之下。

霜凍,這自然界的冷酷考驗,對農作物而言,無異於一場嚴峻的生存挑戰。它悄無聲息地侵蝕著作物的生命力,輕則讓果實失去光澤,口感打折,仿佛美人遲暮,風韻不再;重則直接導致作物細胞破裂,生命之火熄滅,留下一片枯黃與蕭瑟,給辛勤耕耘的農人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與心靈創傷。因此,在享受北風帶來的豐收預兆之時,人們亦需時刻警惕,以防霜凍之害,確保來之不易的豐收成果得以安然入倉。

因此,農民在享受北風帶來的涼爽時,也需警惕霜凍的發生。他們需密切關注氣溫變化,及時採取覆蓋保溫、灌溉增溫等措施,保護作物免受霜凍侵害。同時,還需加強田間管理,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確保作物能夠順利度過這一敏感時期。

四、有道理嗎?

除了上述「三象」外,還有許多與白露節氣相關的農諺,如「白露到,菊花黃」、「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等,這些農諺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生動描述,更是農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它們不僅指導著農民的農事活動,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和人文關懷。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農民對天氣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但農諺所蘊含的智慧和啟示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們提醒我們尊重自然規律、順應時令變化、科學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同時也告誡我們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收穫。

總之,「白露見三象,遍地起墳頭」這句農諺雖帶有些許誇張成分,但它所反映的農民對天氣變化的敏感和對農作物收成的深切關懷卻是真實而深刻的。在享受白露帶來的涼爽與美景的同時,我們也應銘記這些農諺所蘊含的智慧與啟示,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ac39977b40ddb9894113bd8e5338b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