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時空】段小強 陳亞軍|敦煌地區史前文化初步研究

2023-12-22     名勝古蹟

原標題:【邊疆時空】段小強 陳亞軍|敦煌地區史前文化初步研究

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

黑龍江東北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主辦

段小強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甘肅省歷史學會理事、甘肅敦煌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西北史前考古、先秦歷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馬家窯文化》《蘭州通史·先秦卷》,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考古學通論》和《中國西行文獻叢書》《隴右稿抄本文獻叢書》等多部,在《敦煌研究》《東方考古》《敦煌學輯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專業論文40餘篇。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民委等多項科研項目,教學科研成果曾獲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將和三等獎,甘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等。

陳亞軍

畢業於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分別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在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從事先秦兩漢考古、美術考古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參加20餘項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出版專著《南陽地區漢墓的考古學研究》《淅川泉眼溝漢代墓地》《蘭州通史·先秦卷》等三部,在《江漢考古》《敦煌學輯刊》《西北師大學報》《南方民族考古》等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等多項。科研成果曾獲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等。

摘要:敦煌地區的史前文化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過渡類型、四壩文化、騸馬文化等。敦煌地區史前時期的生業經濟較為複雜,既有相對穩定的農業,也有靈活且適應環境的畜牧業;四壩文化之前時期以農業為主,生產方式較為粗放;騸馬文化時期以畜牧業為主,農業比重降低。敦煌地區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和緩衝地帶,也是農業文明與牧業文明不斷碰撞的地區。

關鍵詞:敦煌地區;史前文化;生業經濟;文化交流

敦煌地區包括今玉門市、瓜州縣、敦煌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位於河西走廊的西部,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至疏勒河以北又逐漸升高,形成著名的「敦煌盆地」。敦煌地區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圍,黨河、疏勒河等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命脈,屬溫帶乾旱氣候。由於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限制,這一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明顯滯後於歷史時期文化的研究。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漸開展,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考古資料,本文就該區史前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生業經濟、文化交流等進行初步研究,以促進敦煌地區史前史的研究。

一、考古簡史和主要發現

敦煌地區的史前考古工作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以前。敦煌地區的考古工作是伴隨西方探險家、傳教士和部分學者到中國西北調查和發掘開始的。1927年由中瑞兩國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玉門境內發現彩陶,安特生認為是馬廠時期的遺物。1942年春,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合組的「西北史地考查團歷史考古組」先後考察了敦煌玉門關、陽關並發現少量遺物。1944年5月末,北京大學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敦煌地區發掘北朝至唐代墓葬30餘座,同年冬,夏鼐、閻文儒在陽關、南湖、古董灘、漢長城、玉門關一帶考察並進行了試掘,發現疙瘩井子、空心墩、甜水井子、腰店等遺址。

第二階段1949年至今。1956年修建蘭新鐵路時在玉門白楊河岸出土一批史前陶器。1963年敦煌文物部門在古董灘以北採集到石斧、石刀等早期遺物。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小分隊在瓜州安西雙塔鄉調查時發現葫蘆遺址。1975年在楊家橋鄉鳴山村發現石器。1976年在玉門火燒溝發掘312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銅器及其少量金銀器、玉器。1979年在玉門關馬圈灣烽火燧附近發現陶杯、缽等史前遺物。1986年河西史前考古調查隊的工作報告是目前公布資料最為詳細的一次考古調查。1999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和安西縣博物館在雙塔鄉潘家莊發現3座墓葬。2000~200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在敦煌市南湖林場的西土溝的 11個地點發現早期遺物,並對西土溝遺址的石構建築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夾砂陶。為了配合「西氣東輸」工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玉門境內發現一批史前遺存,並對螞蟥河墓群、火燒溝遺址進行了發掘瑏瑠。2004年以來對馬鬃山地區石板墓和玉礦遺址進行了較為系統地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

綜合已有的發現,敦煌地區的史前文化遺址具有相當數量,其中玉門市境內10處,瓜州縣境內7處,敦煌市境內7處,肅北地區3處(表1)。

敦煌地區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還有大量岩畫資料,如肅北的大黑溝岩畫、布都胡魯斯台岩畫、老道呼都格岩畫、阿爾格力台岩畫、格格烏蘇岩畫、霍勒扎德蓋岩畫、倉庫溝岩畫、山德爾岩畫、七個驢岩畫、同古圖岩畫、月牙湖岩畫、扎子溝岩畫、柳溝岩畫、旱峽岩畫、大井泉岩畫、紅柳峽北山岩畫、後灰灣了岩畫、深溝岩畫、灰灣子岩畫等,以及馬鬃山岩畫、三危山岩畫等。

二、考古學文化

(一)新石器時代文化

馬家窯文化在河西地區發現較少,馬家窯類型遺存主要分布在武威、酒泉等地,半山類型在武威地區等地有發現。西土溝遺址發現的2件彩陶片,灰褐陶,黑彩,飾條帶紋和「X」紋(圖1)。

玉門砂鍋屯梁遺址採集到大量細石器,選材多為石英、燧石等,器類有刮削器、石鏃、尖狀器、石葉、細石核等(圖2)。細石器的出現與更新世末期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大遷移密切聯繫。一般說來,細石器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部分地區甚至延續到金屬器的出現。敦煌地區目前發現的細石器多為採集品,沒有地層學的依據,年代尚不能準確判斷。

(二)「過渡類型」

「過渡類型」是由馬廠文化演變而來,逐漸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文化類型,是河西地 區考古學文化發展的一個獨立階段,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山丹以西的地區,中心在河西走廊西部,西界可能進入哈密地區,敦煌地區發現的「過渡類型」有瓜州潘家莊、敦煌西土溝等,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器類有雙耳罐、單耳罐、折腹罐,器頸、器耳上裝飾有小凹窩,腹部捏塑花紋。在瓜州潘家莊遺址發現三座長方形土壙墓,葬者上身擾亂,頭向北,隨葬品有彩陶雙耳罐、素麵雙耳罐和大量的裝飾品(圖3)。

(三)四壩文化

四壩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以山丹四壩灘遺存為代表,在玉門、瓜州、敦煌均有發現,是該區目前發現最為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主要有玉門火燒溝墓地、大墩灣、砂鍋梁、小金灣,瓜州鷹窩樹、兔葫蘆遺址等,年代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馬鬃山玉礦遺址從四壩文化時期開始使用,歷經騸馬文化,到漢代仍然在使用。四壩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紅陶、褐陶為主;彩陶施紅衣、繪黑色彩,花紋有幾何紋和象生形兩類;器類以平底器、圈足器為主,圜底器較少,如帶耳罐、壺等(圖4)。四壩文化發現銅器有武器、裝飾品等,成分有紅銅、砷銅、錫青銅;也發現少量金銀裝飾品。玉門火燒溝發現的四壩文化墓葬流行豎穴偏洞室墓,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亦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在瓜州鷹窩樹發現的3座四壩文化墓葬,豎穴土坑墓,無葬具,隨葬品在其西北角,其中M1隨葬夾砂雙耳罐1件、彩陶雙大耳罐1件、陶單耳罐1件、金耳環1件、蚌飾2件、銅耳環1件、海貝1件、綠松石珠1件、髓珠1件(圖5)。

(四)騸馬文化

20世紀50年代,將玉門發現的一組特殊陶器命名為「騸馬式」陶器,後根據新發現命名為騸馬文化,主要分布在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區,年代晚於四壩文化,約在公元前1000左右。敦煌地區發現的騸馬文化有玉門火燒溝南側、天津衛遺址,瓜州兔葫蘆、敦煌古董灘、馬圈灘、西土溝,肅北飛地鎮、河鹽湖徑保爾草場等遺址;代表器物有雙耳罐,銅器有牌飾、銅斧、銅環、銅泡等(圖6)。

敦煌地區目前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遺存較少,大致可分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過渡類型、四壩文化、騸馬文化等四個階段,目前這些文化遺存之間沒有明顯的連續發展脈絡,尚不能完整的揭示該區文化發展的完整譜系。

三、生業與環境

敦煌地區地處西北內陸地區,考古學文化上屬於「面向內陸」的部分,地理單元相對較為獨立,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全新世時期氣候日趨變暖,進入適合人類生存居住的時期。境內僅有黨河、疏勒河、黑河等自南曲折流向北,是境內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看出馬家窯文化時期已經有人類生活,但密度極低。

河西地區的經濟形態從齊家文化開始由農業向畜牧業轉變,在火燒溝墓地部分隨葬的陶瓮中存放有少量的粟米,民樂東灰山遺址發現大量的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粟、黍等作物,表明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發達,栽培的農作物種類較多且是主要的生活資料。西土溝遺址發現10座橢圓形礫石堆積的遺蹟,其中1號遺蹟直徑5米,高出地面0.4米,在距離地表0.95米處有大型的石塊堆積成的菱形建築,南北直徑6米,東西最大徑5米,外圈牆體用直徑0.4-0.6米的石塊堆砌而成,寬1~1.8、高0.4米,中部有兩塊較大的石塊,牆體之外是自然砂礫堆積,遺蹟顯然為人為堆砌而成(圖7)。這一地區發現大量的細石器,器類齊全,主要是在沙漠草原或者是高山地帶,平原地帶則很少發現,這說明細石器文化的人們的生活以狩獵為主,以採集為輔。石刀是史前主要的收穫工具,境內發現的石刀均為繫繩石刀,經過磨製但不夠精細,石質亦不佳,還發現大量的石斧、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均說明農業經濟所占的比重較大(圖8)。四壩文化發現了牛、羊、鹿、黃羊、羚羊等,可見除了家畜的飼養外,狩獵也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值得注意的是在玉門火燒溝南側的遺址中發現馴養的馬、駱駝等大型食草動物,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敦煌地區諸考古學文化的生業經濟形態較為複雜,既有相對穩定的農業,也有靈活且適應環境的畜牧業,大量石鏃的發現說明存在狩獵的可能性。通過對各個考古學文化歷時性觀察,可以看出敦煌地區在四壩文化以前,農業所占比重較大,但生產方式較為粗放;騸馬文化時期,農業的比重較低,畜牧業加強,一直延續到鐵器時代。這一地區從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農耕文化向青銅時代畜牧文化轉變,應該與環境的變遷是密切相關的,同樣這種經濟形態的變遷也影響了文化的面貌,最為明顯的就是制陶業的衰落。

四、文化交流與互動

敦煌地區處於河西走廊的西段,是絲綢之路的要道,是東西方文化互動的必經之路。考古發現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有黍、彩陶、小麥、冶金術、玉石、家馬和馬車、歐亞草原風格青銅器和動物紋飾、玻璃器、絲綢等。河西走廊發現的早期麥類作物應該都來自西方,在敦煌地區東部的民樂東灰山遺址發現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麥類作物,小麥和大麥最早被馴化是在地中海東岸的Levat地區(距今10000年)。綿羊、山羊、牛、馬、駱駝等食草類動物最先是在西亞、中亞一帶被馴化,綿羊、山羊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羅斯牛被馴化,中國境內的綿羊和山羊均非本地起源;駱駝是生活在阿爾泰地區、鄂爾多斯和蒙古以東地區,在土庫曼距今5000年的遺址中發現了陶制駱駝拉車的模型。距今5000年左右,馬在中亞一帶被馴化,這些馴化的家畜通過新疆傳入中原內地,其中敦煌地區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橋樑作用極為關鍵,火燒溝南側的遺址中發現了羊、牛、駱駝、馬等。從考古發現來看,敦煌地區已經接納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家養動物,且這些家養動物的是隨著文化互動傳入的,當然人群的交流和接觸是最直接的動因。

中國西部的冶金出現是早於中原地區的,這是外來力量影響的結果,在玉門火燒溝墓地發現銅斧、釒矍、鐮、刀、削、匕首、矛、鏃、針、銅泡、耳環、權杖頭、鏡形器等,瓜州鷹窩樹發現四壩文化時期銅耳環、鏃、錐、泡、刀、削、珠等。火燒溝墓地發現的銅器以紅銅為主,開始出現砷銅、錫青銅等合金銅,而瓜州鷹窩樹遺址採集的7件銅器均為錫青銅。騸馬文化發現的銅器以小件工具、武器和裝飾品為主,製作技術不僅有鑄造技術,還有較為複雜的合范鑄造。敦煌地區史前冶金術發展較早,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器類多為小型工具、武器和裝飾品,形制上帶有明顯的北方草原的風格。這一地區是早期冶銅業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地區,如紅銅逐漸向青銅轉變,鑄造向合金進步,冶金術的發展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同時在相對成熟後也影響著周圍的青銅文化。世界上最早的權杖頭出現在西亞和埃及地區,四壩文化發現的權杖頭應該是早期文化互動的產物。砂鍋梁、鷹窩樹、兔葫蘆等遺址發現的綠松石珠、肉紅蝕花石髓珠、琉璃珠、蜻蜓眼式珠等(圖9),同樣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此外,帶扣、牌飾、銅斧、銅泡等均有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斯基泰文化的因素。

敦煌地區發現了大量的貝類以及用貝殼加工而成的裝飾品,如瓜州鷹窩樹遺址M1 出土2件蚌飾,均系天然蚌殼製成,中有穿孔;發現海貝1件,背部也有穿孔,同樣在M3也發現海貝3枚;兔葫蘆遺址採集到海貝5件(圖9)。同類的海貝在河西走廊地區還有大量發現,如民樂東灰山遺址發現海貝4件、酒泉干骨崖10件、永昌西崗80 件、柴灣崗墓地23件等。已有的研究表明東灰山遺址發現的海貝來自今遼寧、台灣、廣東、海南、西山群島等地,海貝大多有穿孔,用來佩戴,或者是死者口含和手握,說明人們對其的珍視和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這些來自東部沿海的文化遺物,應該是長距離貿易和文化互動的結果。

五、餘論

敦煌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過渡類型、四壩文化、騸馬文化等四個階段,這些文化遺存之間目前還沒明顯的聯繫和連續發展的脈絡,尚不能完整的揭示該區文化發展的譜系。敦煌地區諸考古學文化的生業經濟表現出複雜的特徵,既有相對穩定的農業,也有靈活且適應環境的畜牧業,甚至部分存在狩獵的可能性。四壩文化及其之前,農業占重要比重,但生產方式較為粗放;騸馬文化時期,農業的比重降低,畜牧業加強,這種趨勢一致延續到鐵器時代。敦煌地區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線上,早期文化的互動融合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敦煌地區史前文化遺存的發現相對於鄰近地區較少,也導致相關研究工作較為滯後。為了推動敦煌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和認識,首先應當加大考古工作,儘快公布資料,有計劃地對部分遺址進行重點發掘,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完善敦煌地區史前文化基礎研究。同時加強多學科的合作,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研究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擴大學術研究視野,準確揭示敦煌地區史前文化在河西地區乃至史前時期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考古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在於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規律,因此在這個過程還需要加強對區域文化在發展中的文化形態模式的認識,探索史前文化發展的理論模式,以推動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

【注】文章原載於《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4期。為方便手機閱讀,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責編:趙展

聲 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往期回顧

【邊疆時空】呂漫|1886年中俄琿春勘界再探——論吳大澂的「進」與「退」

【邊疆時空】於春洋 凡若天 | 互嵌與分殊: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關係再審視——兼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邊疆時空】羅丹|相際經營與結社之道:滇南梯田農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邊疆時空】劉琪 | 社會約制下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吳澤霖的種族與民族論述

【邊疆時空】澈力格爾 巴圖格日勒|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碩特話塞音聲學格局分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9caae32411867904e7ce50a0e2cac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