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劇《慶餘年》和話劇《牛天賜》,郭麒麟最近口碑很好。見到老同學,大家都會夸幾句「范思轍演得太好了」。話劇也拿了個滿堂彩。
《牛天賜》彩排間隙,我採訪了郭麒麟。別的演員都去吃晚飯了,郭麒麟一個人走進一間小會議室,接受採訪。從2011年開始,他用5年時間瘦了80斤,為了保持得來不易的身材,已經很久沒吃過晚飯了。
減肥成功,是迄今為止令他最有成就感的事。「因為只有這件事是在大眾視角認為你的身份不能給你帶來優勢的」。
2010年,郭麒麟退學正式在德雲社登台,那年他只有14歲,初中還沒有讀完。將近10年過去了,他不只說相聲,還演影視、上綜藝,身後有了一大票飯圈女孩。
他是少見的在接受採訪時,身邊沒有經紀人、宣傳等一大票團隊的年輕藝人。他一個人進來,身邊只有一位《牛天賜》劇組的工作人員。
2019年年初,導演方旭開始籌備話劇《牛天賜》,投資方之一北京天橋盛世的董事長向方旭建議,請郭麒麟來演這個牛天賜。
方旭不太放心,擔心說了快10年相聲的郭麒麟「會有一些習慣帶在身上」。
二人初次見面在雍和宮附近的一個茶館裡,一聊就聊了四個小時。他覺得「孩子乾乾淨淨的,沒有太多讓人不舒服的毛病,他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我覺得也還不錯。」
郭麒麟也正想拓寬發展路線,不只做個相聲演員,二人一拍即合,就有了話劇《牛天賜》。
也是在這次聊天中,方旭才知道,郭麒麟14歲就不再上學了。
《牛天賜》改編自老舍的長篇小說《牛天賜傳》,需要演員有充分的理解力,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方旭組織了幾次原著圍讀會,「我就想從讀原著里,看看各個演員的狀況,因為一讀你就知道平常讀不讀書,讀了多少書,有多強的理解能力,有什麼樣的表達內容,一讀就全看出來了。」
方旭這次徹底放心了,「上手一讀我就聽明白了,他其實比我們這個組裡的好多演員的理解力、表達能力、閱讀量都大。」
《牛天賜》開票後,8分鐘售罄。「這確實是德雲社郭麒麟、閻鶴祥的功勞」方旭說,「我的戲以前也不是一部兩部了,也沒說賣光。這個別吹牛,咱得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郭麒麟卻笑了,「不能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到我一個人身上,老舍先生的作品,方旭老師的作品,哪個都比我的名頭大,畢竟這是在戲劇圈。」
以下為郭麒麟自述
大家對相聲演員有刻板印象
【文娛後台:以前看過老舍的作品嗎?】
基本上都是小時候學的課文,因為我確實沒有辦法形容老舍先生這樣豐碑一樣的作家,而且我特別喜歡北京文化,因為本身我們天津人,就華北一代基本上看他的文字看得都非常親切,正經要說小說我還真沒看過,都是各種散文課文看得多。
為了演《牛天賜》,我特地買了一套《老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長,沒看(笑)。後來導演給了我一本書,老皮的,也是《牛天賜傳》,他專門把那本拿給我,我看的。
從決定演到現在,對這個角色理解沒啥區別,我一開始理解就挺對的,沒什麼偏差。而且書評人太多了,很多人一針見血早就指出來這個書的原本樣子了,幫助我們去分析人物,揣摩人物。
《牛天賜》劇照 攝影:王曉溪
我們這個戲的優勢就在於這個劇本非常紮實,依託於老舍先生的原著,好多戲編劇愣寫,哪個編劇敢現在拍胸脯說我比老舍強?
要是連揣摩人物都覺得難,就別接這個戲了,這不都是自主選擇,自主選擇你覺得行有點意思,我能參加,其實就不難。
這和演電視劇其實都一樣,我現在也是,好長時間沒拍戲了,上次拍戲還是半年前,半年不拍影視作品,再回到鏡頭面前,會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但是那個很簡單,尤其拍電影,你拍兩天可能最後剪出來才十秒一分鐘都不到,你有這兩天馬上就進入到那個狀態了。
郭麒麟最近見到老同學,共同話題就是他在《慶餘年》里演的范思轍
我今兒在路上,還在想跨界這個問題。其實大家總覺得相聲演員干別的都是跨界,但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明白話劇演員演電影不是跨界嗎?一樣是跨界。
電影、話劇、電視劇都不是一回事,電視劇演員演電影都屬於跨界,你看那個成品質感完全就不一樣。一個是看講故事,一個是看影像手法,看電影語言。電視劇沒有語言,電視劇語言就是台詞,電影語言是各種拍攝手法。
所以每一個表演形式都不一樣,相聲、話劇、電影、電視劇,你要愣說跨界,四個完全獨立,四個誰跟誰也不挨著,都是跨界,所以我覺得倒沒有那麼多的不適應。
(文娛後台:這是大家對相聲演員的刻板印象?)
對,就是這樣的,還有那麼多歌手也演戲,不更跨界嘛,我們好歹還說話,他們都不說話,張嘴就唱,他們要在印度不算跨界,印度電影都得唱。
我愛聽我爸勸我
【文娛後台:會請父親來看演出嗎?】
他說到首演那天我帶著你師父(于謙)我們一塊坐底下看你去,我說你別來了,因為我覺得也不太可能,他20號在天津唱京劇,他最近都忙京劇那事。
他來不來對我的表演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影響。如果以前可能他來,我會緊張,現在估計不會了。以前緊張是因為怕,怕自己演不好什麼的。
12月29日晚,《牛天賜》北京最後一場,郭德綱來看演出。郭麒麟在台上抱著父親,激動流淚
不過我們導演(《牛天賜》導演方旭)倒跟我說了前兩天你別請朋友來,後三天再請朋友來,前兩天這個戲剛落地,你先熟悉熟悉,你要有朋友來你容易有心理負擔。其實倒還好,我有時候演出的時候一邊看著底下我的朋友一邊演。
我從2010年開始說相聲,現在對舞台當然不發怵了,我非常期待見到觀眾,人來瘋,我們搞舞台的都是人來瘋,沒人氣演得不痛快,有人才有意思。
說相聲到現在九年,如果說九年沒出過舞台事故,沒忘過詞,那這肯定是個假演員。從一開始出現舞台事故的驚慌失措,到現在的淡然自若,這都是血與淚堆砌出來的。
不過後來也少了,因為在相聲表演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現場的突髮狀況,話劇中其實突髮狀況不會那麼多,從多方面角度考慮,你從票價,從受眾,都有區別。
我小時候放不開,小時候家裡都遇到過親戚聚會讓你表演一個。小時候不愛演,但我是人來瘋,其實是想演的,但我不能開這個頭,你別讓我演,演一個我就能演八個,比如我會八段,你讓我演這第一個我死活不演,但是我只要演了第一個,不好意思,後邊七個我全都給你,誰不聽都不行,我必須要演完,我還會這個,我還會那個,我都得演完,這是小時候我的態度。
郭麒麟小時候
但就永遠邁不過第一步這個坎,後來長大了,就邁過去了,邁過去就啥也沒有了。
其實我們家的基因都比較內向,但是我跟我爸都受限於這個行業的因素,它迫使著我們不得不把自己打開,就沒辦法了,你看我跟我爸走向、態度、打開方式基本都差不多,這個工作不允許你內向,你怎麼辦呢。
我到現在和陌生人坐一塊兒,我也不想跟他說話,但是我還是跟小時候一樣,只要咱倆現在熟絡了,聊這麼半個小時,我馬上就換一幅面孔。就我永遠邁不過第一道坎,有些人永遠停留在第一道坎,有些人就邁過去了,有些人就沒邁過去。
我找不到我和我爸特別一樣或者特別不一樣的東西,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倆寫東西抽出來看也不能完全都一樣,身體各個部分的構造也都不一樣,可能平時習慣,比如表情、動作、說話像。
好多人都愛說郭麒麟學他爸,一舉一動的,包括說話邏輯重音,那我胎裡帶的,我還用學嗎?這人他回家在家裡天天模仿他爸爸?這不用模仿,這是基因,有兒子學爸爸的嗎,那不就是像爸爸。而且我也沒想說我就板著自己,千萬不能像,那也沒必要,何必呢。
方旭導演接受採訪時說
被人說我學我爸,也曾經困擾過,但是沒辦法,你只能妥協,唯一的反抗就是不反抗,這是我們《牛天賜》里的台詞,多合適,就是這樣。
因為人永遠是「自閉」的,比如我現在對你有一個看法,我絕對把這個看法就已經在我心裡上了鎖了,鑰匙已經扔到黃浦江里去了,不管你現在有什麼改變,我已經給你蓋棺定論了。
咱倆只要就一個問題爭論起來,你說得再有道理我也不聽,因為我已經有定論了,他已經給我蓋了章,定了性了,我也沒那麼大的激情一定要更改在每個人心裡的想法。
而且小的時候我這麼說,比如接受採訪,別人說「人家罵你你往心裡去嗎」,我說我不往心裡去,這些人又說了「你看這孩子又在假裝不往心裡去,其實可在意了」。我就不反抗,愛咋地咋地,我還老跟他爭論幹嗎。
星二代這個身份對我當然有阻礙,有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你,這都覺得你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偷來的,你的所有東西好像都是被施捨來的,那能怎麼辦呢。
我說我就只能這樣,沒辦法了。你再跟他們爭論,你爭論到底,你把自己搭進去了,人一看說果然服你了,確實沒那麼著,但是人完了。幹嗎老跟自己過不去,成全自己。
其實不用我爸勸我,因為我自己早就勸我自己了。但是我還是愛聽他勸我的這些話。
他勸我的就是剛才我跟你說的這種話,「你干這個的不挨罵,你讓人賣菜的挨罵嗎」,就類似於這種,「你掙的錢,80%都是挨罵的錢」,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經常給大家說這些話。
他一般是先私下裡跟我們這麼說,比如他想起一個什麼事,他私下裡開導我們,過了一禮拜、兩禮拜接受一採訪,他就開始開導別人了。你看他最近又有什麼新的觀點了,準是我們最近在聊天當中獲得的,我們都是這樣。
我爸現在不太管理我的工作了。今年我想演兩個相聲專場,他說不行,演六個,後來我跟他還價到四個,就演完了。
我覺得不用跑那麼些地兒,又不是跑路演,每個地兒都得去,我就在幾個大城市,幾個交通樞紐,大伙兒離得近的就去,少開幾場,而且本身辦演出這個事……算了不說了,我們這個戲還得演出,我不要表現出對演出的牴觸情緒。
太好了,我太愛演出了,希望一年到頭不停歇。
我爸就瞎演
【文娛後台:你覺得自己的演技超過父親了嗎?】
你第一個問題要是這個,我後面都不回答了。這個東西真沒有什麼超過不超過,因為我爸爸到現在沒演過戲。他都一直不正經演戲,他不好好演。郭老師其實正經演戲,我說心裡話,依我對他的了解,他對表演的掌握,完全不是大家認為的演得爛什麼的。
他這人就不挑食,什麼爛戲都愛接,自己還愛弄點爛戲。他這人除了相聲,其他方面都得過且過,除非他真愛。比如他現在愛排京劇,你看他對京劇一絲不苟。
他12月20號在天津演京劇,他是一個從來不愛排練的人,他今天(12月7日)已經到天津了,現在就要開始排練,他排練就獲得了莫大的快樂,你說他有多大的癮。
首先我們不以拍電影、電視劇為主,他去拍戲,基本都是客串,偶爾他主演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想什麼來著,肯定是別人和他一聊天,他覺得有點意思,他就去參加了,演一半估計他就後悔了。
郭德綱主演的《祖宗十八代》,2018年春節檔上映。上映前有網友說「過4分算我輸」。他輸了,這部片豆瓣評分4.2
比如你問他怎麼揣摩人物,他說我不揣摩人物,到那兒就瞎演,隨便湊湊合合就完,也不怪大伙兒對他有誤解,因為他確實對這東西,說句嚴重點的話他不太尊重這個行業。
就是玩兒,所以觀眾也不花錢買帳,你看他說相聲、演京劇,這個他很尊重,他打內心裡愛,這就很正常,相聲票多貴觀眾也願意花錢買,坐那兒看,一張相聲票1800,觀眾樂意花錢買,電影票30大伙兒也不去,這很正常。
我也不會勸他別演爛戲,他都不管我了,我幹嗎還管他,我多招人煩,而且他願意就弄唄,我爸高興他願意幹啥就幹啥。
我要是接戲,首先劇本得過關,是什麼厲害的大導演怎麼樣,這都是加分,都是錦上添花的事,你拿過去劇本一看是小學生作文,這不行,史匹柏導也不行,就是這麼回事。
到現在很多大項目我都參與了試戲,人都沒採用我,但很正常,我經紀人有時候還老勸我,我說你甭勸我,這些年我吃的虧還不少,不用他勸什麼「別往心裡去」,其實無所謂,不礙事。
因為我對我自己的表演有信心,人家沒選擇你,我知道我不是因為演得不好,是我不適合。前兩天我跟一位老前輩,我也不說是誰了,是一位大師,跟人聊天,人說很多時候演員就是這樣,你覺得他演得沒毛病,你就不喜歡他,為什麼,這話就是沒那個眼緣。
演員一定得有眼緣,而且一定得適合,這和演技沒有關係,你適合這個人物你會演不會演都那什麼。
前段時間我在飛機上沒事幹,我看賈樟柯導演的《二十四城記》,雖然沒看完,但是就這麼一看,按現在的話說管人家演員叫素人,人家不是專業演員,為什麼人家演的那麼動人,因為人家是真事,是紀錄片。
《二十四城記》劇照
其他的大演員都是影帝影后,怎麼就演不過素人,因為這事你沒發生過,你能說這影帝就沒人演得好嗎,也不一定,但這問題就是適合,人家就真,這怎麼比。
我不了解飯圈的事
【文娛後台:這兩年有很多飯圈女孩湧進德雲社,你們內部討論過這個現象嗎?】
這不是我能左右的,既來之則安之,看唄,能怎麼辦。
她們已經是非常好伺候的觀眾了,只要你給她們想要的,她們就很喜歡你,很愛你了。反正按她們的勁頭,你聽話人家就喜歡你。我們(內部)也不聊,不愛跟他們聊。
2019年8月,郭麒麟在機場,大批粉絲接機,他撒腿就跑
她們是先鋒觀眾,有意思。相聲本身就是一個互動性較強的藝術,再加上你得適應觀眾不同的年齡結構,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隨時調整,也是好事。
最早看到這些觀眾,不至於蒙。我們演員來說一開始的蒙就是「這也行,這她們也愛看,好,太好了」……這東西因為我演得少,他們演得多,下回你問問他們演得多的,我的心得還是比較少,我跟她們接觸的次數不太多。
這幫演員也應該歷練歷練了,而且我很期待在若干年後他們掌握了這些他們表演的技巧之後,怎麼再用到別人身上……這東西……因為我演得少,他們演得多,下回你問問他們演得多的。
你要寫只有這一句話不太熟。
除標註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