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請告訴孩子,忽視這一點,讀書太多反倒會「變傻」

2022-07-02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南懷瑾:請告訴孩子,忽視這一點,讀書太多反倒會「變傻」

01

讀書要「通」

中國讀書人,不是問你有沒有什麼學位,我們以前講讀書,說這個孩子書「讀通」了沒有。讀書要通,通就是由淵博,然後歸納起來變專才。光學一門專學,其他不通,只能做專門的事,其他的事情就不行了。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東方出版社

中國文化所謂達人這個名稱不簡單,達人不容易做。我們過去讀書,老輩問讀通了沒有?通了就是融會貫通,所以叫通人,不是讀成專家。人生修養要成為達人,通達兩個字很難。

——《列子臆說》東方出版社

「中國文化」這個名詞,是現代人提出來的,以前沒有這個名詞,只是叫人讀書明「道」,而且要讀通。要注意的是「讀通明道」,不是只讀「懂」而已。讀一本書,懂得它的文字,懂得它的含義,這不難;可是讀書要「通」可就難了。依古人的目標看來,許多人讀書並沒有讀通,而是讀「塞」了,那是不通的。所謂通,就是所作的學問,經也好,史也好,包括農工科技等各種學術都能相互通達,融會貫通;而且做人處世之間,也能明白暢通,這就太不容易了。

——《孟子旁通(中)》(盡心篇)東方出版社

02

柔日讀史、剛日讀經,經史合參

古人對中國歷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話叫「經史合參」。什麼叫經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恆不變的大原則,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這個原則是不會變動的。但不是我們能規定它不准變動,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稱為「經」。而「史」是記載這個原則之下的時代的變動、社會的變遷。我們要懂得經,必須要懂得史。拿歷史每個時代、每個社會來配合。這樣研究經史,才有意義。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二十多年前在一個朋友家吃中飯,他家客廳掛了一副對子很正派,字也好,寫的是「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朋友曉得好,就是解釋不出來。其實柔日是陰日,不是指陰天,也不是指干支陰陽。

所謂柔日,是一個人心裡有煩惱,事情複雜解決不了,這時陰柔之氣在心中,最好多讀歷史。讀歷史啟發人的氣魄,勇氣眼光就起來了。剛日是精神特別好、思想特別清明的時候,要讀經,讀四書五經,讀佛經,讀基督教的《聖經》都可以。

讀經需要思想,哲學思想必須要頭腦精神夠的時候去研究;精神不夠的時候,看看《紅樓夢》,看看什麼彩虹藍天那些小說也可以。如果你人不舒服,頭腦昏昏的還來研究《參同契》,那只會睡著啦!當安眠藥來用蠻好!所以剛柔就是代表陰陽,《易經》里的陰陽兩個是物理代號,這個觀念要懂得。

——《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03

須得把這個道理會之於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讀通了

要注意的是,人看書時容易將好的比成自己,看《三國演義》,每把自己比成諸葛亮,絕對不自比曹操,讀經書也是一樣。但書中的道理是否能進入自己的心中,成為自己的精神,落實於自己的行為上,這就是真學問了。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們要注意的地方。讀書時,對書中的道理懂了,可是當實際的狀況臨身時,能不能依道理做到,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讀書做學問的目的在此,不在於認識字,也不在於解釋文字。

我曾經告訴一些聽講的青年朋友,我這裡不是學校,來這裡混是不行的,我並不歡迎,我沒有精神跟大家做遊戲;如以在一般學校混文憑的態度而來,則大可不必費這個精神。對於書上的文字解釋得出來,懂得書上所說的道理,那只是知識,不是學問;真正的學問,是將所懂的道理變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為,而且能實行、做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學問。知識處處都有,學問卻要自己去做出來。

像孟子這段文字,人人看了都會叫好,可是叫好歸叫好,必須事到臨頭照這個道理去做才行。所以須得把這個道理會之於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讀通了,才算有學問,才算是成功了。成功不一定是升官發財,並不是公司開得大,那與一個人完成學問無關。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拯救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孟子旁通(下)》(離婁篇)東方出版社

來源:南懷瑾東方講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9ef1aa77d71556a2aaaed7b5099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