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崗,亭林的這個小地方原來這麼有歷史!

2019-08-05     i金山

後崗,是什麼?

或許很多金山人都未曾聽聞

是鎮?是村?還是街道?

雖然TA只是亭林西南部的一個

曾經的江南小集鎮

但這並不妨礙老金山人

對這裡的牽掛與感懷

人們對後崗的記憶點是什麼?

是「滋啦」作響、回味無窮的響油鱔絲?

是爽脆甘怡、唇齒留香亭林雪瓜?

是華太師家傳下來的那棵百年柚子樹?

還是盛四林家的豆腐坊

和周蘭君家曾經的老虎灶?

圖為響油鱔絲、百年柚子樹、豆腐坊、老虎灶

得名由來

後崗,為什麼稱之為後崗?

首先,說一下後崗的「gǎng」,歷史上曾先後有「港」、「岡」與「崗」三種主流寫法。雖說文言文存在通假現象,民間不入流文人也喜歡簡筆書寫漢字(即簡化字),但通過正式出版文獻統計,還是可以大致找出,三種主流寫法,各自的存續時間。

圖左:【明】張居正等:《大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二十二,梁鴻志影本。圖中:申報館:《金山水患》,《申報》1882年08月05日,02 版。圖右:申報館:《招認屍身》,《申報》1882年04月13日,02 版。

其次,91《松隱志》提到「後崗鎮東南,有原雲間鄉九保二區十八圖崗(岡)字圩」。查閱史書,發現清代雲間鄉九保,確有十八圖,且該十八圖,確有岡字圩。

換而言之,後崗塘是河以字圩名,而後崗集鎮又是鎮以河名的。

早期發展

後崗集鎮是什麼時候發展為市鎮的呢?

張涇、後崗集鎮、後崗塘

其實最遲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後崗就已經初具規模,按照邏輯,它也應當在此時發展起了早期市鎮。此後的後崗,不斷走向繁榮,至遲於乾隆年間(1736--1795年),它已完全具備了作為商業型市鎮的所有條件,因此乾隆《華亭縣誌》作者程明愫,才肯將其列在《市鎮》篇目當中。

犬牙交錯

在一張1949年以前的老地圖中,發現後崗附近的邊界走向十分詭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還互相飛了一塊地。

飛地:

就是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

1.華亭分婁

造成這種「犬牙交錯」邊界的始作俑者,便是順治年間的松江知府李正華。

有人曾這麼調侃順治十三年(1656年)的這次「華亭分婁」事件

婁縣:華亭,你竟然要了我的小心肝----後崗?!華亭:婁縣,你竟然要了我的心頭肉----松隱?!婁縣:這可不行,前崗周圍,說什麼也要給我?!華亭:可以可以,灣樓附近,那你務必要給我?!

華亭分婁調侃 漕來漕往 繪

分縣嘛,肯定是因為滿足了諸多分縣的條件,例如人口總數、賦役總量、縣境幅員等,才會去分縣。但有意思的是,為什麼偏偏就是在後崗附近,華、婁兩縣的邊界會搞得這麼複雜,可能是因為後崗,西倚張涇、東聯亭林的重要軍事戰略與交通樞紐作用,加之明清鼎革的特殊歷史背景條件,致使掌權者有意將其分屬兩地,犬牙交錯,以達到肥瘠搭配、平衡地產的效果,以及實現分而治之、互相制衡的最終目的。

因此,後崗塘北,依照慣例,仍屬華亭(後改松江),而後崗塘南,則改屬新置的婁縣(後為金山)。

2.脫松入金

1949年前後,松隱地區行政區劃變遷簡圖

犬牙交錯邊界一直維持到了1949年12月。這一年,為統籌張涇河上游一切事務,方便對張涇河進行全域治理,金山縣新設了張涇區,並將原屬松江縣的後岡鎮、潘涇河以西若干土地、張涇河以西飛地盡數劃歸囊中,方便統一管理與資源調配。巧的是,張涇區的首任駐地,就設在後崗集鎮的輔元堂。

後崗集鎮 輔元堂舊址 (沒花鹿 提供)

後崗集鎮 輔元堂內古樹、殘餘構件等

平面格局

至於後崗集鎮的平面格局,則又是一個有意思的,並且值得探討的問題。

能親眼見證的一次「驟變」,是發生在1999-2004年間,因興建松衛南路和上海國際旅遊城,後崗將集鎮東片拆遷戶安置於後崗塘南,新形成了位於塘南的後崗新集鎮。從此,後崗集鎮始呈「北舊南新」、「河街並行」的雙魚骨狀平面格局。

你可能還喜歡這些內容

  • 事關每個金山人!金山上半年成績單,下半年重點工作都在這!

  • 熱 至刂 變 開 彡!高溫下,這驚人的一幕幕,觸動了所有金山人!

  • 金山人手機里一定要有的APP!你下載了嗎?

  • 下周一,金山這棟新綜合業務大樓啟用

  • ¥200警告!史上最嚴垃圾分類第一天,金山人拼了

內容來源:金山區博物館

部分圖片:沒花鹿

編輯丨孫進

責編丨俞蘿寅

好看請點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RTqYmwBUcHTFCnfkX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