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雨」來了!美援烏遠程火箭炮,射程擴大10倍,地面戰大殺器

2022-05-29     佐羅軍事

原標題:「鋼雨」來了!美援烏遠程火箭炮,射程擴大10倍,地面戰大殺器

「鋼雨」來了!美援烏遠程火箭炮,射程擴大10倍,地面戰大殺器

據參考消息援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28日報道,多位美國匿名官員向美媒透露稱,拜登政府正在考慮向烏克蘭提供多管火箭炮系統,這一計劃最早將在下周對烏軍援名單中對外公布。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總統拜登的政府傾向於向烏克蘭軍方提供美國製造的火箭炮系統,這批名單中的多管火箭炮系統,除人們熟知的履帶式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外,還將包括大名鼎鼎的M142「海馬斯」高機動多管火箭炮系統。倘若一切順利,那麼「海馬斯」的到來,將使得烏軍炮兵的遠程打擊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M142「海馬斯」227毫米多管火箭炮採用了輪式高機動底盤,是一種輕量型大威力火箭炮,戰鬥全重只有10噸,因此整個武器反應迅速,系統規模小,隱蔽性強,機動性好。

海馬斯採用模塊化整體吊裝,再裝填時間只要5~10分鐘。每個彈藥模塊由6管火箭彈組成,採用玻璃鋼的一次性定向器,無銅無鐵,發射完即可拋棄。海馬斯火箭炮可以配備射程70~160公里的GMLRS制導火箭彈,頭部採用了空氣舵片,慣性+GPS聯合導航,末端的精度為米級。

海馬斯火箭炮的特點是即可以使用雙用途子母彈進行面目標的打擊,也能使用精確制導火箭彈打擊硬目標。

一個9門火箭炮組成的M142「海馬斯」火箭炮連,一次可齊射54枚遠程火箭彈精確打擊54個硬目標,這個強悍火力相當於3個18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營齊射4次「神劍」制導炮彈的總和。

早在2021年底,俄烏雙方因頓巴斯地區局勢惡化劍拔弩張之際,美媒就以未來爆發的俄烏衝突為由,羅列出了美國援烏的五種武器,在這其中,就包括有M142「海馬斯」高機動多管火箭炮系統。等到俄烏戰爭正式打響後,烏克蘭當局旋即向美國求援,多次討要美製多管火箭炮系統,進而就直接點了「海馬斯」的名。

但拜登政府卻視若無睹,堅持不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海馬斯」不同於一般的多管火箭炮系統,它可以發射ATACMS(美國陸軍戰術飛彈系統)飛彈,該彈最大射程達300公里。儘管在飛彈領域內可劃歸在近程行列中,可對於炮兵來說,足以用遠程來形容,此外命中精度隨著技術發展,可達到驚人的9米左右。

因此威脅性驟然提升,如若美方貿然將此類裝備提供烏軍,那麼就需要考量俄方的反應,換句話說,拜登政府是懼怕俄方的激烈反制,進而導致局勢徹底失控。但俄烏戰爭持續到今天,一切都在常規戰爭領域內進行,儘管烏軍也得到了大批西方軍備的援助,可終究是基礎薄弱,自然不是俄軍的對手。

如當前異常艱難且戰況膠著的頓巴斯戰事走向,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隨著頓巴斯地區重鎮紅利曼的易手,分布於烏東地區的烏軍重兵集團,處境將愈發不利。在此背景下,若不加大對烏軍援的力度(注重數量的同時,更要注重質量,以此縮小與俄軍裝備的技術代差),那麼後續戰事的走向只能是以崩盤告終,唯一的決定因素只是時間而已。

作為替代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的後續裝備,「海馬斯」在注重火力打擊性的同時,如何提升機動性能,使之符合美軍在冷戰後所提出「輕型化轉型」這一戰略目標構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底盤選擇上,「海馬斯」在發展之初就摒棄履帶式底盤,轉而採用輪式底盤,經過種種考量後,美軍最終選用5噸級別的M1083A1式中型6%uD76戰術車輛底盤。

在攜帶一組六聯裝火箭發射箱後,「海馬斯」的戰鬥全重也僅為10.9噸,比攜帶12枚火箭彈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戰鬥全重為25.9噸),重量減少一半之多。由此帶來的直觀好處便是,在各戰區間投送多管火箭炮系統時,無需再動用C-5或是C-17戰略運輸機等機型,僅僅用C-130戰術運輸機就可以滿足。

戰略投送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時,單批次運輸數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不過較為遺憾的是,美軍大量裝備的CH-47「支奴干」及黑鷹直升機,無法對其進行吊運,儘管可以動用陸戰大隊裝備的CH-53E重型運輸直升機進行空運投送,但仍需要兩架次,因此倒不如C-130來得便利。

該底盤裝備有一台輸出功率達292馬力的卡特皮拉3116 ATAAC型柴油發動機,配合艾里遜MD-7D型變速箱,使得其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達8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則為480千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海馬斯」基礎版本沒有加裝裝甲防護組件,因此使得其在後續反恐作戰中生存性受到一定威脅,美軍在汲取這個經驗教訓後,最終通過小幅改進,對其加裝了裝甲殼體,由此提升了整套系統及作戰人員的安全性。

此外便是火力打擊性,「海馬斯」可配用美軍現役及在研的火箭彈、陸軍戰術飛彈及LRRF長射程精確制導飛彈等。

僅以常用彈種為例,火箭彈方面,「海馬斯」主要使用M30A1/M31型GMLRS精確制導火箭彈,M31型火箭彈戰鬥部重90千克,為單一彈頭的爆轟-破片彈,射程達15~84千米,鑒於其採用GPS/INS組合制導系統,使得其具備不俗的命中精度,據稱其圓機率誤差僅為5~10米,因此這便是其獲得「射程70千米的狙擊步槍」美譽的來源。

至於2015年研製成功的M30A1型火箭彈(M30型子升級改進版本,鑒於其死火率太高,目前業已停產),該彈採用替代戰鬥部(AWP),其內部裝有1.8萬個,直徑僅有數毫米的鎢鋼金屬小球,當命中目標後,會瞬間朝著四面八方炸開,毀傷效能頗為驚人。

ATACMS系列飛彈方面,「海馬斯」一次可發射一枚,該彈長3.96米、彈徑0.6米、全重1.5噸。制導體系上,基礎版本採用雷射陀螺捷聯慣性制導系統+雷達指令修正,使得圓機率誤差僅為50米左右。後期改進型號則將制導體系進行了信息化升級,美軍為其加裝了GPS系統,且可與美軍通用數據鏈及無人機等各種探測器相連接,此外又增加了近炸引信等,使得其圓機率誤差僅為9米。

現階段「海馬斯」可發射多種ATACMS飛彈,如1997年定型列裝,大幅降低死火率,射程在70~300千米範圍內,戰鬥部系M74型反步兵/反裝甲子彈頭(內部搭載有300枚子彈頭)的M39A1型(Block 1A),再者便是2001年定型列裝,射程在70~300千米範圍,戰鬥部系單一彈頭的智能式反裝甲子彈藥(BAT彈藥)M48型,此外還有2004推出的M57型及2016研製成功的M57改型,上述彈藥的射程,戰鬥部載荷並無多大變化,美軍對其主要改進集中在打擊精度方面。

對於烏軍來說,獲得M142「海馬斯」高機動多管火箭炮系統,不僅僅是獲得一般意義上的多管火箭炮系統那麼簡單。如其適配彈種從傳統單一型向多元化發展:打擊距離則從淺近提升到縱深領域、目標毀傷更是面積毀傷與精確拔點相結合、以及在陣地配置上,可由戰鬥一線向後方機動轉變。

只不過,諸如美陸軍發明的「海瑪斯快速滲透」戰術,並不會在烏克蘭戰場上看到,畢竟俄軍已掌控烏克蘭全境制空權,且烏軍能遂行該戰術的運輸機數量也是寥寥無幾。但可以預見的是,「海馬斯」的抵達,將對俄軍形成重大威脅,且這種威脅範圍已從戰況激烈的前線蔓延至後方腹地。

到2021年1月,美國的227毫米精確制導遠程火箭彈(GMLRS)的生產量達到了5萬發,為此美國陸軍還專門發文表示祝賀,稱之為「里程碑」式的進步。不過,這種新型的GMLRS制導火箭彈的射程只有70公里。美國如果支援烏克蘭這種制導型火箭彈,可以直接從美軍的倉庫拉出來。

海馬斯火箭炮的裝備的數量,截至目前在整個美軍僅為375套,倘若對烏提供,總數應在50套左右上下浮動。且提供單位恐不是美陸軍隸下的野戰炮兵旅,應當是隸屬於國民警衛隊的野戰炮兵旅及旅級戰鬥隊負責提供,儘管這與澤連斯基所開出的名單(要求提供100輛「海瑪斯」)相去甚遠,但總比沒有的好。

如果烏克蘭軍隊運用得好,海馬斯火箭炮將給俄軍造成一定困惑,需要俄軍高度重視,通過空地打擊進行專項摧毀。因此俄軍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密切關注該方面動向,一旦等「海馬斯」抵達烏克蘭境內後,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向頓巴斯前線運送時,動用多種打擊手段迅速將其清除乾淨,以此永絕後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a0b68f8fda4021602f9424a7180a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