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瓦濟蘭,為何是非洲唯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2022-09-28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史瓦濟蘭,為何是非洲唯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近代非洲飽受殖民主義的創傷,二戰之後,非洲掀起了民族獨立的解放浪潮,標誌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歷史結束,截至目前為止,非洲共有54個國家。

獨立後的非洲國家大多都建立的是共和政體,只有三個國家保留了君主制:摩洛哥賴索托史瓦濟蘭

非洲君制三國

而前兩者都是常見的君主立憲政體,內閣政府行使部分國家權力,君主並作為國家元首不掌握實際權力或者有限掌權。

史瓦濟蘭卻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即國王享有絕對的立法、司法、行政權,並且王位世襲繼承。

姆斯瓦蒂三世,1986年登基

史瓦濟蘭現任國王姆斯瓦蒂三世1986年登基,執政時年僅18歲,到目前為止他一共納了15位后妃,有35個子女。而其個人也以2.2億美元資產位列全球第十五名最富有的國王。

史瓦濟蘭國土面積共17364平方公里,大約與北京相當,人口總數約共一百二十萬,國土四面都被南非與莫桑比亞所包圍。

史瓦濟蘭地理位置

那麼是什麼讓這個非洲南部的「國中之國」,成為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

一、左右斡旋,偏安一隅

非洲南部自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來,就一直受到殖民主義的侵襲,如今非洲南部的諸多國家,基本上都是由近代歐洲殖民者劃分勢力而建立的,並於二戰後才得以獨立,其社會歷史經歐洲影響深刻,土著政治傳統已近乎消失殆盡。

史瓦濟蘭卻是其中為數不多得以保留百年傳統的土著國家。

非洲國家總覽

公元4世紀左右,非洲中南部的土著族裔班圖人向非洲南下,勢力擴張到東非與南非,從9世紀起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班圖原始部族,這些部落多實行以父權為核心氏族酋長制,擁有較強的領導優勢與戰鬥能力。

經過數百年的優勝劣汰,形成了諸如祖魯王國剛果王國等大大小小的班圖人土著國家,而斯威士人的先祖正是這些部落中的一支。

班圖傳統文化舞者

時間進入大航海時代,1652年,第一批荷蘭殖民者就已經來到好望角地區,百年間,以荷蘭人為主的移民後裔們在南非形成了一個混合民族:布爾人。

荷蘭在非洲南部建立的殖民地

十七到十九世紀正值海上貿易大發展,歐洲諸國都在爭奪海上貿易與殖民霸權。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輝煌時期,素有「海上馬車夫」之稱,但很快,經歷了數次與新霸主英國的戰爭而失去了霸權,隨後在十九世紀初,如日中天的英國殖民者占領了好望角地區,隨後向荷蘭正式買下了這塊土地。

英荷海戰

1836年,由於對英國統治的不滿,布爾人開始成批離開好望角,在更北的內陸地區建立了一眾零散的殖民區。

布爾人逃離路線

這些殖民區最後合併成為兩個最大的布爾人國家:德蘭士瓦與奧蘭士。

布爾人的兩個國家

而也正是十九世紀中葉,在王族帶領下,一支班圖人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民族,他們以當時王族領袖的姓名(Mswati)自稱,即斯威士人,建立了如今史瓦濟蘭王國的雛形。

但本該繼續發展的史瓦濟蘭王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遇到了布爾人。

史瓦濟蘭傳統民居

而向北移民擴張的布爾人遇到了包括史瓦濟蘭在內的一系列土著王國後,很快和當地居民產生了衝突,但由於史瓦濟蘭地形西高東低,背靠南非高原東南側的德拉肯斯山脈。

非洲南部地勢圖

布爾人不便於大規模跨山行軍,所以為吞併史瓦濟蘭,布爾人優先選擇了懷柔智取。

一個布爾人家庭

此時的史瓦濟蘭已經建立了較明確的封建國家,並恰逢內部王室繼位衝突,布爾人順勢插手史瓦濟蘭的王位繼承,支持了史瓦濟蘭的穆班增尼上位,並不斷侵吞史瓦濟蘭的土地。

在1846到1866的二十年間,史瓦濟蘭因為布爾人的擴張而喪失了一半多的領土。

布爾人往非洲內陸擴張

同時,布爾人又與當時東邊實力最強大的土著王國祖魯爆發了大規模衝突,戰爭中布爾人損失慘重,內部財政也發生了困難,一直對布爾人土地虎視眈眈的英國人看準時機,派人勸說布爾人接受其統治。

祖魯王國的位置(橙色)

最終在1879年,布爾人接受了英國的宗主歸併要求,英國隨之發動戰爭將祖魯滅國。

英祖戰爭

在兵強馬壯的英國人滅掉了強大的鄰居祖魯王國之後,穆班增尼深刻地認識到,與英國人硬碰硬是自尋死路,只有以退為進能屈能伸,才能避免同祖魯王國一樣的下場。

於是他看準了時機,迅速向英國示好,積極給英國借道進駐布爾人國家,幫助其實現對布爾人國家的控制,並派兵幫助英國軍隊消滅了另一個土著鄰國,還大幅放開了歐洲人在國內的活動限制,由此獲得了英國的承認與保護,使其在數十年間獲得了不受干涉的偏安時光,其君主制也因此紋絲未動。

而布爾人在1879年接受了英國的統治後,英國並未著手改善當地經濟與生活水平,反而向布爾人加重徵稅。

1880年,因不滿意英國對當地的政策,布爾人發起武裝反抗,爆發了第一次布爾戰爭,英國戰敗,德蘭士瓦獲得在英統治下的完全自治權,並接續了英國對史瓦濟蘭的承認與保護。

第一次布爾戰爭中的布爾戰士

但好景不長,戰後布爾人在南非探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礦,布爾人國家由此經濟迅速發展,本就不滿英國對其宗主權的布爾人,和英國的摩擦也越來越頻繁。

1890年德蘭士瓦頒布一系列針對英國外僑的法令,加重其賦稅,並意圖限制其選舉權。

這一下直接激起了英國人的不滿,在經歷一系列小規模衝突後,於1899年爆發了第二次布爾戰爭,戰爭初期英國連連失利,損失慘重。

但在當時英國內閣「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政策下,布爾人開始抵抗不住英國的持久戰,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雙方投入了大量資源。

英軍一共投入了2億英鎊軍費,戰死兩萬一千多人;布爾人的兵力從最高時期的88000人減少到22000人,停戰前夕布爾人已經完全彈盡糧絕,只能靠戰利品打打零碎的游擊戰。

第二次布爾戰爭

最終在1902年,雙方簽署了停戰協議,布爾人國家不復存在,所有布爾人歸統於英國,德蘭士瓦和奧蘭士與英國在好望角的殖民地合併,建立了南非聯邦,並成為如同澳大利亞那般的英屬自治領。

英國為了表示對布爾人的安撫,以示平等,將德蘭士瓦和奧蘭士的首都與英國殖民地首都並列設為南非聯邦的三個首都。而英國也從此開始收縮對外擴張的力度。

南非三個首都位置

雖然第二次布爾戰爭英國獲勝,但卻大大促進了布爾人的民族凝聚力,並與英國產生了深深的民族隔閡,英國在戰爭中為打擊布爾人游擊隊,建立了集中營,關押不分男女老少的布爾人。

英屬南非聯邦旗幟

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共有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婦女和22074名兒童死在集中營里,這些民族情感不斷發酵,使得布爾人在之後百年內同英國的關係不斷惡化。

布爾人集中營

1931年英國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南非獲得實際上的完全自治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都曾發動過反英行動,1961年,南非改制共和國並脫離英國獨立。

但由於其種族隔離政策引得眾多大英國協國家不滿,退出大英國協長達三十餘年,成為與英國「最不熟」的一個自治領。

而英國自然也是知道布爾人對其的仇視,所以需要一個親英勢力在南非幫忙「盯梢」,而他們的選擇,就是史瓦濟蘭。

因為捲入了第二次布爾戰爭,戰後史瓦濟蘭短暫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但卻並未被納入南非聯邦。

經過五年的協商,史瓦濟蘭以交出三分之二土地使用權為代價,變為了英國的「保護地」,由英國派遣的高級專員與王室「磋商」共治,也就是常見的「間接統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史瓦濟蘭本身的體制。

就這樣,史瓦濟蘭通過對歐洲殖民者的主動妥協委曲求全,從而避免了同其他土著王國一樣的毀滅命運,不僅在夾縫中求得了生存,還獲得了繼續作為國中之國,保留君主體制的機會。

二、八面玲瓏,專制延續

在「保護國」期間,史瓦濟蘭國王一方面是英國人眼中的「最高酋長」,另一方面是史瓦濟蘭人心中真正的國家元首,繼續享有對國家的絕對控制權。

索布扎二世,1899年-1982年在位

史瓦濟蘭前國王索布扎二世在位期間,依靠英國對其統治進行保護的同時,不斷地向英國提出歸還土地的要求,並建立了一筆基金,試圖回購主權,但未曾成功。

二戰後,史瓦濟蘭民族獨立運動勢頭高漲,索布扎王室也積極推動國內運動發展,表明自身訴求,而英國迫於國際輿論壓力與自身利益發展需要,也鼓勵當地進行民主制改革,在英國的控制讓步下,王室不斷推動獨立運動發展,並很快促成了第一次全國獨立大選。

史瓦濟蘭獨立典禮上的索布扎二世

為了應對英國的民主改革要求,加快獨立步伐,索布扎二世建立了「因博科德沃民族運動」政黨,1967年的首次議會大選,王室政黨獲得了近80%的選票,並占據了議會全部24個議席。

而為了穩定英國,索布扎通過的獨立憲法規定了史瓦濟蘭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多黨民主制,1968年9月6日,史瓦濟蘭正式獨立。

獨立後的史瓦濟蘭國旗

獨立後,他也積極推動和南非的關係,不僅同南非進行經濟與軍事上的合作,還加入了以南非為主導的南非關稅同盟,允許南非諸多企業在史瓦濟蘭進行規避國際規則的經濟活動,並允許南非法律工作人員在史瓦濟蘭就職。南非同史瓦濟蘭的關係由此迅速上升。

南非關稅同盟(SACU)成員國

獨立之後,王室政黨在政壇上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君主立憲名存實亡。

同英國君主立憲相比,英王沒有對內閣行政權的實際控制力,更無法涉及司法與立法,只有著頒布法令與國家元首的象徵禮儀身份。

索布扎二世卻有著對立法司法行政的多方位控制權,而由於政黨構成人員都是清一色的王室宗親,王黨實際上也不過是索布扎二世的權力工具。

之後的幾年裡大多數政黨都被王黨合併,唯一能稱得上反對黨的,只有恩格瓦尼民族解放大會黨(NNLC),其在第一次大選中獲得了接近20%的選票,但由於沒有獲得議會議席,權力完整地壟斷在王黨手裡。

而且由於索布扎二世積極善政致力於提高民生的良好民眾形象,以及君主傳統影響,民意也多支持王黨。

索布扎二世在公眾場合演講

1972年,史瓦濟蘭舉行了獨立後首次全國議會大選,這次NNLC獲得了三個議會席位,但正是這次反對黨的小小勝利,卻激起了索布扎二世心中的軒然大波。

他本就認為政黨政治是殖民主義引導的產物,這次大選反對黨的勝利直接挑戰了史瓦濟蘭威權主義傳統,挑戰了王室權威。

於是在1973年,索布扎二世廢除了獨立憲法,並頒布法令禁止限制黨政發展與政黨建立,建立了一種名為「廷克漢德拉」的選舉法。

參選候選人只能以個人身份,而不能以政黨代表人身份參選,變相地進一步排斥了政黨參與政治,1981年索布扎二世更是公開聲明史瓦濟蘭是「黨禁」國家。

並且由於獨立前對領土沒有完整的控制權,資源開發受限,經濟發展緩慢,獨立後,王室政府的腐敗與過高的生育率,經濟多元性較低,對外依賴性高,社會貧富差距大,長期以來民生水平提升較慢,近八成的民眾處於赤貧狀態,2020年人均GDP為3000多美元。

史瓦濟蘭文化

人們更關心民生與生活水平問題,對於民主的關注度也遠遠不足,公民社會發展不良,曾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64%的史瓦濟蘭人認為政黨只會製造分裂和混亂,沒有必要存在。

1982年,索布扎二世去世,在經歷四年王太后攝政後,18歲的姆斯瓦蒂三世登基,受80年代非洲民主化浪潮衝擊,史瓦濟蘭示威遊行此起彼伏, 要求國王退位、解除黨禁、還政於民等呼聲不絕於耳。來自國際輿論的壓力也要求史瓦濟蘭進行政治改革。

索布扎二世的83歲生日典禮,也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同時期非洲國家普遍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非洲經濟走低與連年大旱導致大規模饑荒,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八十年代更是被稱為非洲「失去的十年」。

蘇東劇變後非洲大部分國家在西方有條件的經濟援助下紛紛進行了民主制改革,實行多黨制的國家從1990年的13個猛增到1999年底的41個,非洲君主制國家也迅速只剩下三個。

向非洲投放救災糧食的歐洲運輸機

之所以不同於同時期其他非洲國家,史瓦濟蘭能保留君主專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南非

南非的態度對於史瓦濟蘭的局勢相當重要,由於地緣以及歷史的諸多因素,史瓦濟蘭的經濟發展極其依賴南非,如史瓦濟蘭貨幣與南非貨幣掛鉤,史瓦濟蘭80%的進口商品來自南非,60%左右的出口商品銷往南非,而且南非也是史瓦濟蘭勞工的主要輸出地。

而且作為南非關稅同盟的成員,史瓦濟蘭財政收入也嚴重依靠關稅同盟的稅收分成,稅收分成占其財政收入的近60%。

史瓦濟蘭王室同南非官員交談

作為史瓦濟蘭的經濟與政治地緣依靠,南非對史瓦濟蘭當局有著極強的影響力,但南非卻很少利用這份影響力去對史瓦濟蘭進行政治施壓,其更希望史瓦濟蘭保持穩定,以通過史瓦濟蘭王室的配合,維護自身在南部非洲諸國的經濟政治利益與影響力。

畢竟維護現狀以獲取利益,總比推動改革的風險低。而這也是如今史瓦濟蘭王室得以維持政體的一大外部保障來源。

而為了應對國內矛盾,姆斯瓦蒂三世 於1992年起開始實施民主改革,成立了廷克漢德拉審查委員會,2006年2月頒布新憲法,規定了保護司法獨立、保障人權和言論、結社自由權利等。

2013年依據新憲法進行了全國議員選舉,組建了新議會。但其一系列措施未根本觸及國王對司法、行政、議會及軍事事務擁有的絕對權力。

三、百年專制,飄搖前行

2018年,史瓦濟蘭工人為了抗議過低的工資水平,在曼奇尼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大罷工,史瓦濟蘭警方為了平息罷工抗議,動用了大量催淚瓦斯與橡皮彈。

有趣的是,同年4月,為紀念獨立五十周年,以及避免國名發音與瑞士混淆(Swaziland與Switzerland),姆斯瓦蒂三世下令更改國名為史瓦帝尼(Eswatini),意為「斯威士人的土地」,但中國目前仍沿用舊名。

2021年,由於不滿專制制度與惡劣的民生水平,史瓦濟蘭爆發遊行示威,10個地區的大批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改革君主專制制度,隨後遊行演變為騷亂。

抗議者開始在街頭放火焚燒汽車和商店,最終軍隊進駐騷亂地區,用催淚瓦斯和實彈驅散抗議者,造成了大量平民受傷,甚至一度關閉了網際網路。

而姆斯瓦蒂三世為了緩解矛盾,也一直在通過大大小小的形式民主改革以維持實際的君主專制。

姆斯瓦蒂三世視察企業經營情況

縱觀史瓦濟蘭的歷史,能在非洲同一百年前面目全非的今天,保持百年不變的君主專制,離不開史瓦濟蘭王室獨特的「機敏」與「能幹」。

從英國到南非,史瓦濟蘭王室總是能先一步以退為進,秉持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看似怯懦,卻實際上搶占先手打出一手依靠強者獨善其身的好牌。

而其在一眾虎口中得以求生,挺過了百年殖民的艱難歲月,對比其他土著民族,不僅得以存留,還相當完整地保持了非洲裔土著民族文化傳統,也使得民眾對其抱有民族主義情感上的愛戴與敬仰。

正如索布扎二世曾說過的一句話:「要穩穩噹噹的行駛」。

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左顧右盼,逐步改進,緩和矛盾,明哲保身,正是斯威士王室的專製得以生存延續到今天的「秘訣」。

史瓦濟蘭傳統服飾

作者|恪謬

西南政法大學在讀法學生 | 歷史角落發掘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8ff3e254050a0bcd9c32d79a560f5eb.html